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

2018-10-24李静

学理论·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化建设传统文化

李静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我国伟大时代新特征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探析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011-02

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根据我国伟大时代的新特征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继承和创新了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又一次丰富和发展。对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进行研究,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

理论的产生需要立足于前人总结出的优秀理论成果,不是随意凭空臆想或幻想。立足于前人优秀的思想,理论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也是在不断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制定符合中国本国国情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理论的论述。第一,关于文化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1],这句话所说的“现实”是指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是对人类能动的生活的反映。文化可以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产生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助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更好地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第二,关于文化产生的原因。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得来的产物,马克思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能动性,创造出文化力量,最终文化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第三,关于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每一个时代的哲学观点,都以它的先驱传递给它的特定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把小提琴。”[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文化并不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完全同步的,其有可能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可能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对文化建设十分关注与重视。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对文化建设的规律做出了探索,并基于所处的时代特点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努力实现中国梦,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断,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国家的发展理念,中国梦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起到科学指引的作用。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激发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创造力,凝聚了全社会共同奋斗的合力,对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主流文化思想建设

中国应该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发展体制,习近平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国情,同时也满足了中国人民对文化发展的需要,鼓励人民传播优秀文化,激发全民对文化的创造力,这样文化建设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文化产业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牵动社会各行业的协同进步与发展。当今中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中国要鼓励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这样才能使文化的进步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互联网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是互联网文化发展的衍生物,与传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它除了内容上丰富多彩,还具有很多传统文化不具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涉及群众多,参与主体广。第二,文化信息传播速度呈爆炸式增长。文化信息在网络上呈现裂变式的传播模式,每个信息接收者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再发布源。第三,信息表现形式精简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微时代,网民崇微尚简,热衷于精简化信息的获取。第四,互动性强。网络终端的便捷性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使信息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便利。

对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产生的新型文化,习近平对其建设也极为关注,认真分析它的传播特点后,指出现代网络媒体的特征是覆盖的范围十分全面,网络传播的速度十分迅速,同时网络传播的内容新颖独特。人们获取的信息很大部分都是从网络媒体上获得的,针对网络文化建设,习近平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4]。

三、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引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看,文化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为我国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先导。从实践上看,它是确立并坚持科學文化观的思想基础。

首先,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当代顺利进行改革和推动中国前进的不竭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5]。要求我们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精华,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优秀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其次,从古代发达的文化中学习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依据我国目前发展的现实基础来进行辨别,认真仔细地理解分析我国古代的文化,在此基础上认真学习各项优秀文化知识,使我国文化发展更加有目标与方向。习近平强调文化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所需的软实力,应该大力倡导与学习。我们要继承和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使其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潮流。

最后,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坚决反对虚无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拿来主义。当前虚无主义思潮猖獗,任意否定、歪曲我国传统文化,消解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也有一些人盲目崇拜外国的文化。这些都使我国的文化发展遭受冲击。

(二)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当今世界,优秀的文化对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国家影响力、推动国家之间的交往很重要。從习近平关于国家形象的论述中可以发现,我们需要塑造的国家形象是崇尚和平、互利共赢的优秀文化的大国形象,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敢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进取的大国形象,只有知道要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形象,才会在实际工作中朝着这个目标前行。

首先,我们国家要逐步建立“文化和谐”的中国形象。中华文化自古就提倡“以和为贵”,说明我们中华文明就是追求和谐发展的文明,和平共处是我国的外交原则。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其次,是让世界看到一个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形象。“强不凌弱”是中国人处理对外事务中的首要精神。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用自身的力量去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的安全,奉行让自己的发展来保证世界和平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维护世界多元性发展,开展互利共赢的国家间合作,这就需要用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外界来表达我们中国的和平之心。

最后,要让世界明白中国也是一个勇于改变的国家。国家改革通常都是从内部开始的,固有观念和文化改革是社会改革的风向标,要通过文化的创新,让世界各国看到中国社会观念的改变,增加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同感。

四、结论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参照物,世界各国也逐步加强本国的文化建设,从而得以更好地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希望通过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扩大对世界的影响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程度时,文化成为推动各个国家竞争的新动力。

现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到关键转型期,文化建设摆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党和国家希望通过文化建设来巩固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但文化建设也需要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相协调,只有处理好中国文化建设与社会其他要素之间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鲁炜.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J].新湘评论,2013(22).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文化建设传统文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