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融入基于“3S”模式的创新党性教育

2018-10-21杨志聪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党性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近年来,各高校积极融入互联网、利用大数据,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在线开展党性教育、增进为学生服务、解决学生的难题,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创新的趋势和如今面临的许多问题出发,结合“3S”模式的学生党建工作实际,探索高校创新党性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创新 党性教育

一、充分认识网络,创新党性教育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正加速向各個领域传导渗透,许多问题往往因网而变、因网而增,推动党性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根据部分高校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比例普遍接近100%。网络为我们党性教育拓宽了方法,而网络内容的广泛性和速度的快捷性,也增加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时性。高校需要充分认识网络,创新党性教育。

二、结合“3S”模式,创新党性教育

“3S”模式为“Socialize”、“Study”和“Serve”,这是高校创新党性教育可以参考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先是调动各党支部的党员积极交流,通过头脑风暴可以产生许多观点,从而拓宽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了解,紧接着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最后实践,这样更有益于创新党性教育。

(一)交谈主题内容,加强党性教育

学生党员们通过交谈相应的主题内容,产生不同的观点,从而加强党性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党支部也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互相交谈的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党员解决一些困惑与思想误区等。

(二)学习理论知识,深入党性教育

学生党员们通过了解相应的时事政治,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了解相关文件精神,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生党支部通过组织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深入党性教育。

(三)践行服务宗旨,实践党性教育

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参与相关校内或是校外的公益活动,让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服务宗旨,实践党性教育。

三、“互联网+”融入基于“3S”模式,研究创新党性教育的途径

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创新党建框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一)“互联网+谈”,实现信息互通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互通可以让学生都及时、快速地交流思想,也能够让教育者及时了解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心声,这无疑不加强了党性教育。因此,“互联网+谈”与传统的党性教育模式相比,我们可以来分析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

1.互联网+”谈党性

为了让学生党支部的党员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同时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可以围绕相关专题,给学生党员开展交谈。

2.“互联网+”谈心得

为增强学生党支部党员干部的党章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组织意识,可以选择开展“学习党章党规,争做合格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结合学生党员的学生及党员双重身份,就“学生党员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标杆、如何树立标杆作用”召开一系列讨论会,为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党员提供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3.“互联网+”谈实事

“互联网+谈”打通了以往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实现了手机与手机、手机与电脑的融合,让学生党员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谈,传播速度非常快捷,这样能够更好地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通过相关的文章推送,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进行丰富的延伸,让学生可以进行简便的阅读体验和相应的评论交流等。党组织实现了不同模式的交谈,有效教育党员,实现信息互通。

(二)“互联网+学”,鼓励自主学习

“互联网+学习”,让党员随时随地接受培训教育。积极构建相应网络平台,定期向广大干部发送党务知识、党员教育信息,真正让党员教育“无处不在”。

1.“互联网+”思想引领

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对党员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联系互动、讨论问题,使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叠加,给党员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考验。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党性教育工作必须增强阵地意识,加强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积极传递党员教育的正能量,使之由“有形覆盖”转变为“有效覆盖”。

2.“互联网+”党性熏陶

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院党委推荐的红色书单,为学生党员及广大学生拟定了一系列红色经典阅读书目,让同学们进一步来学习“红色”思想、感受党的光辉历程、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

3.“互联网+”党员教育

随着智能移动应用高速发展,高校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接近100%。我们应顺势而为,充分运用移动网络服务终端,以微博、微信、手机APP、党员手机报等方式,把学生党员教育平台搬到移动互联网,彻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推动学生党员教育实现“全覆盖”。

(三)“互联网+做”,创新专业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结合时代要求开展网络党性教育,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互联网+做”,让学生在学习了党的相关知识后,还可以结合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更好地让党性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1.校园内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美化校园,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学生党员携手入党积极分子组建校园服务志愿队,定期组成队员整理校园卫生、张贴文明标语等,提醒大学生遵守校园文明规范。通过贴心服务小行动在办公楼为教师提供服务,感谢师恩赋予行动中。

2.利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区服务

学生党员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学院周边社区,结合社区特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党员通过组织义务劳动、文艺汇演送社区等形式,在开展服务的同时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到基层。社会实践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服务了人民群众,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晓英.高校党建网站与大学生的有效互动研究[J].高校党建,2009.

[2]曹文军.关于高校党建管理创新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3]杨志聪.基于“3S”模式的高校党日活动实效性研究[J].教育,2017.

猜你喜欢

党性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