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挑战和出路

2018-10-23凤美艳

学理论·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凤美艳

摘 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无论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复兴,还是对实现高校历史使命、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西方社会思潮广泛传播、大众化工作队伍协同性不强、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等诸多问题的挑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潮、构建大众化工作队伍联动机制以及增强大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能力等,是应对挑战和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实效性的实然之举。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030-02

青年大学生是极为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指南,对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意义重大。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积极探索应对问题与挑战的对策,成为当前加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强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有统一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凝心聚力的保证与引领。大学生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1]但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易对部分大学生造成误导,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转而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荼毒学生,导致部分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思想错位、价值观扭曲混乱的现象。针对该情况,高校必须加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成才意识,引导他们冲破价值迷雾,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挥洒青春汗水。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需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地,同时也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使命。科技进步、信息开放发展的环境使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也变得开放和多元,他们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表现出内心浮躁、功利化、世俗化的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立足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价值评判标准以及道德准则。“它汲取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兼收并蓄、博大包容、综合创新的涵容性特点。”[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不仅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三)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大批有丰富知识和过硬本领、有坚定信仰和过硬品质的德才兼备的青年大学生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评判标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是一种科学的思维逻辑方式,对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在掌握其深刻内涵之后,可用于指导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有利于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步伐。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人价值并非独立存在,需要他人和一定的社会环境为之提供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个人价值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实现,因此需要重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认真学习、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有利于大学生养成优良的品行、提升个人素养、培育健康的人格、促使自我更加完善发展。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使大学生产生价值混乱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应营造积极正面的良好思想氛围,以助力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但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这固然拓宽了大学生接受新信息的渠道,但同时也为西方社会思潮的广泛渗透和深入传播搭建了大众化平台,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主流官媒的误解以及对教师权威性的质疑。大学生本性纯良,缺少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感性经验大于理性辨识能力,同时亦富反叛精神,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面前未能具备准确的判断,易产生质疑和困惑甚至迷茫,进而出现思想混乱、三观颠倒等问题。简言之,广泛传播的西方社会思潮会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带来极大挑战。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工作队伍协同性不强

工作队伍的协同性是指工作队伍中的各个成员相互合作、齐心合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使整体性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队伍的协同性关系到其完成教育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工作队的整体形象以及整个工作队伍的进一步发展。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合作模式。工作队伍是在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及哲学社会科学任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教育主体,其他学科老师以及学校聘请的校外学者、专家、成功人士等为辅助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但在大众化推进的过程中,各高校大众化工作队伍整体性不强的问题凸显,一是工作队伍成员之间在教育活动前缺乏一定的沟通与交流,二是各工作队伍成员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缺乏一定的联合互助。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性的表现为:学业功利化、择业功利化、政治素养功利化、道德选择功利化等等。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是多方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大受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利益导向使大学生迷失在物质利益最大化中,逐利趋向越发明显,使自我价值实现高于社会价值的实现。部分大学生为谋求高薪工作,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拼命考取各类资格证书。另外还为了工作需要而加入党团组织、群团组织,衡量是否做事的标准是能否为自己谋取利益,无利益的事情不做,并未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為。另一方面,西方社会并未放弃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价值渗透,他们利用发达的新媒体平台传播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进一步腐蚀青年大学生的心灵,企图影响和歪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达到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进而毁灭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青年大学生的批判性、反思性、求异性等特点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独立思考,在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时容易产生误读和逆向理解,易对权威进行质疑,在西方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影响下容易偏离正确价值方向,出现价值取向功利性特点,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教育增加难度。此外,社会上不求内涵,只求速度、激情、刺激和快乐的庸俗文化、“快餐文化”也造成部分认知和意志力薄弱的青年大学生沉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这些倾向加大了他们的功利倾向,也造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困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是我国未来和谐美好社会的风向标,但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的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流于随意和肤浅,未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日常学习生活以及人生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对策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科学价值导航。正如有论者所言:“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它“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4]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据此协调和平衡多种思想之间的关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德教育,强化思想的积极引导作用,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教育意义。其次,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的能力。具体而言,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使全校师生都能深刻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之指导实践;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增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说服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辩证地看待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维护和谐校园的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提供保障。

(二)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工作队伍的联动机制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队伍的协同性,必须构建大众化工作队伍的联动机制,形成全方位的高效合作体系。一要建立健全工作队伍的沟通交流反馈机制,完善资源共享的信息记录档案。学校党政领导与老师工作队伍之间、思想政治课老师队伍与其他学科老师队伍之间、学科老师工作队伍与学生工作队伍之间应加强定期的沟通交流反馈工作,分享各方资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二要制订出更切合学校发展的教育计划,实现教师间教学信息、学生信息的共享,达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老师深入学生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学生也能在交流中更深入地把握理论知识与学校教育精神,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时效性。三要对大众化队伍的协同合作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工作队伍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努力推动教育活动阶梯式发展,减少教育活动的重复性和形式化。此外还需要增强学校思政队伍的建设,推进思政队伍的专业发展,充分发挥辅导员深入学生实际的优势,进一步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门化建设,使其能够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教育的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中。

(三)增强大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能力

面对价值取向功利化和颇具逆反心理的当代大学生,仅靠外在力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是难以奏效的,须依托大学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即“个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5]学生组织的活跃性及其亲和性等,在学生自我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第一,要完善学生组织管理制度。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方面,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一定的技术指导,简化活动审批程序,进一步增加学生组织自由活动权力;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第二,要提升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的效果。要修改完善学生组织章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组织活动章程里,使其在学生真实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第三,要引导学生干部主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自身的发展影响更多的大学生。第四,指导学生组织积极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使大学生能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新华网,(2012-11-19)[2017-11-12].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戴艳军,吴桦.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4]刘艳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15(3).

[5]祖嘉合.论自我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9).

猜你喜欢

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