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2018-10-21杨德勇
杨德勇
摘 要: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展开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授工作,还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适合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能为同行教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落实策略
在当前教育界中,“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理念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核心素养表现在数学教学领域主要为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落实核心素养素养培养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为生活提供服务。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就是使学生能够具备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手段之一。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密切,数学教师可以将其充分挖掘出来,以此为载体进行生活化教学。这样既能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又能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单元的时候,其中有个知识点是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教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不用数学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素材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譬如,数学教师可以创设出这样一个生活化情景:“现在学校为了美化教室环境,要给每个教室的窗户贴上花边,同学们,我们能不能计算出每个窗框的长度,帮助校长计算一下每个教室需要多长的花边材料?”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学生负责测量一个窗户的窗框周长。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利用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很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如果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圆》这节内容的时候,其中有个知识点是圆面积的计算,很多教师在教学这节知识点的时候经常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公式,这不利于学生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这节内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內容,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个圆纸片。在课堂上,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将圆纸片分解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其拼成长方形。接着,教师再让学生结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式。通过拼出来的长方形,学生很直观地就可以看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2。当学生探究结束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公式。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著名教育观念。这一教育观念与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就笔者教学经验而言,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抽象的“数”与形象的“形”之间的有效转化,既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讲解有关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等数学习题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图形的方式进行讲解,在讲解位置与方向等相关数学习题的时候,数学教师也可以使用图形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在今后做题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地利用图形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每一个小学教师必须要重视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及思想方法渗透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将学生塑造成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57-60.
[2]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1):45-48.
[3]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5):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