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8-10-23邴志君

学理论·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际意义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

邴志君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在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念的前提下,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朴素睿智的生态观念,着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绿色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实际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001-0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也显得至关重要,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必经之路。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和持久动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和谐中国而助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新道路,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諧相处开创了新局面。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其理论源头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人类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特定的、历史的产物。马克思还曾这样说道:“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而恩格斯也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由此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处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不可分割。二者相互依存,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谁也离不开谁。所以我们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朝着理想的社会主义稳步前进;一旦人类打破这种和谐和平衡,就会遭受大自然的报复,这样我们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使之更加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梦想便会毁于一旦,人类也会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牢记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是其历史源头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朴素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不论是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所指明的我们人类要尊重自然的观念等,都体现着朴素的生态文明观念,这对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意义。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里面就包含着天地人和谐相处这一朴素的具有整体性的生态思想。孔子在《中庸》里面曾经说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把人与自然的发展看作是一种相辅相成、和谐平衡的运动发展过程。老子也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老子在这里所讲的“道”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老子以“道”为媒介,将天、地、人组成一个整体,在老子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行为准则。老子还曾这样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老子的这种天人观旨在说明,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告诫我们人类是不可以称霸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我们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如若违背这种天地道法则,不仅不会实现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目标,而且会危及人类生命本身。

因此无论何时,无论何种境况,我们人类始终不能违背“道法自然”这一生态规律,而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进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故而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互利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是其理论支撑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同时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在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保障生态环境不受破坏。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举措是对毛泽东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批判地继承,开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为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榜样,书写了新的篇章。

进入21世纪,世界生态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例如:森林覆盖率全球呈现缩减趋势;臭氧层也出现空洞;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也不断上升等。在世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全球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指出,要想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就应该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样的代价,我们承担不起。我们应该创造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国环保会上,江泽民清晰地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3]。江泽民站在生产力的高度,指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2001年的时候,他对这一论断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说,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就是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转变我们原有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我国的经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思路、新理念。更为明确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程。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4月南下进行工作考察时,初次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的思想。随后在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肯定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其正式写入党章。并指明“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科学发展观这一伟大战略思想对我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内涵式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已初具雏形。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由此可见,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党不光引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思想,而且为了长远的国家利益,为了谋求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为了人民大众的长远幸福也在切实地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党的十八大把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并明确表明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久持续的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还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还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社会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破坏环境、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此外,还应该建立责任永久追究制度,尤其是党员干部,应对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处理,追究其责任。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努力引导国家和社会的良好发展。

(一)生命诚可贵,生态亦如此

生命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是如此。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要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建设生产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点毋庸置疑,古往今来,这方面的实例很多,例如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等其他一些地区早年为了进行农业生产,他们大肆地毁林开荒。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里在今天却成了不毛之地。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及长远利益,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当中,我们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不能一味地索取而不讲建设。现如今在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在不断加大,原来的绿水青山变成了现在的戈壁荒原。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曾经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被湮没。楼兰古城也因开垦耕地、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的改道而没落。这些刻骨铭心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

习近平同志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睿智的自然观,汲取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养分,提出要像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一样来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为当代经济中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重新打开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生态环境不可复制,更没有替代品。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常在、清新空气永存,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此过程中,我们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节能减排、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这一重要论断。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国家江山社稷能否稳固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协同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建设最美中国。

(三)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設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习总书记强调指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护好能源资源,治理好环境污染,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习总书记提出在观念上要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国土开发上要优化其空间格局;在资源利用上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在环境保护上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最终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的变革,实现这一革命性的变革,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保驾护航。习总书记强调,要打赢生态文明建设这场硬仗,必须有最为严格的法律制度、最为严密的法治来保障其实施。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突出,大都与法制不健全、系统不完整有关。因此,必须完善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生态问题已经到了非采取措施不可的程度,因此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实现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我国当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局势,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矛盾和新挑战,我们必须要依据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有新的突破。全面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对破解我国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都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对于转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进深化改革,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二)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绿色经济发展

我国现在是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来发展我国经济的。其中的绿色发展就要求我们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此期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走的是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片面地追求增长速度,长此以往也就积累了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等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指明了方向,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大国良好形象

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整个世界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中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等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仅是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还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出发,积极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我国还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并郑重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我国积极参与并承担与本国能力相符的国际生态保护义务,为维护和推动全球生态朝着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着完备的理论基础,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总结和传统历史文化的精华应时而生,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走向共同富裕指明了道路。因此加快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是我们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实际意义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让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插上翅膀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