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8-10-24陈冬梅

学理论·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冬梅

摘 要: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在于要具有吸引力、同化力和认同力,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文化基因承载着传统文化“编码”以实现文化的代际传承,这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最大公约数”的逻辑起点。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当以文化基因为向度,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在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即所谓“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文化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248-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它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以社会遗传的方式在个体认知中形成自觉和自信,但这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达到“固本培元”之标的。

一、文化基因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历史活动中,外化和对象化的自身本质力量,以改造利用客观世界并确证和发展自我本质的过程和成果。”[1]这种“自身本质力量”,体现在文化的层面就是代际传承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承载着传统文化“编码”以实现文化的代际传承的最小的文化因子,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自觉地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需要以价值认同作为价值生成的逻辑起点,而价值认同并非抽象价值观念的强加和灌输,而是源于对孕育和提炼价值的沃土根基——文化的传承和认同。在同一时代的不同主体间,以及不同时代的代际间,文化认同产生作用的机理和介质正是文化基因。正如2014年12月20日下午,习近平考察澳门大学新校区横琴校区,在参与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座谈会时指出:“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与隐藏在我们肉体中的生物基因作用的原理相同,肉体中的生物基因决定了我们黑头发、黄皮肤的民族面貌特征,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也决定了我们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等独特的民族精神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凝练,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求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通俗而言就是要从时代特点和要求出发,对那些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价值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一个具体的实践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应当把握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彰显民族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曾经辉煌并深深地影响世界,但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产生,中华文化曾经一度走向了衰微。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傲人成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奇迹的背后少不了“东方智慧”的内生驱动力。这是一份经历五千多年历史积淀并世代相传的“巨额”文化遗产,是我们独特的民族标识,它浸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我们的文化DNA,彰显着中华民族特性。正如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所言“中国(软实力)在目前最强的应该是文化层面”,故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辐射力,才是最根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特性。

其次,要契合時代需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意识以及上层建筑的范畴,必须契合时代发展需要,反映时代的心声,凝聚时代力量,才能展现出可持续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映衬着时代需求的变迁,意味着传统文化也将面临新的挑战,要适应新的时代需求,重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凝聚力。比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其中“孝”是“百善”之先,然而在传统的生活认知中,家庭结构代际传承的功能突出强调了“养儿防老”,因此传统的“孝道”也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养老送终,强调的是物质保障。而随着社会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的变迁,现代的孝道,则更加突出精神需求,注重的是陪伴、交流、信息互动等。

再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性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逐渐强起来的历史递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鲜明特征。当今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信息全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西方话语权仍然占优势,多元文化带来价值多元、思想多样、思潮多变,对于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侵蚀与冲击。比如现在不少大学生追好莱坞电影、扮演(Cosplay)动漫角色,庆祝洋节乐此不疲,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极低,崇尚西方的“娱乐至死”,忘却老祖宗的“勤劳勇敢”。因此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批判的武器”,坚持辩证的否定,批判继承、科学转化,赋予新的时代生命与内涵,才能在文化交融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核心价值观培育

古人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其内核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根本上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故应该找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基因的内在逻辑,顺势而为,才能做到树德如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目标

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的精神纽带、国家的思想道德基础。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斤,如果所有中国人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作空气一般重要和自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民有信仰,国家定然有力量。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神聚气的价值共识。而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强力灌输可能会适得其反,正如孟子说过“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价值观培育是弥撒式、软性的教育,着力点在于如何加强吸引力、同化力和认同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有科学方式、方法和路径。

(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途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博大精深。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阔、更深厚的自信,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价值是一种潜在价值,要通过合理机制才能发挥出来成为现实价值,因此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需要顺应时代需求,需要以人民大众接受的方式出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时代和社会价值。近年来国内媒体也越发注重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呈现出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类节目,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汉字拼写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信中国”等收获了很好的观众口碑,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于斯,养于斯”的沃土,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途径。

(三)文化基因是介质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输速度大不相同,文化对客体的滋养也因介质不同而有所差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通过现代人这个载体来实现社会遗传的,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共同价值的逻辑起点,因此应该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挖掘文化基因的脉络,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在社会遗传中不自觉形成的“自然而然”的价值认同基础,比如,我们讲究的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等等。当然,文化基因也包含遗传基因和变异基因两个向度,因此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并不是简单地去回归历史,更不可苛求文化基因与世俗保持超然的状态,而是在尊重其本真的同时能够创造更多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自觉到自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价值源泉和精神指引。我们应唤醒深埋在每个中华儿女灵魂深处共同的价值基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遗传功效,把握文化变异基因的时代特质,站在以文化人的高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内容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固本华表,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姚文帅.文化基因:国家共同价值生成的逻辑[J].学术界,2016(9).

[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对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发掘与转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9).

[3]边秀芬.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求[J].理论观察,2016(7).

[4]罗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J].教育评论,2015(6).

[5]馬金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管窥[J].思想教育研究,2016(7).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