高度近视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初步分析
2018-10-25胡平会孙化萍
胡平会,孙化萍
据研究显示,在我国高度近视是导致低视力和盲的第二位原因[1-2],仅次于白内障,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从中医“治未病”角度防治相关眼病受到重视[3],而体质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决定了疾病的易感性和病症转归[4],从中医体质学说角度出发探寻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对于了解高度近视发展、变化规律,找到恰当有效的中医防治方法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一组高度近视患者为对象进行了中医体质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视光门诊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纳入标准:(1)球镜度数>-6.00D;(2)配合接受问卷调查;(3)精神正常;(3)无全身病者。排除标准:(1)不配合检查及问卷调查;(2)有精神疾病史;(3)合并有其他眼病,如视神经病变、眼底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眼外伤等。有效调查例数324例,其中男性141例(43.5%),女性183例 (56.5%);年龄12岁~68岁;球镜屈光度-6.25~-25.75D。
1.2 中医体质分型
参照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提出的体质分类及诊断标准[5],结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6]将中医体质分为9种:①平和质;②气虚质;③阳虚质;④阴虚质;⑤痰湿质;⑥湿热质;⑦血瘀质;⑧气郁质;⑨特禀质。通过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计算各体质类型原始分及转化分,来判定体质类型。。
1.3 方法
(1)一般资料调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戴镜史、有无其他全身疾病及遗传病史等;(2)中医体质量表调查:使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6];(3)眼科检查:医学验光+免散瞳眼底照相。(4)根据体质评定结果,对不同性别、不同屈光度范围及不同年龄段高度近视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的比较
男、女性患者均以平和质占比最多。除此外,男性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为主,占总体质的39.7%;女性患者以阴虚质、气郁质、阳虚质为主,占总体质的49.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1.195,P=0.007),结果见表 1。
2.2 不同屈光度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的比较
<-10.00 D及≥-10.00 D高度近视患者均以平和质占比最多。除此外,<-10.00 D的患者以阴虚质、气郁质和阳虚质为主,占总体质的38.7%;≥-10.00 D的患者以阴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为主,占总体质的50.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103,P=0.258)。具体结果见表2。
2.3 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的比较
不同年龄段患者均以平和质占比最多。除此外,<18岁患者体质构成比以阳虚质、气虚质和阴虚质为主,占总体质的49.5%;18~40岁患者体质构成,以气郁质、阳虚质和阴虚质为主,占总体质的42.1%;41~60岁患者体质构成,以阴虚质、气郁质和阳虚质为主,占总体质的50.8%;>60岁的患者体质构成,以阴虚质、痰湿质和阳虚质为主,占总体质的50.0%。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447,P=0.002),结果见表3。
3 讨论
高度近视,指屈光度>-6.00 D,因常伴有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变性、黄斑退变,甚至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病变,因此又被称为病理性近视[7]。在我国,高度近视不仅患病率高[8],而且是导致低视力和盲的第二位原因[1-2]。目前研究认为,高度近视是内因(遗传)和外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9],内因(遗传)起决定性作用,而外因起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10]。
中医体质学说亦十分重视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个体体质差异。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在许多情况下决定了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4]。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高度近视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其临床体质特征,对于高度近视的中医药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表1 不同性别高度近视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的比较[例(%)]
表2 不同屈光度高度近视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的比较[例(%)]
表3 不同年龄高度近视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的比较[例(%)]
关于近视,《审视瑶函》称之为“近觑”和“能近怯远症”,并有“禀受生成近觑”与“久视伤睛成近觑”的不同论述。目前认为高度近视的病因病机与气血不足和肝肾亏虚有关[11]。《内经》曰:“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灵枢·脉度篇》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目之所以能视,靠脏腑精气所养,脏腑精气不能上输于目或精气衰微,以至目失涵养,神光不能发越,则目中光华不能远及。且高度近视是一个漫长的病理过程,“久病及肾”“久病必虚”。
本研究发现,高度近视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中,平和质占比最大(35.5%),其次分别为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大体一致[12]。另外,在本文中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屈光度及不同年龄段患者体质类型分类比较中,虽然总体均表现为平和质为主,但其他的体质类型分布,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中差异具有统计意义;而在不同屈光度的比较中,差异则无统计意义。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虚性体质是高度近视患者的偏颇体质,其中阴虚质占16.0%,阳虚质占14.8%,气虚质占9.9%,三者合计达40.7%,这也体现了高度近视是一个漫长的病理过程,“久病及肾”“久病必虚”的病因病机特点。
体质,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于先天,作为疾病发生的内在素,决定了高度近视的易感性及其转归,对高度近视的整个病程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体质得养于后天,随着病程的进展及各种干预措施(包括药物)的综合应用,体质可以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先天与后天相互影响的关系提示我们在对高度近视进行预防时应注重患者的体质特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治疗措施,因人制宜,改善其病理体质,达到治病求本,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而对高度近视进行综合防治。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高度近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药物干预以及年龄变化等均可能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本研究仅是对高度近视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的初步分析,相关结论尚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