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不等于肩周炎,明确诊断最重要(上)
2018-10-22中日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李石良主治医师刘乃刚
文/中日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 李石良 主治医师 刘乃刚
图片提供/壹 图
肩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肩痛的患病率为7%~26%,是运动系统疼痛疾病的第三大类疾病,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肩痛常进行性加重,或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降低生活质量。肩痛的病因复杂多样,随着医学的进步,肩痛的诊断越来越细致、准确。然而在临床中我们发现,目前对于肩痛的认识还很片面,导致误诊、漏诊,使病情延误甚至加重病变,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严重后果。
肩痛认识的误区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很多人一出现肩部疼痛,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得了“肩周炎”,一些非专科医生也经常会简单地将肩痛诊断为“肩周炎”,使得“肩周炎”的概念“深入人心”。很多以肩痛为主诉的门诊就诊患者经常会说:“大夫,我肩膀疼,肯定是肩周炎,您帮我治疗一下吧。”“大夫,我这就是肩周炎,您不用给我做检查了。”更有甚者拖了很长时间不就医,觉得肩周炎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个一年半载就好了;或者觉得坚持做功能锻炼,慢慢就会好;或者简单地认为扎扎针、拔个罐很快就好了,结果病情越来越重,才不得不就医。
其实,肩痛没有这么简单!
肩关节是我们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做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以及环转等运动。同时肩关节也是一个复合关节,组成复杂,由六个关节组成,包括盂肱关节、胸锁关节、肩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肩肱关节和喙锁关节。关节周围有复杂的肌肉、肌腱、韧带、滑囊等包绕。肩关节所有解剖结构的病变均可引起肩痛,如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钙化性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及三角肌滑囊炎、肩周炎、喙突撞击综合征、肩关节不稳、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锁关节炎、肩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关节感染、肩部肿瘤、肩关节脱位、骨折等。除此之外,一些肩外疾病也可引起肩痛,如颈椎病引起同侧肩痛、肝胆或胰腺疾病可引起右肩痛、心脏疾病可引起左肩痛、肺尖部肿瘤尤其是肺上沟癌可引起同侧肩痛等。肩关节局部病变是引起肩痛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峰下滑囊炎及三角肌滑囊炎、肩锁关节炎的患病率均高于肩周炎。因此,将肩痛简单地认定为肩周炎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对肩痛的准确诊断是成功治疗的前提,错误的诊断会导致错误的治疗,从而使肩痛病情延误,有时也会使病情与治疗南辕北辙,造成疾病越来越重。
什么是肩周炎?
由于肩周炎概念的滥用,使得肩周炎的概念太过笼统。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肩周炎,现在更准确的名称应为“冻结肩”或“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根据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的定义,这是一类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降低,且进行性加重,造成肩关节活动受限, 故本病又称为肩凝症。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群,故又称“五十肩”,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根据肩周炎的发病特点,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肩周炎又称特发性肩周炎,尚未发现明确病因。继发性肩周炎指的是继发于患侧上肢创伤和手术之后的肩痛和关节僵硬。绝大部分肩周炎为原发性肩周炎。
根据肩周炎症状的自然演变,原发性肩周炎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疼痛期,持续2.5~9.0个月,表现为肩关节疼痛进行性加重,夜间疼痛加重甚至痛醒;第二期为僵硬期,持续4.0~12.0个月,表现为肩关节疼痛达到顶峰,进而疼痛开始缓解,而肩关节活动度进行性降低,肩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度均明显下降,出现 “扛肩”现象,即上肢上举时由于肩部活动度降低,出现患侧肩胛骨亦随之向外上方移动,肩部随之抬高的现象;第三期为缓解期,持续5.0~26.0个月,此期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度均有逐渐恢复趋势。原发性肩周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有小部分患者不经治疗可完全康复。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肩周炎患者会认为肩周炎不治也能好,所以不愿或拒绝去医院就诊,造成病情的延误。其实,尽管原发性肩周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大部分患者不能完全恢复正常,患侧肩关节的活动度明显低于对侧,从而遗留部分功能障碍。
对于本病来说,早期明确诊断并进行合理治疗和功能锻炼,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减轻疼痛,并促进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使患者得到完全康复,因此我们建议患者应早期就诊治疗。
肩周炎的功能锻炼方法
肩周炎的功能锻炼特别重要,尽管肩周炎为自限性疾病,但若不积极进行治疗和功能锻炼,遗留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功能锻炼可以帮助患者扩大肩关节活动度,同时改善肩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疼痛。
我们推荐以下五种锻炼方法。
1.爬墙。患者面对墙壁,用患侧手掌贴着墙壁缓慢向上移动,直至手不能再上移为止。固定手掌,肩部向前下方用力下压3~5次,然后将手掌缓缓向下放松10秒。反复练习10次为一组,每天间隔做5~10组。
2.环转抡臂。患者稍弯腰,健侧手扶桌面或床沿,患侧上肢做尽可能大幅度的前后环转抡动。连续抡臂10圈为一组,每天间隔做5~10组。
3.前后抡臂。患者稍弯腰,健侧手扶桌面或床沿,患侧上肢做尽可能大幅度的前后扇形抡动。注意前后抡动时一定要以肩关节为支点,连续抡臂10次为一组,每天间隔做5~10组。
4.背后拉手。患者站立,患侧上肢后背,用健侧手掌从背后拉住患侧手腕,用力向健侧牵拉,到最大幅度,出现明显疼痛时,坚持10秒,然后放松。反复练习10次为一组,每天间隔做5~10组。
5.胸前抱肘。患者站立,上肢屈肘内收置于胸前,用健侧手掌托住患侧肘部并向上方推举,到最大幅度,出现明显疼痛时,坚持10秒,然后放松。反复练习,10次为一组,每天间隔做5~10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