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路上的无悔人生
2018-10-22
从教36年来,她以知识分子特有的使命、认真与执着,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三尺讲台,艰苦求索却甘之如饴,用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一位大学教授的追求与担当,用心血和信念谱写了一个平凡岗位的至上和荣光,用一生去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
——题记
36年辛勤耕耘,36载春华秋实,怀揣着献身基础医学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杨照青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扎根基础医学教学科研的最前沿,淡泊名利,勇于攀登,厚积薄发,在学术和科研上取得了骄人的累累硕果。然而,谁曾想,在这成绩的背后,凝结了杨教授多少精勤不倦的艰辛付出和执着求索。
潜心科研,精勤不倦结硕果
云南是我国疟疾这一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受发病人数众多、卫生资源有限等因素制约,疫情一度处于失控状态,加之疟原虫的抗药性及对其分子机理不清,严重影响疟原虫抗药性的监测以及临床治疗用药,极大阻碍了全国及云南疟疾消除计划的实施。杨照青把术业专攻和国家公共卫生医疗事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奋力拼搏在科研第一线,长期从事疟疾及疟原虫抗药性研究,为云南省疟疾等疾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我国热带传染病疟疾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杨照青长期从事病原生物学科研教学工作,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和1项美国NIH基金项目资助,建立了云南省唯一抗药性精确监测平台及全国最大的恶性疟原虫虫株资源库,发表与疟原虫相关的SCI收录论文40余篇。其团队的项目研究成果《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研究及中国猴疟模型的建立》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对云南省、我国其他地区及周边国家疟疾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杨照青还从事关于肉孢子虫的研究历时30多年,相关研究成果为世界肉孢子虫分类理论及虫种鉴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所领衔的实验室被誉为“世界肉孢子虫研究的中心”,在对肉孢子虫的形态、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中,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发表与肉孢子虫相关的SCI收录论文13篇,提出了与肉孢子虫经典分类中一些不同的新观点,已被多数学者认同。
深耕杏林,三尺講台谱新曲
杨照青深深地热爱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她坚持认为搞好本科生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基础,讲好基础课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对施教者来说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即使在学术上取得骄人的成果,她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将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教研相长,积极探索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自2008年主持疟原虫科研项目以来,杨照青一直无偿为疟原虫的教学提供活体标本,改变了以往依靠动物保种的烦琐工作和巨大花费。同时,学生通过活体染色标本的制作过程,加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给学生们讲好课,杨教授要求自己每一次上课都精心准备,每一年的教学都要有新内容,原本枯燥的难教难学的课程,经她的讲述之后就变得生动鲜活。她还将科研活动获得的新理论、新技术引入教学中,不断充实和修正教学内容,并将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写进教材、融入课堂,渗透到专业建设中,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改善了教学效果,实现了科研服务于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互动循环。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杨照青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创新适宜学生的方法。她关注基础医学教育的前沿发展,从2006年回国后便积极着手编写“双语”教材,在学院率先开展“双语”教学,先后主持了“校级‘双语示范课程”和“云南省‘双语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带领和组织教研室老师制作了17种寄生虫生活史的Flash动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讲授科学知识,增加课堂容量,扩大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她在课堂上精彩的讲授,巧妙的举例、设疑和解疑,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赢得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她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启发式、主线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地实行“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督促检查教学法”,充分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获得参与学生的一致好评,该实验教学论文获省教育厅优秀论文奖,并被2001年《当代云南教育论文大系》收录。
言传身教,一片丹心育英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杨照青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永不满足,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不断追求新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在不惑之年,通过刻苦努力获得博士学位,为了提高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已经具有教授职称的她,在别人眼里,应该可以享清福、松口气,却毅然选择赴美留学深造。天道酬勤,在美国学习的两年中,杨教授无比珍惜学习机会,每天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除完成实验室工作外,还积极参加旁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以及多种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及发展趋势,拓宽视野,为回国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杨照青坚持“用知识去启迪学生心扉,用严教去规范学生行为,用爱心去感受学生真情,用关爱去指导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非常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科学观。她利用课堂内外一切与学生交流的途径,教育学生以严和实的要求努力践行修身、治学、做事、做人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以及扎实过硬的知识本领。在工作中,她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杜绝一切造假的丑恶现象在自己的课题组发生。
杨照青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她尤其重视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塑造,利用自己主持承担的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为研究生进入科学前沿提供机会,还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她先后培养硕士20多名,博士7名,2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人论文获评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除此之外,杨照青也积极带动本科生参与科研,指导本科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教会学生查阅资料、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的技能,为学生在漫漫医学路的求索历程中点亮一盏明灯,指引方向。
不仅对学生培养极其负责,在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上杨照青也不遗余力。她经常说,老一辈的事业需要年轻的一代来继承,青年教师是高教事业发展的未来,因此她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常抓不懈。她总是鼓励年轻同志参与科研,为他们科研创造条件并在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同时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青年教师走向成熟,成为年轻人的良师益友。在她的指导下,寄生虫学教研室的年轻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掌握了本研究领域的基本技术,获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
回馈社会,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在很多人眼里,杨照青教授是每天泡在实验室攻坚克难的科学家,但她自己却经常說,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阁,停留在各种项目成果书和实验室里,应该回馈给国家和社会,应用到广大真正有需求的人民群众身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杨照青多次深入中缅边境的乡村,在疟疾流行区进行了约3万人(次)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当地预防工作者进行疾病预防、监测知识培训,帮助当地建立起一支本领过硬的疟疾监测与防治队伍。为提高当地群众的防疟意识,她进村入户对上万群众进行防疟知识健康教育,指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挖水潭开展防蚊、灭蚊工作,使蚊虫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从源头上控制了疟疾的传播。为普及疟疾常识,她还到边境乡村的小学开展疟疾预防知识的普及,为12所小学开展讲座10余次,受益学生近2000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杨教授及其团队多年锲而不舍的艰辛工作,边境村民疟疾的发病率大为下降,特别是减少了恶性疟疾的跨境传播,为云南省的疟疾防控作出了贡献。
杨照青及其团队还在云南省的多个边远地区开展肠道寄生虫病的调查,对检查出来的几百名病人给予免费治疗,直接为当地群众服务,使当地民众学习到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方法,为当地的疾病预防提供帮助。作为基础医学领域的专家,她也积极配合临床诊断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长处,为临床疑难杂症的诊断出诊,多次解决临床诊断中的困难。
技精为师,德高为范。从教36年,杨照青教授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化作工作的热情、钻研的激情和奉献的真情投入平凡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多年的辛勤耕耘和努力付出使她获得的各级各项奖励和荣誉不计其数,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第一届高校教师中国梦教书育人星光奖优秀教师、云南省第二十二届先进工作者、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昆明医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基础医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正如她所说的:“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我只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人民教师。我深知:一个教师的成长里有学生的功劳,一个学校的辉煌里有教师辛勤的工作,有学生努力的学习。在这片天地里,我们都带着一颗心来,共同书写着医学教育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