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解毒抗肿瘤
2018-10-22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任医师郝迎旭范振佳图片提供
文/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任医师 郝迎旭 范振佳图片提供/壹 图
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及高发病。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约430万例,死亡约280万例,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及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名列前茅。肿瘤患者往往病情重、症状多、痛苦大、疗效差、生存期短,生活质量差,因此人们常常谈“癌”色变。那么,面对肿瘤,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抗它、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寿命呢?
中医认为肿瘤是如何发病的
中医学认识并治疗肿瘤的历史悠久,根据《周礼》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有专治“肿疡”的医生,称为“疡医”,之后历代医学典籍中都有关于肿瘤疾病的记载。
肿瘤发病内外有因
肿瘤的发生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种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有内因和外因两类。
1 内因肿瘤发病的内因主要有七情不舒、饮食不节、过度劳倦、年老体衰、脏腑亏虚等。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方面的变化。人的正常情志活动是以脏腑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反过来情志活动也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七情过极则气血运行不畅、水湿不化等,日久成积,发为肿瘤。现代医学也认为,长期或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可以令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或抑制,内分泌系统中某些激素增多或减少,体液平衡紊乱,代谢产物积聚,破坏内环境,从而使正常细胞癌变或使癌细胞增殖发展,此外情志异常又可抑制免疫功能,增强癌症易感性。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纵情口腹、饥饱无常,必伤脾胃。脾胃既伤,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正气下降,邪气乃入。饮酒,嗜食生冷、炙煿、膏粱可损伤脾胃,蓄毒体内,郁热津伤凝痰,从而导致各种肿瘤发生。现代医学认为,饮食因素在肿瘤的形成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既包括食物本身存在的致癌物,如亚硝胺类及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也包括一些慢性机械和炎性刺激以及消化功能紊乱所造成的诱癌条件。另外,过食肥甘厚味或营养失调,均与肿瘤有关。比如高脂肪饮食是诱发乳腺癌、大肠癌的因素之一。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快、烫饮烫食、蹲食,使食管受到刺激和食物潴留过久,容易诱发炎症和上皮增生,进而导致食管癌变。
过度劳累可以耗损人体正气或使脏腑虚损,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内经》云“劳者气耗”,说明过度劳累之后易损伤精气神,致使脏腑功能受损。脏腑虚损、正气不足,毒邪“乘虚而入”,因此发病。
恶性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因为年高体衰,气血亏虚,元气渐败,脏腑阴阳气血均显不足,为肿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现代医学认为人到中老年以后,体内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下降、内分泌系统失调、免疫功能减退,对肿瘤细胞的抑杀、抵抗作用减弱,肿瘤更易于产生和发展。此外脏腑亏虚也包括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先天缺陷、遗传因素、年幼易感等均为先天性致癌因素。
2 外因《内经》云:“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可见,肿瘤的形成与外界环境中的“致瘤因素”有关,主要指外感六淫不正之气。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六种气候正常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六气”。当“六气”发生异常变化(太过或不及)和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就成了人体的致病因素,变为“六淫”毒气,损伤机体,致脏腑虚损。外感六淫是癌瘤形成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包括现代医学中所说的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因素,及大气变化、饮食水源污染等环境因素。
肿瘤病机虚实夹杂,正气为本
脏腑气血充足,则在内无病理产物,在外无毒邪侵犯。但是,机体在正气亏虚的情况下,遭受外邪和毒邪的侵袭,可出现脏腑功能虚损,气血津液代谢失调,发生气虚血瘀、痰凝毒聚、邪毒蕴结等病理变化,痰、瘀、毒相互搏结,阻塞经络,壅塞脏腑,阻滞气机,聚为肿块,形成癌症。由此可见,肿瘤发病,脏腑亏虚、正气不足是本,痰、瘀、毒是标。
我们将肿瘤发生发展的病机简要概括为:气、血、痰、毒、虚,即气滞血瘀、痰湿不化、毒邪为患和脏腑虚损。
正气不足,脏腑虚损,气虚是关键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气、血、阴、阳同时存在于人体内,它们既相互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气血充足、阴阳平衡,则身体强健、外邪不侵;若机体失调,则内不固,外不守,百病乃生,肿瘤亦如此。气血阴阳虚弱的表现虽有不同,但又存在交集,其中以“气虚”为基础,即阳虚中有气虚的表现,气虚与血虚、阴虚常常共存。
气主要来源于肾的精气、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及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的化生不足时,易出现气虚表现。该种体质的人与常人相比更易患感冒及其他疾病。治疗以补气养气为总治则,还应针对脏腑辨证,分别选用补脏腑之气的方药。正确认识“气虚”尤为重要。
●脾胃气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肺气虚 肺主一身之气,对人体具有保卫作用。肺气虚,则人体呼吸、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主要表现为气短自汗、声音低微、咳嗽气喘、容易感冒、小便不利甚至水肿等。
●肾气虚 肾主先天之气,藏精气。肾气亏虚,机体失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若肾不纳气,则有呼吸浅促、呼多吸少等症状。
●心气虚 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阳(气)虚 气虚可见面色㿠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等“寒象”,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扶正祛邪,益气解毒,双管齐下
现代医学临床及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医药在防治恶性肿瘤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
大量研究证实,绝大部分肿瘤患者因为免疫功能下降,毒邪乘虚而入,形成肿瘤,同时体内的肿瘤不断消耗能量,导致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而且,手术、放化疗等治疗过程中,也会进一步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因此,肿瘤患者体质的根本是免疫功能下降,即中医所说的“正气不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相搏,胜负不同,人体正气与毒邪处于相互消长的对抗状态,治疗过程中攻邪、扶正各有偏重,需要根据患者的正气与毒邪的消长情况来决定是以祛邪为主,还是以扶正为要。
在西医的手术、放化疗等肿瘤规范治疗的基础上,中医根据癌症患者病情之轻重、分期等因素,将其分成早、中、晚三期,制订出中医特有的治疗原则。对早期患者(Ⅰ、Ⅱ期):一般全身情况和体质都较好,病情较轻,肿瘤无转移,治疗原则宜以祛邪解毒为主、扶正培本为辅。中期患者(Ⅲ期):全身一般情况尚佳,但其病情较早期为重,肿瘤较大或已有局部浸润扩散者,宜采用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同时并举的治疗原则。晚期患者(Ⅳ期):一般全身情况都较虚弱,肿瘤已有远处转移,患者多有气血双亏或有恶病质者,应以扶正培本为主、祛邪解毒为辅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对待晚期患者,治疗上切忌攻伐。
癌前病证,益气扶正为主
回顾肿瘤患者发病前期特点,几乎都存在劳累、乏力、消瘦等以气虚为主的症状,此时体内的正气逐渐减弱,机体代谢出现障碍,日久或遭遇外邪,极易形成肿瘤。因此,若经常感觉疲乏无力,甚至症状日益加重,也许肿瘤正在向您靠近。此时体内暂无过多的毒邪,而是以正气虚弱为主,治疗以益气扶正、提高抵抗力为主。
初患肿瘤,祛邪当先,兼顾正气
肿瘤初期,机体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形成痰、瘀、毒,积聚体内,与正气抗衡,此时邪气较盛、正气未虚,应以祛邪为主,防止病情发展,损害更多脏腑功能,毒邪消退,正气才能恢复,即“邪去正自安”。在解毒祛邪的过程中,会加重正气的损伤,因此在这个阶段,祛邪的同时,也要兼顾正气,防止正气衰弱,无以抵抗毒邪。
进展阶段,扶正培本,祛邪为辅
癌症进展期或晚期,毒邪壅盛,正气不足,尤其肿瘤终末期,患者正气衰竭,气血双亏、脏腑虚衰、代谢紊乱、病入膏肓。此时应以扶正培本为主、祛邪解毒为辅,以减轻症状、减少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时间为目的。常用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阴阳双补等。
康复阶段,益气扶正防变
恶性肿瘤属于高消耗性疾病,手术、放化疗等一系列治疗措施会进一步损伤人体正气,此时体内正气虚损明显,气血虚弱无力,若不及时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容易再次遭受毒邪侵袭,继发其他疾病。因此,在肿瘤的康复阶段,需以益气扶正为主,“正足邪自去”。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以“正虚”为根本,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根据体质状况及病情发展程度,决定是攻邪为主还是益气扶正为主。
未病先防,防患未然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即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体育锻炼及中草药等方法,固护正气,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也是如此。在罹患肿瘤之前,扶正固本,往往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作息规律、舒畅情志、饮食均衡、适当运动,以达到正气强盛,则病邪不易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