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探讨
2018-10-21唐赟
唐赟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密切联系生活,用数学思维看待现实世界。把数学与之相关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提高聋哑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关系,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凭借精湛的教学艺术,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聋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关键词:聋校 数学课堂 生活化
聋哑学生由于特殊的身体缺陷,与外界沟通能力有限,制约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聋哑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身体上的残缺就决定了他们的教学方式与健全学生是不同的,很多对健全学生适合的教学方法对于聋哑学生是不适合的。聋哑学生形象思维尤为敏感,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推理能力有限。《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聋哑学生一般偏向于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积极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密切联系生活,用数学思维看待现实世界。把数学与之相关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提高聋哑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关系,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数学教学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育工作者通过人为创设一种可参与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思维活力和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到尤为亲切,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分析,逐渐产生求知欲望,对学习感到兴趣。将学习材料内容以多种方式多样化呈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其创新思考。
如“百分数”的学习中,列举生活实际例子“果园一共栽种100棵树,成活了97棵”,引导学生“成活率”的概念和计算、“百分数”表达方式。举一反三,“打篮球投篮命中率”“考试学生及格率”等等,让知识灵活起来,给学生学习增加可理解和可记忆度。
在“认识不等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糖果和饼干称重场景,准备天平,一些糖果和一些饼干分别代表X和Y,先拿一个糖果和一个饼干放在天平两侧,天平就会表现出向糖果倾斜,教师在黑板上写出X>Y来表示该关系,然后让学生思考2X>2Y应该在天平上怎么用糖果和饼干表示?X+Y>2Y在天平上又应该怎么表示?针对以上不等式,让学生亲自上讲台来操作糖果和饼干的称重表示方法,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设计,使得学生在理解不等式的概念上更加直观容易,从而在不等式这一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上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因为聋哑学生有听力障碍,在形象思维上始终处在主导位置,所以对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解很不容易。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必须借助生活化教学,以感性认识为出发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知,最后为数学知识夯实基础。聋哑班的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设计适用于聋班学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必须依据具体情况,制作有益于实现教学目标,开发学生思维,促进聋哑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重视聋班学生体验的积累,提高学习成效,让学生形成在生活中无处不数学的习惯。如在“长度单位、测量单位”的教学时,可以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米、厘米、毫米的不同,如动手测量书本长度、书桌宽度、同学或父母身高等,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中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数学学习远离枯燥、乏味,多些生命力和灵动。在“分类”的学习时,可以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他们认知的分类,再引导超市购物货架果品、零食的分类等,给出学生讨论的实际生活实例,根据实例增加学生兴趣,使其理解数学定义。
教师可以指导聋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聋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聋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对低年级的聋生,可指导他们数一数班内有多少个同学、粉笔盒中有多少支粉笔、一段话中有多少个字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对中高年级的聋生,可指导他们观察数学美,如图形的形体美、结构美,循环小数中数字的循环美等。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性作业,让聋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大课堂中,从而提高聋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生活化作业是指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业的过程必须经历生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等能力的数学作业。
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课时,对思维能力尚处于具体形象阶段的聋生来说,理解概念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长度概念后,可布置一道生活化的数学实践题:量一量你身边的物体长度,课桌的长、宽、高,课本的长、宽,黑板的长、宽,想一想它们应用什么长度单位,并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生活化作业,不仅加深了他们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也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乐趣。再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如下作业:1、到超市或商店摘录10种商品的价钱,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用“>”、“<”或“=”号连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总之,教学中聋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聋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凭借精湛的教学艺术,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聋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参考文献
[1]朱友涵.新课程背景下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J].中国特殊教育,2006(07).
[2]周朝坤.如何提高聋校數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03).
[3]方长法.聋校数学创新教学目标的构建及实施策略[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01).
[4]祁红霞、沈建岭.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1(3).
[5]王国林.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谈聋校数学有效教学的认识[J].新课程导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