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汉语方言熟语说略
2018-10-21王玲
王玲
摘要:新疆汉语方言与普通话一样有大量的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四种。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熟语呈现出古汉语遗留和就地取材等特点。
关键词:新疆汉语方言;熟语;说略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以现实的形式和固定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中,熟语是词汇的组成部分之一,熟语的性质和作用相当于词。普通话的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四种。现代汉语方言,有七大主要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其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新疆汉语方言就属于四个次方言之一的西北方言。成语是书面性很强的一类熟语,所以这里着重论述的是新疆汉语方言熟语中的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
一、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如:狗仗人势、添油加醋、骑虎难下、八仙过海、凤毛麟角、一干二净、三长两短、指手画脚等。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成语与普通话一样,多为四字格,意义具有整体性、结构具有凝固性,且成语通常来自古代文献或者俗语,如上例的“八仙过海、凤毛麟角”等;也有一些是来自后世口语的,如:“一干二净、三长两短、指手画脚”等。
二、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如:吹牛皮、说大话、走过场、钻空子、马后炮、下马威、半瓶醋、啬皮鬼、小气鬼、败家子、巴不得、恨不得、老油条、走马灯等。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惯用语多是古语词。如(1):
[马后炮]譬喻失时无效的动作。元曲选缺名隔江斗智二:“(周瑜)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其意非小。今日军师升帐,大哥须要计较此事,不要做了马后炮,弄得迟了。”古今词义相同。[下马威](下马威)旧时新官到任,故意用严法处分属吏,以示威严,称下马威。汉书叙传上:“定襄闻 ( 班 ) 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后也泛指先给对方以打击或威吓。二刻拍案惊奇二一:“李彪終久是衙门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来,先把李旺打一个下马威。”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惯用语“下马威”沿用后一种含义,词义缩小。[半瓶醋]形容仅有一知半解的知识,却自鸣得意好在人前卖弄的人。杂剧剧本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古今词义相同。在新疆汉语方言中常说“半瓶醋晃荡”。[小器]①度量狭隘。论语·八佾:“管仲之器小哉!”②吝啬。同“小气”。红楼梦四:“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新疆汉语方言中的“小气”兼有①②两种含义,但②最常用。“小气”+“鬼”语缀,构成了极具新疆特色的方言词:小气鬼。[败子]韩非子显学:“弗严家无悍勇,而慈母有败子。”古今词义相同,在新疆汉语方言中演变为“败家子”。[巴不得]希望之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府尹也巴不得了结这段公案。”也作“巴不的”。古今杂剧元马致远黄粱梦一:“我巴不的选场中去哩。”古今词义相同。[走马灯]旧俗,元宵节时,以纸剪为人马之形,黏于纸轮之下四周,轮下有干,能活动自转,点烛,烛焰驱轮转动,人马随之而转,往来不停,故曰走马灯。唐人称影灯。元郝经邓雅谢宗可皆有走马灯诗。新疆汉语方言中的“走马灯”已失去本义,而采用引申义,贬义,多指过频地更换男女朋友、工作等。从上述惯用语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惯用语大量地存在于古汉语中,有些意义与古语词基本一致。如:“马后炮、半瓶醋、巴不得”,这是古语词沉积在新疆汉语方言词汇底层的表现,这说明新疆汉语方言呈现出古代汉语遗迹的特点;与此同时,词义在历史的发展中,有时会表现为历时的变化,如:“下马威(词义缩小)、走马灯(词义转化)”;或形式发生变化,如:“小气”+新疆汉语方言语缀“鬼”,变为“小气鬼”,“败子”变为“败家子”。
三、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固定词组,它由类似谜语的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谜面往往运用比喻、双关或谐音的修辞手法设定,谜底则道出要说的话,读来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极富表现力。如:贼娃子打官司——场场(常常)输、拿上石头叫狗——越叫越跑、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木匠滴斧头——偏刃子、指屁吹灯——不顶事、狗拉羊肠子——越拉越长。新疆汉语方言的歇后语与普通话一样,歇后语的语料非常丰富,在运用上也比较灵活,常常把熟知的事项作为前一部分,表示对意义的引申和比喻,后半部分才是正意所在。如:“吐鲁番滴水平——低”这个歇后语用吐鲁番的地形特的“低”来讽刺某人的水平之低。吐鲁番是一个盆地,它却低的出奇,低到中国之最,成为世界第三洼地,吐鲁番盆地的面积不过一万平方公里多一点儿,其中就有约一半的面积低于海平面。
四、新疆汉语方言中的谚语
谚语多以句子的形式出现,语言精练准确,往往以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稠水不稠脸。当面叫哥哥,背后摸家伙。家有千缸油,不点双捻头。家有千担粮,怕的死萝卜就干粮。打倒滴媳妇,揉到滴面。当年滴羊娃子,见过几个狼娃子?打折滴勒巴往里弯。萝卜是个菜,便宜是个害。火心要虚呢,人心要实呢。草花子搁不着隔夜食。作假,作假,饿滴个家。新疆汉语方言谚语与普通话一样,在结构形式上,有些是单句,有些复句;在意义方面,也与普通话一样,总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特定和完整的意义;内容所表示的情况,也都是人们长期生活的总结。例:“家有千缸油,不点双捻头”中的“油”、“捻头”(煤油灯的捻子);“家有千担粮,怕的死萝卜就干粮”中的“粮”、“死萝卜”(生萝卜)、“干粮”(用粮食做的面食)都是当地人常用的物质材料。新疆汉语方言中的谚语就地取材,具有鲜明的土语化,鲜明的土语化不仅是新疆汉语方言谚语的特征,也是其它熟语的共有特征。如:“稠水不稠脸”中的“稠”是土话,是“脏”之义。“草花子搁不着隔夜食”中的“草花子”贪嘴的人,“隔夜食”指“过夜的饭食”。“半大娃子,吃死老子”中的“半大”指“五六岁大小”,“娃子”指孩子,“老子”指父亲。
注释:
广东 广西 湖南 河南辞源修订组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1877、0031、0224、0481、0728、0522、1622
参考文献:
[1]罗宪华.论汉语方言俗语的考源及段玉裁的贡献[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4):60-67.
[2]吴建生.汉语方言俗语语料库的建设[C]//全国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2011.
[3]李小平.论汉语方言成语的性质[J].语文研究,2009 (1):44-51.
[4]吴若愚,程如铁.新疆汉语方言词汇本字小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36 (2):95-102.
[5]董印其,尹春梅.新疆汉语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与翻译,2012 (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