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中关于“积”的理论探讨

2018-10-25郝晓凤谢立科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水湿右眼气滞

郝晓凤,谢立科

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指视网膜静脉扩张伴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或缺血的一类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为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病,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1,2]。现代医学认为静脉功能性调节障碍是RVO发生的主要机理[3]。由临近的病变动脉或缺氧组织释放血管收缩分子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致局部静脉收缩、组织缺血、代谢紊乱和细胞增殖;同时释放VEGF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血-视网膜屏障功能破坏,从而引起视网膜出血、渗出及水肿。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它属 “络损暴盲”、“血证”范畴[2],临床症状多为突然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物障碍,主要并发症为黄斑水肿和缺血,重者可致盲。中医对RVO 的研究多从 “血瘀”、“血虚”、“痰瘀”等方面着手。唐由之[4]认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唐老认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多发于中老年人,患者此时普遍开始出现气虚、阳虚等脏器虚衰证候。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脾气虚则气血津液运化无力,血行不畅;肾气虚则主水及藏精的功能失职,气化无权、水湿泛滥,导致水液或痰湿潴留;肾阳虚则真阳不足,畏寒肢冷,温化行血无力。因此,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普遍存在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与西医认为本病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血流淤滞、循环障碍的病机相吻合。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气血失调,脉道瘀阻,致使血不循经流注而溢于络外,形成广泛性出血。庄曾渊[2]等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劳逸失度、饮食过厚腻引起,使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肝阳上亢,气血上逆,或脾气虚弱,痰饮内停,瘀血内阻。韦企平[5]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痰瘀,最终结果皆为瘀血形成,脉络瘀阻、瘀久脉络破损而出血。

谢立科[6]综合分析以上病因病机,并结合本病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甚至新生血管等病理表现,提出“积”为本病的主要病理状态,包括:气滞、血瘀、痰凝、水湿,并概括本病病机为“络损积阻”,治疗上主张祛积通络,涵盖理气化痰祛瘀活血通络。

1 积的起源与发展

1.1 《黄帝内经》奠定其理论基础

积聚之名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云:“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7]。《内经》中的积聚是积证与聚证的统称,并未进行详细区分,而是相并而论。

《内经》根据积聚部位不同,分为脏腑之积聚及经络之积聚。(1)脏腑之积聚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心脉微缓为伏梁”等,心积伏梁主要是指心下至脐部周围有包块(或气块)形成的病证,大多由于气血积滞所致的积聚类疾病。(2)经络之积聚《灵枢·百病始生》中有:“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由此提出脉(经络)中之积聚。根据寒邪所客经络部位不同,可分为孙络之积、输脉之积、缓筋之积、阳明之积、伏冲之积、募原之积、膂筋之积。其中输脉之积在篇中有述:“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因邪著输脉,脉道闭塞,津液不能宣散于皮毛及孔窍,故导致皮毛干涩,孔窍因而不通……[8]。由此说明,前人并非仅将积聚定义为腹腔内包块,而络脉之积亦早已有述。

《内经》概括引起积聚的病因病机主要有:(1)外感寒邪。《灵枢·百病始生》所云:“积之所生,得寒乃生。”感受寒邪,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津液停留,壅塞脉络,日久成积。(2)饮食、起居不节。《内经》云:“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积矣。”此为暴饮暴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损伤,汁沫与外溢之血相结,寒邪使其凝滞,日久成积;(3)情志内伤。篇中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此为寒邪感于外,忧怒伤于内,气因寒遏,脉络不畅,阴血凝聚,日久成积。

1.2 积聚理论的发展

《难经》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对积聚的阴阳属性,症状表现,所属脏腑等方面进行详细区分。首次提出“五脏积”[9],积乃气聚积五脏,发有常处,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病属阴;聚乃气聚积六腑,发无根本,痛无定处,位置游移,病属阳。《难经》所说的“五脏积”病变部位是指五脏及其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后世医家对积聚的研究多继承《难经》的积聚理论。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提出了积聚的特点,积为有形之邪,聚为无形之患。

王清任《医林改错》从血受寒热二个方面对积聚加以探讨,“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王氏从瘀血理论而论积聚的成因与发展,并创膈下逐瘀汤方。其瘀血论对后世医家运用活血化瘀法论治积聚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提出六郁理论[10],丹溪六郁主要指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郁、火郁;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朱先生所说的郁是指在气、血、津液等运行变化失常的状态下,所形成的气、血、痰、湿、食、火等结聚(积聚)的表现。并由此创立了六郁汤方剂六首及越鞠丸。

综上,积不仅可概括为凡是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在五脏、筋脉、经络、体表之部位形成的一切有形之邪;还涵盖了丹溪六郁,即气、血、痰、湿、食、火郁等气、血、津液运行变化失常一类疾患。

2 中医对“积”的新认识

李斐媛等[11]总结积聚的病因病机,认为积聚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病机吻合,故提出“脉积”的概念,如在糖尿病动脉硬化病变中,因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本,气行则血行,气虚气滞则血行无力,血流缓慢致瘀;同时阴虚则津液不足,血液粘滞,运行不畅,郁久化热或消渴燥热,炼津为痰;或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而为痰。瘀血与痰浊滞留于血管腔,病程日久,痰浊与瘀血搏结,形成积病,沉积于血管壁,致使脉络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形成有形可见的“脉积”[10]。

“脉积”形成,致使动脉硬化病变呈进行性加重[10]。由此分析,脉积中的“积”也包涵了气滞、瘀血、痰浊、水湿。

“脉积”这一概念的提出,说明李斐媛等不受《难经》等经典医书束缚,能够以实际为本,结合临床而验证理论、否定理论、完善理论,对传统中医“积”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发展。

3 积与RVO

如前所述,“积”并非单指腹腔包块,还有“脉积”之说,一切有形之邪均可引申为“积”。《宋·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中“五积散”就是为消除寒、食、气、血、痰五积之剂。书中载“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妇人血气不调,闭不通均宜服之。”这里所谈的“积”是指寒、食、气、血、痰五种病理因素。后人亦将本方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急性肾炎、胃肠型感冒等疾病每获良效。《血证论》道“内有瘀血,则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以上行,血积即久,则化痰水”。可见“积”包涵气滞、血瘀、痰凝、水湿。而RVO病因包括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痰饮内停,瘀血内阻;劳逸失度等,本病系由多种原因致眼底脉道瘀阻、损伤而血溢脉外。其眼底表现为出血、渗出、水肿、新生血管等有形实邪;其病理因素可概括为:气滞、血瘀、痰凝、水湿……可见“积”与RVO病理因素一致。因此,谢立科提出RVO的病机为“络损积阻”,“络”乃眼底血络,“积”者,包涵气滞、血瘀、痰凝、水湿……,即“积”是RVO的主要病理因素与病理状态。

4 祛积通络是治疗RVO的关键

谢立科首创性地提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机为络损积阻,从而确立了本病的治疗原则为祛积通络,即治疗RVO当先通络,通络必先祛积。并自拟经验方祛积通络方,其基本方组成如下:桃仁、红花、生地黄、当归、地龙、苍术、鸡内金、法半夏、陈皮、茯苓、三七粉、防风。方中桃仁、法半夏为君,活血祛痰,通络明目;红花、三七、茯苓为臣,助君药活血祛痰,通络明目;目为五脏精血所滋,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和血,以培补精血之源且无呆滞之弊;地龙佐以活血通络;陈皮有理气之功,既助血行,亦利痰化;苍术燥湿健脾、祛湿明目;鸡内金消散诸般积滞,《本草逢原》谓其治眼目翳障,俱为佐药;防风引诸药上行,且能疏风散邪,以助明目,为佐使之用。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祛瘀、通络之功[6]。

图1 患者邹某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彩照和FFA图。1 A右眼视网膜颞上、颞下静脉高度扩张、迂曲,A:V约1:3,右眼沿颞侧血管出血;1B右眼FFA示静脉血管迂曲扩张,管壁荧光着染,出血性荧光遮蔽;1C右眼沿颞侧血管出血及视网膜棉绒斑均吸收。FFA: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图2 患者邹某右眼视网膜静脉阻塞OCT图。2 A初诊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可见硬性渗出 ;2B三诊时黄斑区渗出吸收。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5 典型医案

邹某,男,46岁,主诉右眼突然视物遮挡1周,2018年4月17日初诊。眼科检查:双眼外观端好。视力:右眼0.3(矫正);左眼1.0。眼底:右眼视盘边界模糊,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高度扩张、迂曲,呈蜡肠状改变,动静脉之比约为1:3,沿静脉分布可见明显出血,伴有视网膜棉绒斑(图1A);左眼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扩张,动静脉比约为1:2,未见出血及渗出。FFA示:右眼视网膜静脉循环时间延长,静脉血管迂曲扩张,管壁荧光着染,出血性荧光遮蔽 (图1B),左眼大致正常。OCT:右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略增厚,硬性渗出(图2A),左眼黄斑区大致正常。微视野:右眼黄斑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明显降低,为17.11±10.17 dB,中心固视相对稳定(图 3A),左眼正常。测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 全身症见面红体胖,脘闷食少,口干不欲饮,情志不舒。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涩。西医诊断:“右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中医诊断:“右眼视瞻昏渺”。根据眼底表现及全身症状,四诊合参,证属络损积阻证。治以祛积通络。方用桃仁10 g、红花6 g、生地黄15 g、当归 15 g、地龙15 g、苍术 15 g、鸡内金 12 g、法半夏10 g、陈皮 10 g、茯苓 10 g、三七粉 3 g、防风 10 g。 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

二诊:2018年5月4日。视力:右眼0.8(矫正);左眼1.0。眼科检查:双眼外观端好。眼底:右眼视盘边界欠清,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扩张、迂曲改善,动静脉之比约为1:3,出血及视网膜棉绒斑减少。舌质暗,苔白,脉弦细。右眼视网膜上方局部激光光凝;原方苍术减量至10 g,继用2周。

三诊:2018年5月18日。眼科检查:双眼外观端好。视力:右眼1.0;左眼1.0。眼底:右眼视盘边界清,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扩张、迂曲显著改善,动静脉之比约为1:2,出血及视网膜棉绒斑均吸收,视网膜上方可见激光斑(图1B)。OCT:右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正常,硬性渗出吸收(图2B)。微视野:右眼黄斑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值升高为23.56±13.63 dB,中心固视稳定(图 3B)。

图3 治疗前后右眼微视野图变化。3A初诊黄斑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降低;3B三诊时黄斑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升高

按语:此患者体胖,情志不舒,胖人多食肥甘厚味,易生内热,内热气滞皆可致津液代谢障碍,煎熬成痰,化而为瘀,致目中脉络阻塞,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故眼底表现为出血、渗出为主,出血乃络损为瘀,渗出乃积聚成痰,静脉扩张扭曲为瘀阻表现,综合分析本病病理表现为气滞、血瘀、痰浊、水湿,证属中医络损积阻病机。治疗上祛积通络,兼顾理气、化痰、祛瘀、活血、通络,用方2周,疗效甚佳,二诊时患者眼底出血渗出明显吸收,苍术减量,继用药2周后病愈。

综上所述,谢立科教授首次提出了从中医“积”的角度论述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理变化。本文对“积”的理论渊源、学术发展及中医对“积”的新认识作了层层剖析和理论探讨,进一步指出,“积”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理状态相一致。“积”在RVO中表现为气滞、血瘀、痰凝、水湿的一组病理状态,故治宜祛积通络为要,攻补兼施。在深刻理解《内经》《难经》等经典医书的基础上,以实际为本,结合临床而验证理论、完善理论,不仅对RVO注入新理论,也为中医药防治RVO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水湿右眼气滞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掩其右眼
好事近·中秋感怀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左眼右眼
左右眼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