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在统计学前沿的知名学者奋战在三尺讲台的良师益友
2018-10-22
统计学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描述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研究对象的本质,预测研究对象的未来,指导经营决策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科学备受瞩目,相关工作更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统计科学的天地里,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唐年胜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辛勤耕耘20多年,收获了一连串丰硕的成果。
临危受命 毅然回边疆报效
过去的22年里,唐年胜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一路行来,他始终在统计学研究的前沿砥砺前行,挥洒着汗水,收获着成绩。然而比起科研,他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教学上。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位教师。”
然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改变他命运的事情发生在2005年的一天早晨。这天早上8点多,刚进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工作室,电话就响了起来,原来是云南大学的校长打来的,他来电的目的是希望唐年胜能够回到云南大学执教。校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面对校长的殷切期盼,唐年胜思绪万千,要知道他刚收到了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博士后的邀请,并且已经办好了所有手续,准备即刻前往加拿大了。面对两个完全不同的选择:出国深造,回边疆教书。当他表示出想回云南的念頭时,遭到身边亲友的一致反对。正当他犹豫的时候,昔日的恩师带着一众师兄弟来到香港看望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当然知道老师的用意。当听闻老师说西部统计学界人才凋零的时候,他毅然决定回到云南大学,立志为西部边疆的统计学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唐年胜回来后才发现,形势远比想象中的严峻,任重道远。从统计系主任、数统学院副院长、数统学院党委书记,到今天的数统学院院长。后又联合软件学院、信息学院牵头成立云南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等。他一路披荆斩棘,付出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一方面潜心科研、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还承担学院建设、学科建设的重任。每天平均睡5个多小时,中午休息30分钟。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很多时候,一天满满的会议和教学工作后,午休时间,办公室门口总是有人排队,送走最后的学生,等待他的只有几分钟的小憩和已经凉了的盒饭。
学生眼中随和、友善、谦卑的良师益友
唐年胜有很多头衔,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家、院长、云岭学者、教学名师……然而他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唐老师”,他觉得老师这个称呼非常光荣,教书也是他的本分。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希望。无论科研工作有多繁忙,他从不曾放松肩上教书育人的责任,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向年轻一代传播火种,吸引并影响莘莘学子。
身为博导、院长的唐年胜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他不单单想分担学院的教学压力,更多的是热爱着那三尺讲台,看到一双双求知的眼眸,他觉得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第一次见唐年胜,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认错人了,他随和、友善,操着一口川味普通话和学生亲切地交谈着,完全不是我想象中那种高高在上的长江学者的模样。”学生张珩如是说。
张珩是2014级的本科生,刚进校时,他为自己来自一个小村镇而深感自卑。唐年胜注意到后,多次主动找他交谈,说自己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当年考入云大读研究生时,也很自卑,觉得大家都看不起自己,非常内向、羞涩。但是,做人首先得自己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唐年胜向张珩讲述了他是如何在生活中主动帮助同学,在学习中如何刻苦钻研情,一直到如何赢得同学和老师喜爱的往事。张珩备受鼓舞,把唐年胜当成了榜样。唐年胜鼓励他积极参与学生会和社团活动,他试着报了学院学生会,几次活动,唐年胜都指出他工作中的不足,提醒他要认真踏实。最终,张珩当选了云南大学学生会主席。今天的张珩,健谈、踏实,有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2018年7月,张珩在校招中脱颖而出,被一家外资集团公司录取为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接到通知,张珩第一时间便去找唐老师,将喜讯与自己的恩师分享。
迄今为止,唐年胜共培养硕士研究生62人, 博士研究生17人。对待学生,唐年胜教授始终秉承了一种开放、平等的教学方式,不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因材施教,逐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唐年胜相信,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的创新思维,进而形成良性的发展,实现“长江后浪推前浪”,在传承中得到创新。
他的学生中,有的已经成为教授,和他一起并肩战斗在西部地区统计学专业的教学一线,时任贵州财经大学科技处处长的张文专就是其中之一。
张文专是云南大学2001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博士研究生,是唐年胜的第一位博士生。当时,唐年胜经常去香港中文大学进行短期访问,有许多新的研究方向,极大地影响了张文专的学术生涯。那个时候,云南大学图书馆没有外文期刊的数据库,查阅外文参考文献非常困难,唐年胜就从香港复印学习资料回来。“那段时间,如果唐老师在香港,就通过电子邮件指导我阅读文献和编程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统计计算;只要在学校,他每天都来办公室,了解和指导我们论文的进展情况。”张文专回忆说,“记得一天上午12点,我把一篇2万字的论文初稿发给唐老师批阅,没想到下午2点,他就拿着密密麻麻写满批语的稿子来到了办公室。”
唐年胜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友善的老师。业余时间,还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散步,聊天谈人生,讲做人的道理。他常说,学会做学问之前一定要先学会做人。
时至今日,无论多忙,唐年胜都定期出席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讨论班,并依然亲力亲为为毕业研究生修改论文,批改完一遍论文平均时间2~3小时,他改一遍,改二遍,改三遍,改四遍。今年毕业的学生桑静,唐年胜先后4次为她修改论文,不厌其烦地指导她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他所指导的论文获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科研成果分别获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由于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唐年胜先后被学校推荐荣获“云南大学伍达观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杰出类)”“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一名大学教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唐年胜曾获云南大学优秀党员荣誉称号。他常说,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次要的。2006年2月,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的唐年胜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说学院正在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很多工作十分棘手。为此,唐年胜只得再一次中断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回校。而这次回国,他更强烈地意识到无论是科研、教学,还是学科建设,要想取得大的成果,必须得依靠群体的力量,不能将担子只压在某个人身上,而这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提高学院教师的整体水平是当务之急。
“为了切实提高西部地区高校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贯彻落实好教育部统计学类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统计学人才,迫切需要對西部地区统计学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唐年胜在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资助时如是说。从2012年开始到2015年,唐年胜开始带领团队,整合资源,利用暑期,开展对西部统计学教师的免费培训,累计培训青年教师430余人。
与此同时,唐年胜从学生中遴选优秀教师苗子,委托中科院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培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造国外深造的机会。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有人问,你送那么多优秀的学生出去,不怕他们都被挖走了么?唐年胜说:“我怕啊,但是不能因为怕就不送啊,他们有好的出路,我也高兴,也是为社会培养了人才嘛。但我相信大部分都会回来的,哪怕去10个,回来1个,我们也是赚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他的胸襟和个人魅力深受学生爱戴,很多学生受其影响,也像师兄张文专一样毕业后回到西部地区任教。薪火相传,张文专的学生很多同样走上了讲台,并且都不约而同地在文山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等高校教授统计学。
唐年胜常说,对统计学的研究必须紧跟时代脉搏,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才能做出成绩。他重视学生的理论功底,更强调理论和应用的结合,一方面积极筹办各类全国性会议,促进和国际上一流学者的交流学习,另一方面积极筹办全国性的比赛,和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积极筹建云南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希望构建一个协同创新的新型科研平台,为学生实训,产学研用创造条件。另外,他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和国内外人才进行交流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他觉得这是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尽管知道和国内一流水平差距不小,往往获奖无望,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很多时候学生参赛,不符合学校补贴办法,学生往往又家庭条件不好,他就说你放心去,费用没问题,学生以为学校可以报,高高兴兴去了,其实报销都是唐年胜自己掏了腰包。最终,很多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苦心,今年,他指导周维甜(2017级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邓雪菁(2017级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研究生)、唐鑫(2014级统计学本科生)击败国际上一流名校的选手,获得“第七届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PMCM)”特等奖。奖牌领回来,他比获奖的学生笑得都开心!
在一般人眼里,统计学可能很枯燥。而在真正的学者眼中,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穷毕生之力去探索、发掘、钻研。唐年胜正是这样的人。他总是说,科研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也不可能立竿见影。然而,辛勤耕耘之后的收获,用汗水换回祖国发展需要的成果,是他最开心的事,也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