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服盐酸西替利嗪对皮肤斑贴试验反应程度的影响

2018-10-23陈小建陈玲玲吴健朱红艳吴磊蔡美红

系统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西替利嗪利嗪变应原

陈小建,陈玲玲,吴健,朱红艳,吴磊,蔡美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皮肤性病科,江苏南京 215002

皮肤斑贴试验是通过应用相应变应原在皮肤局部诱导致敏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在确定由迟发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引起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外源性致病原因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临床常规研究结果得知,进行检验的人员在检验前14 d以及在进行试验的期间不进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在进行检验前3 d停止应用H1受体拮抗剂。斑贴试验前是否需停止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1]。盐酸西替利嗪是一种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除了有效的抗组胺作用外,盐酸西替利嗪还被认为具有抗炎作用。在由某种变应原导致的特应性皮炎患者中,10 mg西替利嗪可以明显缓解瘙痒、红斑、抓痕、苔藓样变等临床表现[2]。在体外实验中,西替利嗪可以限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迁移。在由变应原激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过程中,西替利嗪可以限制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迁移[3]。还有研究发现西替利嗪可以干扰粘附分子的表达。抗组胺药对速发型变态反应治疗有效,如荨麻疹。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抗组胺药对迟发型变态反应也有效,但在接触性皮炎或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常将抗组胺药用作局部激素治疗同时的辅助治疗。抗组胺药对急性湿疹治疗有效,可能为它的抗炎作用提供一个证据。接触性皮炎作为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可能证明这种假设。该实验将斑贴试验作为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一个模型,通过评估西替利嗪对斑贴试验的影响来看西替利嗪是否具有抗炎作用。通过对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前来参加实验的人员共3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形式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皮炎湿疹类疾病患者。每例患者均以标准方法将20种标准变应原贴在背部脊柱两侧,通过《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指南》中的判定依据进行分级[4]。参与研究的人员需测定变应原反应程度分级过程中,需要至少有一种分级为双+,对+以及3+的患者予以排除,对+患者予以排除的原因是由于在判读的过程中会出现失误,对3+患者排除的原因是由于测定局部反应较为敏感[5-6],患者不能接受同时不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标准。排除依据为:①特应性体质(特应性体质患者参与研究可能会造成哮喘、过敏性鼻炎或者皮炎等病症的加重和发生);②经过测试,其位置出现红斑、丘疹以及皮损等;③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心脏病症;④服用盐酸西替利嗪或者其他类H1受体拮抗剂过敏患者;⑤受检前30 d存进行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及应用过H1受体拮抗剂,60 d内系统性的行糖皮质激素治疗。⑥7 d内有免疫调节史患者;⑦1个月内背部受过阳光暴晒。对满足该研究实验要求的的患者,向其下发知情同意书,要求其了解后自愿参与,最后共31位患者入选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3岁。

该次研究相关流程已经征得苏州市立医院本部伦理委员会批准,在进行检测前研究人员需要和受检人员说明该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可能取得的结果,以及通过皮肤斑贴试验相关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等等。

1.2 变应原与测试板种类

斑贴试验选择瑞典化学诊断AB公司试验用变应原,其中共计包括20组变应原,见表1。测试板选择惰性聚乙烯材料。

1.3 盐酸西替利嗪片

第二次斑贴试验时所用药为盐酸西替利嗪片(批号:国药准字 H20000267),10 mg/片。

1.4 方法

1.4.1 斑贴试验的方法 每例患者均以标准方法将接触性变应原贴在背部脊柱两侧,根据ICDRG指南判读结果,2 d后拿下,在3 d内对皮肤反应进行评定。其中-属于阴性反应,+为可疑阳性 (轻度红斑),+弱阳性反应表示有红斑以及丘疹等,++强阳性反应表示有红斑、浸润状态、丘疹以及水疱。+++极强阳性反应表示为出现明显的红斑,浸润等。该次进行斑贴试验结果均由同一人员进行判定。

表1 20种标准变应原

第2次进行测验的过程中,选择第1次阳性抗原进行斑贴试验,实验位置在首次斑贴试验对应的另外一侧背部进行试验,在进行实验前需要确定是否存在红斑、丘疹以及糜烂等情况。

1.4.2 盐酸西替利嗪的干预方法 第1次斑贴试验后30~60 d 予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1 次/d,10 mg/次,口服7 d后进行第2次斑贴试验,共服药11 d。

1.5 赋值

斑贴试验反应程度共计5种,分别赋予0~5分,以便于实施统计学分析。

1.6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秩和检验,该次试验假设盐酸西替利嗪片10 mg/d可显著减轻斑贴试验的反应程度。

2 结果

完成情况1例受试者因家中突发事故而所以最终没有参与研究,这一受检人员首次参与斑贴试验时,对一个格子的变应原反应表现为双+,这一变应原为甲醛,该实验共30例人员全部予以完成。

如果推断出中途退出的1例受检人员,在第二次斑贴试验中,甲醛反应判定为双加,最终变成阴性反应,证实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Mean Rank(-)=3.25,Mean Rank(+)=2.00,Z=-1.518,2-TailedP=0.129。

3 讨论

接触性皮炎或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试验通常很难引导出并加以解释。这是因为有很多混杂因素,如疾病的自然演变,很难去识别出和控制相应的过敏原。此外,当瘙痒很剧烈或湿疹急性发作时,使用安慰剂很有难度。斑贴试验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理论框架,以此来分析药物是否对人类接触性皮炎有治疗效果,从而对此种药物的抗炎效果进行测定。一旦某一个患者通过斑贴试验确定对某个变应原过敏,未服药和服药后斑贴试验结果即可进行比较。该实验为判断盐酸西替利嗪的活性提供了有用的数据。在接触性皮炎中,组胺的作用很微弱,这些数据显示常规剂量盐酸西替利嗪不能减轻由接触性皮炎引起的皮肤反应。盐酸西替利嗪被认为不限于影响IgE介导的过程,然而该实验数据不能支持它复杂的抗过敏作用。盐酸西替利嗪对接触性皮炎的作用可能很微弱。

斑贴试验前是否需停止抗组胺药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实验法等对照组间分析可以知晓:口服盐酸西替利嗪后和服用前的实验测定结果没有显著差异性。(通过临床判读和标准比色法)[6]。在该次研究中,对27例患者连续服用西替利嗪,1次/d,10 mg/次。或者给予患者服用安慰剂,1次/d,10 mg/次,共计口服14 d,在第11日行第2次斑贴试验。临床判读和标准比色法分析显示两组结果无差别。相关学术研究在一项包含18位硫酸镍阳性患者的研究中,在第2次斑贴试验测定前后口服氯雷他定,含量为10 mg,1 d/次,共4 d。通过临床研究对超声以及结果数据判定证实氯雷他定能够降低斑贴试验的反应依据,但是这些临床研究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丁长玲[7]的报道中,通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双盲实验及对照分析过程中,选取121例斑贴试验硫酸镍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研究组(n=61),参照组(n=60),研究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口服1次/d,10 mg/次;参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1次/d,10 mg/次,研究组及参照组均连续治疗14 d。于患者服药第11日,对患者实施斑贴试验,服药14 d后测定分析结果[7]。结果表明研究组55例斑贴试验无变化、参照组53例患者斑贴试验无变化,两组结果对比不存在差异性(P>0.05);李经增等[8]研究者曾研究发现,一次斑贴实验中共有49个实验样变应原显示为++阳性,而在2次斑贴中则有45个为++阳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8]。

综上所述,该实验中受试者服用盐酸西替利嗪片前后行皮肤斑贴试验检查,两次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证实盐酸西替利嗪对斑贴试验反应程度亦无影响,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类似,同时也证实常规剂量西替利嗪对接触性皮炎无明显治疗作用,其抗炎作用是有限的。在抗组胺药治疗的时候无需停药再进行斑贴试验检查,其它抗组胺药可能对斑贴试验结果亦无影响,但确切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相信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进步,斑贴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随之发展。

猜你喜欢

西替利嗪利嗪变应原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广州地区不同性别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及食入性变应原谱特征分析
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组分诊断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Ⅰ型变态反应疾病中特异性IgE变应原引起的单一致敏和多重致敏的变应原分布特征研究*
HPLC法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有关物质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湿疹的可行性研究
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分析
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对大鼠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
HPLC法测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