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颈外静脉与健侧上肢浅静脉留置针的比较

2018-10-24沈东美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针组静脉炎上肢

沈东美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脑卒中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且早期静脉输液治疗中需输入高渗液如甘露醇等,为避免高渗药液对血管刺激而致静脉输液留置针并发症及使偏瘫脑卒中患者早期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肢体进行四肢主、被动康复训练得以顺利完成[1],故选择更加合适的静脉留置输液部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床边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医院急诊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与同期应用健侧上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进行比较,效果有明显不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 月-2017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62例患者均进行7d以上输液且伴有肢体偏瘫需行早期床边康复训练。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男49例,女13例,年龄38-79岁。随机分为2组,颈外静脉留置针组30例(观察组),男24例,女6例,年龄38-79岁,平均(61.90±11.21)岁,其中脑出血18例,脑梗塞12例。健侧上肢浅静脉留置针组(对照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39-78岁,平均(62.30±10.70)岁,其中脑出血18例,脑梗塞1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输液浓度、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选用颈外静脉穿刺,使用上海锦泽夏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4G静脉留置针,留置针接含0.9%无菌生理盐水5ml注射器,患者置仰卧位,头偏向对侧45°,选择锁骨上缘中点处颈外静脉作为压迫点,在颈外静脉中上段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待干,操作者左手拇指固定绷紧穿刺区皮肤,右手持留置针针尖斜面朝上,以30°角刺入皮肤后注射器回抽见回血将针梗与血管平行沿血管前壁继续送入0.2cm针芯退出0.5cm,将外套管沿静脉走向缓慢置入血管内拔出针芯用无菌3M透明敷贴固定,并注明留置导管的日期与时间。留置针末端接可来福接头,输液完毕用0.9%氯化钠5-10ml封管。

1.2.2 对照组 使用材料与观察组相同。按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要求,选择健侧上肢相对粗直的浅静脉穿刺留置输液。

1.3 评价方法

比较2组留置针留置时间、堵管及静脉炎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 论

3.1 颈外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因素

有研究显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非健侧肢体输液,易致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健侧肢体;有研究报道[2],下肢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上肢静脉留置针。故临床上为患者输液选择健侧上肢静脉留置输液应成为首选,但根据WHO脑卒中康复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建议,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在24-48h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所以脑卒中患者选用上肢静脉输液进行康复训练时明显受到限制,笔者选择颈外静脉留置针为脑卒中患者输液,不影响肢体康复训练,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3.2 颈外静脉留置针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健侧上肢浅静脉留置针组

有报道显示静脉炎发生率在身体远端明显高于近端。又因颈外静脉管腔粗,静脉上段直径为(0.6±0.2)cm,上段较表浅的管径针体对血管内膜机械性损伤小,再者距离心脏较近,血流量较大,为100-200ml/min,输入的药液迅速被稀释,降低了液体渗透压,明显降低了静脉炎发生率。上肢浅静脉相对较细,又因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使留置针来回移动,加重了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损伤,若留置针留置时间太长,对血管内皮是一个异物刺激,使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素E1和E2,静脉壁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反应的改变,致血管局部红肿,静脉炎发生率增高[3]。本文2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外静脉留置针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健侧上肢浅静脉留置针组。

3.3 颈外静脉留置针组发生堵管率低

颈外静脉留置针固定在颈部,活动少,不受衣服摩擦等影响,不易因血液凝固而堵管。上肢浅静脉组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康复训练时上肢活动度大,有认知障碍或烦躁不安者不能很好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导致置管处肢体受压或输液管受压等引起静脉压力过高,血液返流到管腔内而易堵管。

3.4 颈外静脉留置时间相对较长

颈外静脉相对较粗,血流丰富,流速快,留置针在血管中漂浮减少了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本观察组留置时间比对照组平均增加了(5.37±0.7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5 正确封管

留置针末端连接可来福接头,输液完毕与输液器接头分离时可自动产生瞬间正压,阻止血液返流入留置针软管内,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堵管率,延长留置时间。同时用0.9%氯化钠5-10ml缓慢推注法封管减少堵管的发生[4]。本研究选用0.9%生理盐水封管而未用肝素盐水封管,因据报道两种封管维持留置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且生理盐水价格便宜,操作简便,符合生理环境,对血管刺激性小,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同时避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引起再次出血的危险。

3.6 注意事项

有颈部外伤和脱位及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禁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避免压迫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以免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留置期间妥善固定导管,加强对穿刺部位的持续动态观察和护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的发生,并记录拔管日期、时间及原因。每周更换两次无菌透明敷贴并严格无菌操作,发现敷贴松动、卷曲等随时更换。擦浴时避开穿刺部位,防止感染。

猜你喜欢

针组静脉炎上肢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6针及10+x针穿刺活检术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中长导管在感染科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直式采血针与蝶翼针采血针在外周静脉采血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丹参针、灯盏花素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D-二聚体的影响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