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达普利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观察
2018-10-21河南省临颍县妇幼保健院462600宋凤丽
河南省临颍县妇幼保健院(462600)宋凤丽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临颍县妇幼保健院2014年10月~2017年6月接收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9~74岁,平均(61.7±4.8)岁;病程1~15年,平均(7.6±3.8)年;B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1~75岁,平均(62.1±4.5)岁;病程1~16年,平均(7.9±3.6)年。研究纳入对象均符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中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A组采用咪达普利(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153)治疗,5mg/次,1次/d。B组采用咪达普利结合吲达帕胺治疗,咪达普利的用法及用量同A组,吲达帕胺(国药准字H20034015,北京市燕京药业有限公司)的用量为每次2.5mg,每天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研究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治疗总有效率为临床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无效:患者的血压水平未发生任何改善,且没有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DBP下降<10~15mmHg,但未恢复至正常值;或SBP下降>30mmHg;显效:患者的DBP下降≥10mmHg并恢复正常值;或DBP下降>15mmHg,但未恢复正常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所有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计量数据用(±s)表示,组间检验用x2和t表示,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SBP、DBP指标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B组的上述血压指标值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A组中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4.0%(42/50),B组中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48/50),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x2=4.000,P=0.046)。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身体机能的衰退,更易患高血压病。而原发性高血压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大幅度上升,舒张压明显降低,多数患者还合并有脉压升高[1]。目前,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多以药物治疗进行降压,但如何选择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既是控制患者血压,促进血压平稳的关键,也是临床研究中比较关注的重要问题。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n,±s)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n,±s)
组别(n=50) SBP(mmHg) DBP(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153.4±10.7 136.8±7.5 106.5±5.1 89.3±7.2 B组 153.9±10.6 123.3±6.8 107.1±5.3 80.4±7.1 P>0.05 <0.05 >0.05 <0.05
此次研究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给予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结果显示B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程度明显优于A组,且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A组,表明采用咪达普利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促使患者的血压指标恢复正常值,且联合用药方案明显优于单一使用咪达普利的治疗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吲达帕胺能抑制血管平滑肌中的钙离子内流,有助于减轻交感神经张力及血管对血压上升物质的敏感性,能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NO,降低了血管外周的阻力,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2]。咪达普利作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促使外周血管扩张,从而减轻血管外周阻力,达到降压的目的。因此,两种药物联合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时,临床疗效明显强于使用单一的降压药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咪达普利结合吲达帕胺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促使患者的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更适合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