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三)
2018-10-21周桂玲
周桂玲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结起来,进行团体性的学习,弥补个人学习时由于能力的不足和思维的单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学习中获得个人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增强。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将助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 数学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应用,且获得了师生的好评。这样的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增强了趣味,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无疑是学生们所喜爱的。小学数学教师面临当前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应尝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突破困境,走出误区,开创数学教学的新篇章。
一、合理分组,为每个学生创造发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第一步就是为学生分组。分组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步骤,更不能随意的进行。要知道,分组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过去,教师在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某些学习任务时,常会采用前后桌结组的形式,这样的分组过于随意,导致每个小组中成员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均衡,影响了整体学习效果。我在分组时,确保每一组中有一名数学学习的优等生,两名中等生和学困生,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相互之间带动、提高,也能够让基础相同的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学优生负责决定整体的学习方向,这样的分组每每都能收到良好效果。
分组后,就涉及到任务分配的问题,必须确保小组中的每一名成员都有学习的任务,并需要在最后总结时进行汇报。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更加认真的参与,避免出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热烈”讨论。对于任务的分配必须结合学生的基础,把握好难度,既能让学困生通过努力达到,也能够让学优生有发挥和提高的空间。
二、为每个小组制定目标,让学生有事可做
分组后,除了要为小组中的学生分配任务外,还应为不同的小组分派合作学习任务,使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讲解“分数”这一单元时,可以让一个小组在课本上找分数的概念,并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们听;让另一个小组思考:把一张饼分成四块,小明吃了一块,小明吃了整张饼的几分之几?总之,要让每个小组都有任务去做,让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去探索。
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可以给每个小组准备13根小棒,让第一组学生用小棒摆成三角形,看能摆几个三角形,余出几根小棒;让另一个小组摆出四边形,看可以摆多少个四边形,余下几个小棒。把这两个任务每隔一个小组安排下去,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探索,就会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概念产生一定的理解,并将这个概念牢牢记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除数是7,那么最大的余数是多少?最小的余数呢?如果除数是5呢?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他们获得探索的愉悦感。
三、鼓励学生发问,使学生在参与中探索创新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强化了问题,养成了提问的习惯,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创造性的数学智力活动中相互合作、探究、研讨、激励,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掌握与人合作、沟通的技巧,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分别拿出准备好的不同年份的日历表,由小组同学一起观察,再把有问题的地方指出。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为什么有的年份里2月是28天,有的年份里2月是29天?为什么日历表中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数字和别的数学颜色不一样?……对于上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带着这些问题再观察讨论。有些问题自己能解决,有些问题需教师进行讲解。疑问是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的基石。有疑问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
四、建立健全小组间的评比机制,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动力
为了增强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和小组间竞争精神,建立健全小组的评比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教师通过小组间评比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教师就可以让小组派出代表进行组间竞赛,组员可以在下面为参加比赛的同学出谋划策,提高小组内成员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带上实物教具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明了的看出图形的三视图究竟是如何得到的。由于在课堂上让每一名同学上前参观图形的时间是有限的,此时就可以在小组中选出代表进行观察,给组员进行讲解,这样每组的同学都可以对图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有利于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立健全小组间的评比机制,关键在于对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评比和小组之间的评比,教师可以对上课积极发言,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小组个人进行奖励,每次可以加1到2分,对没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进行1至2分的减分,同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对赢得竞赛的小组进行加分的奖励,并且教师要做到每天对小组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每周对小组的整体表现进行大的总结,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在期末,对总成绩排在前三名的小组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这可以激励小组内成员的学习热情,提升小组的凝聚力。
结语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正确运用该种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中学习,可以体会到学习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张昌茂.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5(20).
[2]朱静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触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5(12).
[3]郑少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新课程学习(上),2013(0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