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的“尝试教学法”

2018-10-21周运连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公因数尝试教学法教者

周运连

一、出示尝试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学习过程中,學生虽然是主体,但由于受到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不会像成年人一样主动地获取知识,对知识的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创设一些情景,使学生产生兴趣或悬念,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

二、自学课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现行九年义务教材系统性强,逻辑层次清晰,梯度适宜。特别是数学教材,分步细,呈明显的阶梯式上升,可读性也很强。这就要求教者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潜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所以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主动探究。但自学课本并不是让学生粗略表面的看一两遍书,而是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把握好“扶”与“放”的度,让他们积极投入到课本中。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在出示尝试题:求27和36的最大公约数后,便让学生自学课本例2: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因课本有较直观的彩条演示,又包含较详细的算理,所以此时对学生可适当地“放”,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新知识。同时,还适当地“扶”,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除了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之外,还可以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更加简便,但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每次用什么作除数?(2)除到商是什么数为止?(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4)为什么不把商也乘进去?这样,可避免学生在自学中被细节迷惑而找不到重点,使学生在自学中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进一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三、尝试练习,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上的成功最能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当学生自学完课本之后,已经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刻把题目解答好。为了发展这种兴趣引疑的效力,巩固和扩宽所学的知识,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从而检验自学课本的结果。如在学生尝试学会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后,我便出示了以下的尝试练习题让学生分别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1)12和18,(2)7和21,(3)8和15。由于有了准备练习和教师指导下的看书,后进生可以模仿例题完成。当他们尝试成功了,心里会感到特别高兴、自豪,“老师没有教,我都会做,说明我还是挺聪明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了他们敢于尝试的意识。而优秀生在尝试过程中,由于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为他们留有创新的空间,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尝试教学法的运用,可以说为优秀生和差生都创造了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尝试练习,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成了主动有趣的“乐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每个学生都坚信自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四、学生讨论,营造主动参与氛围

参与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以使学生人人参与,在讨论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创造了多向交流的机会。如本人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淘气和笑笑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淘气倒了3杯,而笑笑只倒了2杯,你认为有可能吗?和同伴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操作、演示,很快就明白了:如果杯子的大小不同,有可能2杯就等于3杯。如此可见,教者课堂上适当组织学生讨论,不但可以营造一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还可以避免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但是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接受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其尝试也不尽相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硬性统一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根据情况,或是同桌之间,或是四人小组,大家互相检查对错,各自说出自己的思路,取长补短。当他们讲出做对的理由,也就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说出做错的原因,也就是突破了教材的难点。这样把教学的重难点都交给学生,让他们互相讨论,积极参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了对知识理解、消化的目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充分发挥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师讲解,沟通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化迁移

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并且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利用学生先前获得的认知结构对后继学习施以积极影响,可以使新知通过迁移而同化或顺应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地扩展和壮大。因而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全课之中,特别是学生试算,试讲后,都很想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讲的好不好,在这种火候下,教者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画龙点睛的系统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算理,理解知识内在联系,以此构建了课堂上学生兴趣横生,教师答难解疑,学生思维不断升华,教师不断开凿知识通道的活泼向上的氛围,使迁移作用进一步深化。如前面出示的尝试题:2/3×1/2=?学生试算试讲后,教者除了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外,还要特别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尝试教学法变“注入式”为“导学式”,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它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优化了课堂教学,扩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猜你喜欢

公因数尝试教学法教者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巧求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案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尝试教学法实现分层教学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的一点做法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