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2018-10-21缑星
摘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是高校提升教育水平,实现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阐述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现状,深刻剖析其运行机制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发展则是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1]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三者将各自的生产和资金优势、科研理论及科研技能优势进行有机组合,重新构筑合作发展平台,实现产学研联合发展,融入市场经济机制,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2]为此,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有效利用与整合产学研各方优势科技创新资源,保障其有效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现状
(一)单元型合作机制
单元型合作机制是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初級阶段的主要方式之一。此类合作机制主要以单个项目或单项任务的合作需求为纽带,各方只对自身所承担的阶级任务负责,这样就形成了分工明确以及体系完整的模式,有助于合作方提高效率。但是这种机制如果合作深度不够,影响力欠缺,易产生合作纠纷等弊端。
(二)股份型合作机制
股份型合作机制是合作各方为实现特定合作目标,通过对各方所提供有形或无形资产入股,建立起的一种以资本运营为纽带的股份型合作机制。此类合作机制具有更加完整的经营体系,合作方的权利、权益与责任承担的透明度及归属程度更高,有利于协调各方人力、资源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达到合作方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三)跨越型合作机制
跨越型合作机制的形成是基于为实现某特定的价值目标,产学研合作中的任一方依照市场机制,通过重组、改进、转变已有的合作机制等形式,将一个合作方改制进入另一个作方,并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实体的合作发展机制,跨越型合作机制有利于彻底攻克传统体制下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弊端,以便重新盘活存量资产,载体方通过吸纳新的有生力量,科技与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新的活力。但实现这种合作机制的最大障碍是行政隶属所形成的条块分割和受传统本位主义思想观念。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自身运行机制的问题
首先是高校观念错位的问题。部分高校旧大学的陈规陋习较深,至今在其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封闭式,传统式的办学观念是当今实行产学研合作的最大障碍之一。其次是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奖励制度不完善。不少在高校从事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产业化的教师,其聘用、晋升、奖励分配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鼓励,挫伤了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企业自身运行机制的问题
首先是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意识和风险意识较差。一些企业只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力和物质投入等简单的扩大再生产的方式生存发展,不愿承担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风险,缺乏依靠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来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对高校科研成果只是喜欢短、平、快的项目,不愿接受技术水平高,转化周期长的成果。其次是处理成果简单化。部分企业在一次买断后,仅对科研成果进行表面、粗浅、单一的使用,不再进行成果的深度开发,实现科技成果本身具有的潜在价值,间接造成成果浪费。再次,一般企业没有能力集中大批高端科研人才高科技开发,科研人才的匮乏,科研规模的限制,从而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因而依靠企业本身难以研究出高新技术成果。
(三)政府协调机制的问题
首先,产学研合作缺乏各级政府部门、产品管理部门的紧密配合。由于科技计划和经济计划不协调,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矛盾尚未消除。高校的科技成果、科技创新活动难以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长远规划,产学研合作处于自发分散状态,加上各条块分割,各部门组件的技术服务机构各自为政,在推动产学研联合发展方面不成合力。其次,政策设施不配套,体制不顺畅,缺乏对高校应有的扶持与引导。高校和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协调配合程度不足,目标与实施不一致,因而产学研合作教育难以实现良性循环。
三、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对策及思路
(一)高校的龙头作用
高校的龙头作用,体现在培养适应经济时代,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制胜点取决于创新,不只是科技创新,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同等重要。高校方面需加强师生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3]为稳固和发展高校的科技开发,成果推广队伍,高校可在职称、薪资等方面定向倾斜,对于其中的骨干教师,可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单列指标,专设专家组,对于在产学研教育当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以予以多种形式的奖励并与利益分配挂钩。
(二)企业的主导地位
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企业、高校都应该联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建立合作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在这一点,企业的合作愿望要求更强烈,这也是企业在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企业不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来,就难以使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也难以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适应企业本身需求。
(三)政府的催化作用
表面看来,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优势互补的自主行为,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由于三方的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4]为确保三赢,使三者在目标上实现整合,政府的催化作用尤为关键,它对提倡、推动、组织、协调、激励和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与市场要求相结合,寻找各主体最佳平衡点,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约束、指引各合作方的主体行为,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发展观念,做好法律监督工作。同时,政府可通过经济手段,如税收、财政补贴等措施进行刺激引导产学研合作发展。
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有百年历史,随着近年来的飞速发展,证明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要从市场经济、教育、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构筑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最佳运行机制,助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六部门联合调研组.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发展[J].新华文摘,2008(15):116
[2] 钱佩忠,潘海天.与区域经济互动推进地方高校持续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107-109
[3] 石连海.日本教师专业化发展:沿革及特征[J].教育研究,2011,(7):105-109.
[4] 黎大志.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N].光明日报, 2004-9-23(6)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编号:2019-ZDJH-226;信阳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号 18008。
作者简介:缑星,男,1985出生,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