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云为什么最看重他教师的身份

2018-10-22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8年7期
关键词:马云杭州老师

前不久,马云获香港大学颁授名誉社会科学博士。香港大学史乐文教授在赞词中特别提及了马云的教师身份,形容马云是“世界上最鼓舞人心、最成功的老师之一”。

对马云来说,教师一直是他最为看重的身份。他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到,“这一辈子不会拿掉的烙印,就是当老师”“能够成为老师是我最大的荣幸”“最大的遗憾就是只当了6年老师”。

不久前网友翻出的一份校报还显示,马云当教师时间虽不长,干得却不赖,他曾获得过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届优秀青年骨干老师”称号。

然而,很多人知道马云当过老师,更多人知道他从教坛离开后的阿里故事,但鲜有人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市场上关于马云和阿里成功之道的分析早已不胜枚举,但在马云心中,答案却简单得多,他说过,他其实一直在用当老师的方法当CEO……

不仅如此,这些年,马云还乐此不疲地做了很多与教育、教师相关的公益项目。

为什么马云有如此深的教育情结?为什么他甘愿为教育付出这么多努力?

或许,看完这些故事你就明白了。

本科毕业直接做大学英语老师,与时任副院长立下5年之约

1984年,严重偏科的马云经历了3次高考,终于进入杭州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前身)成为一名师范生。大学期间,马云的表现不错,不但专业成绩突出,而且做了3年校学生会主席、两年杭州市学联主席。按照正常轨迹,在4年本科毕业后,他会按照学校分配,成为某所中学或小学的英语老师。

马云的运气更不错。毕业那年,急缺英语教师的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找过来,要招1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时任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的黄书孟负责毕业生分配,就把马云分了过去。

即使在当年,本科毕业生直接去做大学英语老师也十分罕见。该校同届500名毕业生中,也就马云中此头彩。黄书孟当年负责学生工作,与马云接触很多,了解他的能力,因此大胆推荐了他,唯一的担心是怕他“脑子太活”,耐不住教师这份工作的寂寞。

毕业那天,黄书孟特意把马云送到校门口,并立下5年之约:“马云,我把毕业生分到大学里面去当老师的,你是第一个。你到那里至少要干满5年。”

马云说:“好的,黄院长,我听您的。”

1988年大学毕业后,马云按照学校分配,前往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报到。他搬进了学校安排的教工宿舍,和一位教线性代数的老师合住,床上蚊帐遮起来的一小块地方是他的私人空间,每月的工资是91元。

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并不是一个吸引人的工作,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年轻人的择业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马云来说,除了社会环境之外,还有个人困境,那就是他的学历背景。

一个普通大学的本科生,直接到一所部属大学教书,欣喜劲儿还没过,拧巴就来了。在一次演讲中,马云曾经这样说:“人家(教师)都是北大、清华、复旦,你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教大学生,本来就不太靠谱,所以呢,人家有年终奖,我们没有年终奖。”

在形象上,马老师倒是给学生们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学生李戈回忆第一次看到马云,印象主要是“矮小精干”“另外呢,长相和平常人还是有一些……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教师时期的马云就像一团火,能很快就把教室“点得热乎乎的”

初为人师,马云并没有给人带来太高的期望值,直到他张嘴说话,学生们才感到被一种强烈的反差击中。“尤其是讲英语,那个音量、底气,和我们从外表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太不可思议了。”李戈说。

在講课风格上,马云也特立独行。当时多数老师讲课的方式还是照本宣科,但马云讲起课来却天马行空。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他还会在课上讲国外的文化、风俗,讲他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

阿里十八位创始人之一蒋芳曾是马云的学生,据她回忆,印象中的马云就像一团火,每次走进教室很快就把教室“点得热乎乎的”,有时讲到兴起,还会一屁股坐到讲台上,“特高兴地跟我们扯”“不知不觉很快就打下课铃了”。

现在网上流传着一段马云当时讲课的视频,马云在台上讲课,台下学生们一片欢笑。这是马云课堂上的常态。

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校园信息闭塞、娱乐方式单一,收音机、报纸和图书馆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有限渠道。在那样一个资讯饥渴的环境里,马云的英语课更像是为学生们推开了一扇窗——不止步于纸上的知识,还有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而马云触摸世界的方式,就是直接跑到“世界”跟前。据他的英语启蒙老师、杭州长寿桥小学退休老教师王虬备回忆,那时候马云一有空就往西湖边跑,一看到外国游客就主动凑上去和人家练口语,还经常免费给老外当导游,骑一辆自行车载着他们满杭州城跑。老外都以为这个小朋友是从欧美回来的小华侨。

这种执着的少年气,在日后为马云带来了意外的联结,并深刻影响他的人生。1980年,他在西湖边结识了到杭州旅行的澳大利亚退休电气工程师肯·莫利和他的家人,并结下了长期而深厚的友谊。5年后的大一暑假,他到莫利的家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纽卡斯尔市玩了一个月。

这次澳洲之行对马云产生了深刻影响,打开了他的眼界,改变了他的未来。马云将肯·莫利视为他开启新世界的导师。2004年,肯去世。2017年,马云重访肯的家乡纽卡斯尔,通过马云公益基金,拿出2 000万美元在纽卡斯尔大学设立“Ma-Morley奖学金”。在相识37年后,马云以教育的方式回报老朋友当年的鼓励和这段异国情谊。

在捐赠演讲上,马云说:“你在书本上学到的,你的父母告诉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这个世界太有趣了,这个世界太独特了,你需要自己去体验,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当我回去的时候,我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

蒋芳回忆,课堂上从马云那里听到的异国文化和各种新鲜事,让她感到未来充满了可能性,充满了希望。“当时的我们对世界还有巨大的不了解,他讲这些内容很契合我们的需要。他能让你去想象一种打开了的自由的生活。”

“我还是比较适合教书的,我教书教得很好,真的很棒!”

本科毕业就当上大学老师的马云,和学生的年龄也差不了几岁。凌姝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工业外贸1989级学生,马云是他们大一时的班主任。她记得,马云有时会叫上班上学生一起到他的宿舍包饺子,平时也经常和班上的男生们“混在一起”。

何旭勇就是经常和马云“混在一起”的男生之一,他记得马云的床头挂着一副大大的红色拳击手套。有时候,马云会和他一起在宿舍里打拳,动作挺漂亮。

马云一边招学生喜欢,一边报以严苛。令蒋芳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大一刚入学,马云就要求他们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而且是把前面100篇全背了。马云采取了一个“狠毒”的方式督促他们:期中和期末考试,各有一道20分的默写题,从这100篇课文里出。

“我估计全学校早读的就是我们班了。每个人吃完早饭,在上第一节课之前,都在外面背课文。”蒋芳回忆。

马云还经常不惜“自黑”来鼓励学生。他说,你看我天分也不好,高考也是考了3次,我今天能当英语老师,就是因为当年在西湖边见人就给人当免费导游,敢于说敢于练。

总之,当时做马云的学生,既快乐,又难受。即使是水平很好的学生,也很难从他手中拿到高分。工业外贸1993级的周宁当年几乎包办了班上的英语精读课最高分,他印象深刻的一点是,马云给分比其他班要低:“那个时候满分100分,他只能给我88分左右。而隔壁班的老师一般都比较宽松,学生最高能考98分、99分。”

种种迹象表明,这段教坛岁月是马云最个性洋溢的时期之一,日后成为他风格标签的“迷之自信和乐观”也很有可能形成于这一阶段。在当年的教学视频中,年轻的马云梳着分头,得意地竖起大拇指“表扬”自己:“我还是比较适合教书的,我教书教得很好,真的很棒!我觉得自己可能教书教得炉火纯青!”

自信在马云身上似乎不是一己之事,他还热衷用这种情绪去推动身边的人。蒋芳和她的学妹韩敏(也是阿里巴巴十八位创始人之一)讲了两个近乎相同的故事:马云要求他们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参加四级考试。同学们起初都觉得很难,但马云一个劲儿地鼓励说“肯定能过”,搞得大家都拼命学习,甚至有“考不过就对不起马老师”之感。最终,蒋芳所在的班全班通过,韩敏的班上只有1人没有通过。

除了善于精神推动,马云也很注重“物质”鼓励。他曾经和蒋芳他们打赌,如果四级全过,就请全班吃饭。据说成绩公布后,全班20多人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马老师请客。

最终马云成为该校的明星教师,在1994年3月15日的《杭电报》第二版,刊登着他和其他9位同事获得“首届优秀青年骨干老师”称号的报道,在众多照片和感言中,年轻的马云处于“C位”(中心位置)。

在《杭电报》上,马云的感言直率且超前,对当时的英语教学以四六级统考为准绳的状况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以四六级过不过论英雄不足取,应该以时代需求出发,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实际水平的提高。

这张校报和一份表彰文件穿越24年漫长的时光,很幸运地被马云当年的学生保存下来并于最近翻出。这个意外发现的逸事,可能也是马云创业传奇背后隐藏的教育基因。

马云直面内心的涌动,走向互联网

20世纪90年代,象牙塔外的世界正经历着强烈的变化,不断冲击着每一个对时代潮流感受敏锐的年轻人。风从南方来。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时知识分子在外兼职、经商的状况很普遍。对马云来说,完成对院长的承诺后,也开始直面内心的涌动。

1994年初,他和几个朋友合伙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当时杭州的外贸公司越来越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翻译需求,同时他发现身边许多退休老教师赋闲在家,他从中看到了机会。

然而,海博翻译社的发展并不顺利,后来有时还得靠兼卖鲜花和礼品维持运营。好几个合伙人看翻译社运营情况着实堪忧,都中途退出了。

除了海博翻译社,马云还有很多其他校外活动。比如在“杭州英语俱乐部”夜校教课,在西湖边的六公园组织英语角,甚至在校园里卖冰激凌。

陈伟在1992年参加“杭州英语俱乐部”夜校时认识了老师马云,后来他成为马云的助理。有件事陈伟印象很深刻,夜校第一天上课,马云就迟到了五六分钟,正当学生们以为走错了教室的时候,马云冲上了讲台,说,“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迟到。我最讨厌迟到,迟到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迟到就是谋财害命……”同学们都笑了。

真实原因是,马云當时骑着一辆杭城第一代的电动自行车,声音像拖拉机,速度却不快。那次上课迟到,就是因为“拖拉机”坏在了路上。马云的“自黑”精神陪伴他度过了艰难的事业起步阶段。

紧接着,互联网来了,最终将马云带离了讲台。1994年底,马云第一次从学校外教比尔口中听说了“互联网”这个词。1995年初,马云作为翻译来到洛杉矶沟通落实一起高速公路投资,之后经比尔介绍去了一家网络公司,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他小心翼翼地在公司的电脑上搜索“China”,但互联网世界几乎完全没有关于中国的数据。

这个令人失望的结果却让乐观的马云看到了巨大的机遇。从美国回来不久,1995年3月,马云便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辞职,立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一段中国商业传奇正是从那个节点开始。

对马云来说,教师一直是他最看重的身份!

1995年4月,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5月,中国黄页正式上线。此时,离中国能连接Internet还有3个月。

此后,马云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创业故事已经为公众所熟知,马云也成了媒体、公众眼中各自理解的“马云”。

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教师生涯给马云留下的烙印,或者以为只是白驹过隙、不留痕迹的一瞬。然而,马云并不这么认为。

对马云来说,教师一直是他最为看重的身份。

马云也曾反复讲起教师经历对他和阿里巴巴这家公司的塑造和影响。他说,做老师的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你的学生比你更强、比你更好。“CEO如果不能像老师一样用成就他人的思想来做,不是去帮助员工成功,不是去帮助客户成功,不是去帮助合作伙伴成功,我相信这家公司就很难成功。”

这种影响在如今的阿里巴巴充满了映照,无论员工还是去过的人,都觉得那里像一所大学。比如,在阿里巴巴,同事之间互称“同学”,员工称马云为“马老师”,管理上也有“班委制”。马云认为,老师身上具有的理想主义,让阿里巴巴变成了一家不一样的公司。

韩敏觉得,阿里巴巴园区里那些熙熙攘攘的年轻人,和当年课堂上被马云鼓励着拼命学英语的学生没多大的区别。

得益于商业上的成功,相比当年的手执教鞭,现在的马云有了更大的能力来反哺教育。不仅发起创办了湖畔大学、云谷学校,与杭州师范大学共建阿里巴巴商学院,马云公益基金会还先后发起“乡村教师计划”“乡村校长计划”“乡村师范生计划”,并联合国内企业家共同推动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希望激发社会对乡村教育的更大关注,带动更多的社会人士投身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教育。

在2017年启动的100亿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中,教育脱贫是重要的方向之一。

不久前,香港大学为马云颁发了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史乐文教授在宣读赞词时说,马云用自己的经历激励着年轻一代,“他生命中最大的热情之一,是‘相信未来,相信年轻人”。尽管马云已经拥有诸多成就,但他从未失去过对教学、鼓舞青年或倡导年轻企业家的热情,这也成为“马云是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创造的所有商业奇迹背后,马云始终是一名教师,是“世界上最鼓舞人心、最成功的老师之一”。

猜你喜欢

马云杭州老师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马云不卖“一句话”
杭州旧影
老师,节日快乐!
打个平手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如果是马云
倒立的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