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三重价值观

2018-10-24李青璇李艳

学理论·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李青璇 李艳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背景和对世界人民生存与发展现状的现实考量,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世界各国人民把握前途命运,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这一理念包含三重价值:“仁爱”“和合”“义利”“诚信”等伦理价值、“重民”“天下”“大同”等政治价值、“亲”“仁”“善”“诚”“义”等实践价值。从三重价值维度揭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是理论和实践的现实需要,为世界人民达成价值共识提供学理支撑。

关键词: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实践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001-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1]。一方面,世界多极化格局逐渐显现、经济全球化成效斐然、社会信息化联动发展、文化多样化争奇斗艳,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利益的交织中日益加深。但另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也存在着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诸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区域政治动荡不安、恐怖主义越发猖獗、国际难民流离失所、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等等,人类社会面临着共同的、复杂的、持久的挑战。在充满机遇又布满荆棘的国际环境里,中国共产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谋求构建人类社会共生、共赢、共发展的美好蓝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内蕴着中华民族重情、讲义、守信、尚和的伦理情怀,蕴藏着中国共产党注重民生、心怀天下、构想世界大同的政治智慧,彰显着牵引世界人民向着人类美好未来迈进的大国风尚,为全人类的发展贡献良策。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蕴着“仁爱”“和合”“义利”“诚信”等伦理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其基本精神内化于人际交往、国际交流、处事原则的价值理念中,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孔子的直、仁、忠、恕及义利思想,墨子的兼爱情怀,孟子的性善及养浩然之气的豁达正气,老子的无为之治的处世谋略等,以文化精神内化在中华民族的品格中: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培育了“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古语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传·文言》),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要尊重自然界存在的价值意义,同时也要对人类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倡导人与自然界的合序。中国古代不乏对天人关系的论述,例如,董仲舒认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之情,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共处的价值指南。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形成了讲仁爱、尚和合、守信誉、重情义的价值理念。无论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还是思想的大一统,都是对处事原则和行为规范的表达。庄子在《天下篇》中称赞:《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2]34,儒家六艺细化了对百姓重仁尚礼的情操培育,形成了立身立命的行为价值。具体而言,孔子主张仁爱,在他看来:“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孔子教给世人的是拥有仁爱之心,是学会恭、宽、信、敏、惠的做人原则与处世态度。孟子主张遵义,在他看来:“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向善,应该以善的标准约束自身行为,并以义的导向规范价值选择。墨子主张非攻尚和,在他看来天下之大害在于互相争斗,而真正的趋利避害要做到以天下为爱、以君为忠、以亲为爱、以利民为功等等。在诸子百家看来,世人应胸怀大爱、应崇尚和平、应讲求义理、应遵守内心的价值底线。若身为君主,要能够心系天下且心系于民;若身为百姓,则要心系于君且心系于情,那么,人与人之间便多一些爱,少一些纷争。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维护世界和平、恪守和平发展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宗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选择,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的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庄重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中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礼义兼备的处世方式深深融入民族血液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3]和合理念,始终是中华民族构建国际关系的价值出发点。在国际交往中,无论国家之间国际地位、经济实力、政治话语有多悬殊,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做和平与发展的维护者和践行者、共谋共搭共建世界大舞台的倡导者和促进者。中国共产党秉承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望親好,邻望邻好”“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真诚互助、世代友好”“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积极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伙伴关系,以仁与善的处事方法、以真与情的相处模式、以信与义的办事原则,如春风般内化于国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4],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世界各国的道路选择,并真心地没有偏见地对待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人之相知,贵在知心”[5],中国始终以相知相亲的朋友身份筑牢友谊,并以真情对待世界各国人民;“互信不足,时有纷争”[5],中国始终遵循以诚取信、以信守义的价值理念,做言而有信、信守诺言的大国,并以真诚换取世界各国的信任;“仁义忠信,乐善不倦”[6],中国始终秉持以义为先、舍利取义、公平正义的处事原则,坚决不做唯利是图、损害世界利益、破坏世界秩序的事,并以真意维护世界的安定有序。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蕴着伦理价值观,无论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始终秉持崇仁、重礼、守信的价值理念,坚持谋和、倡和、贵和的价值主张,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促进世界的共赢;不仅是指引着中国治国理政的價值选择,更蕴含着胸怀天下、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不仅内化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更外化为构建和谐美好共荣世界的现实力量,为构建人类社会美好的明天奠定价值基础。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着“重民”“天下”“大同”等政治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1]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方针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外交往的原则也始终致力于促进全世界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与眼光更是超越种族,致力于搭建世界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的平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明的:“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7]以人为本、重民、敬民、爱民、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价值观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并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对外交往、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价值来源。

自古以来,便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言论,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如何治理国家、维持天下秩序、构建大同世界有着深刻的见解。所谓“民者,君之本也”(《春秋·谷梁传》)、“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则体安之,君好则民欲之”(《郭店楚墓竹简·缁衣》)、“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君与臣互为一体,民之哀乐是君主判断世事的关键依据,民心所向更是政治兴衰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此见解颇多。孟子认为,民心在社会治理与政权更替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君主为百姓所设,君王应以德服人,国家一切的经济和政治的制度都应为百姓所立,应切实符合百姓的诉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民生关乎天下的得失,得其民便足以得天下,可见人民的价值意义所在。在荀子看来,“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君主承担着兼济天下、顾全百姓的重任,君民关系就好似水与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富民与惠民政策必不可少,例如:“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提出君主应体恤民情、心系民众,深切感受百姓之疾苦的思想。可见,民生、民情、民意是历代君臣关注的焦点,以民为本的政治价值观正是在历代王朝治理中探寻而来。除注重民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天下情怀,是家、国、天下共生的价值理念,更是中国历代君王远大的政治抱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天下包含着国家,国家由一个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成员便是天下的一员,每个人的社会行为便深深影响着家庭的和睦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墨子倡导兼爱、非攻,追求的是和平和睦的生活状态,在他看来:“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中,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墨子·兼爱中》)君臣普遍追求和向往的是构建人与人互助互爱、家与家的和谐友善、国与国的和平安定有序,一种没有纷争、没有饥饿、美美与共的社会状态,这是中华民族崇尚和平以及追求天下大同的价值诉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以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天下情怀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并外化为行动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的政治智慧深深启迪着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在自奋自强的实践探索中的价值指引,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明中国共产党倡导构建的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追求世界和谐安宁、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社会充满信任与爱的国际新秩序,这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哲思,更彰显着对世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未来世界图景的思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以民生为出发点、以保障世界人民的利益诉求为抓手、以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为愿景,真心实意地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9]当今世界贫富差距悬殊、区域政治不稳定的因素犹在,难民流离失所的现象触目惊心,显而易见的是人民对和平、发展、民主等诉求得不到根本的保障。中国共产党诚邀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缩小世界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而拉动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与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世界人民公正合法的权益,坚决抵制冷战思维、零和思维、强权政治甚至恐怖主义,而倡导构建平等对话协商的政治交往平台,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新路,坚决维护世界正义,切实遵循世界人民的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正所谓‘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10]各国政府应端正政治发展理念,携手守护世界和平,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践行着“亲”“仁”“善”“诚”“义”等实践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不仅需要发挥方针政策的引领力,更需要切实对伦理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再到丝路基金的设立等,中国逐渐与世界相连,地区、洲际与世界相连,切实将发展与合作落到实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的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之间的障碍、隔阂、纷争和冲突,寻求构建世界范围内的共生、共利、共赢、共享的状态。

中华民族自古传承的价值理念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影响着国家间的交往方式,是践行中华文明的实践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追溯:一是个人层面,中国古代注重培育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个人修养是夯实国家社会向上氛围的文化基石。《礼记·大学》中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要想实现天下太平的社会景象,最根本的是提升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做到格物致知。因为,只有个人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认识、降低自己的欲望与贪念,才能够辨清是非;只有真正做到诚以待人、诚以待己、断恶修善,才能够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只有人人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家庭才会圆满、国家才可安定有序、世界才能阳光和煦。那么,何以修身?如何在实践中提升道德水准?孔子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对待父母要孝、对待兄长要悌;做事要谨慎、为人要守信;心存善念、爱护众人,更要亲近敬重有德望的人,这样才能守住道德底线,提升道德素养。老子赞赏仁、信、善、无私的高贵品质,更宣扬一种与世无争的道德情怀,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为人大度、严守诚信、唯德无私、心胸宽广,才能成就大业。那么,争做德才兼备之人以及对社会有贡献之辈,个人就要培育孝亲敬长的品性,即“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从心底里培育尊亲、孝亲、敬亲的情感理念;待人接物上要做到“仁者爱人”,以宽容友爱之心,诚以待人,言而有信,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注重内心修养的养成,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毫不动摇自身的意志品质,彰显“君子以自强不息”且“养浩然之气”的慷慨豪情。二是在国家层面,中国古代历代君主践行着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地区安稳,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太平盛世,国家交往的道德情怀是推进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倡导构建天下一家的价值理念,宣扬“王者无外”(《公羊传·隐公元年》),即倡导对天下百姓以及其他国家种族一视同仁的价值情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天下一家的价值理念呢?《礼记·中庸》中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尚和是构建和谐社会必备的品质,这种“和”的理念包含着对国家间差异性的尊重,只有国家打开豁达之门,才能构建共荣的和谐世界。具体而言,国之君主要培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西铭》)的济世抱负,要提升“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11]6-7的价值境界,要实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的德政理念,更要注重“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的文明交往方式。在天下大同的理念指引下,自觉规范国家治理及国际交往行为,真正做到恪守职责、善守承诺、尊重差异、崇尚和平、兼济天下。

“中华文化追求的仁爱尚德、谦恭自省、敏而好学、止于至善”[5]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在指导方针的制定上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政策方针的落实上同样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方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以延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摒弃冷战思维与强权政治而倡导平等协商、和平对话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12]中国希望世界各国可以加入到构建和谐美好的世界中来,这正是和而不同、和谐共生价值理念的运用。在深化外交战略布局中,中国始终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事业没有终点,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新起点。中国愿同五大洲的朋友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造福亚洲和世界人民!”[13]这正是对亲仁善邻、谦恭仁厚、协和万邦价值理念的践行。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时,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积极努力地寻求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做到在“政治上,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经济上,要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14]这正是对伸张正义、利义并举、以义为先价值理念的贯彻。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发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建丝路基金等,为世界搭建了平等交流、互惠互助、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平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动践行了“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情操,秉承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理念,将“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为民意识落到实处。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信在世界各国携手共进中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

04-08.

[4]习近平.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N].人民日报,2014-09-

17.

[5]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11-08.

[6]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5-

10-17.

[7]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七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7-01-01.

[8]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5.

[9]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論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10]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

[11]康有为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7.

[1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13]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

2010-04-11.

[14]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7-05.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