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域到村庄: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探索
2018-10-20张川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历程,将江宁区乡村发展归纳为试点示范、示范区建设、全域规划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品质发展四个阶段,通过对各阶段的背景条件、发展目标、组织方式、建设内容等进行梳理分析,试图廓清乡村建设发展历程的路径与阶段特点,为我国县域乡村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县域乡村规划;乡村规划建设;江宁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10.003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编号:1009-1483(2018)10-0013-08 文献标识码:A
From Region to Village: Exploration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Path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ZHANG Chuan
[Abstract] This paper sums up the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path in Jiangning district. It divid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to four stages from the spatial planning, including villages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area planning, countryside of the whole region and quality construction.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goal, organization mode and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each stage, we try to summarize the path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stage.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in other area.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countrysid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unty planning;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Jiangning district
引言
新型城镇化必须依靠城市和乡村双腿并立前行,乡村不仅关乎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更事关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和先行部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随即全国各省市纷纷响应并对相关工作作出相应部署,全社会掀起一轮“乡村振兴”的热潮。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规划建设将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长期关注并实施的重大课题。凡事规划先行、规划引领成为政府的行动准则,如何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专业的科学理性进行前瞻性引领、规范乡村规划建设发展,是目前城乡规划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然而,相较于“城市规划”,我国“乡村规划”相对滞后。理论层面上,乡村规划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尤其是规范和标准的专业支撑不足[2-3]。在实践层面,面临如何有效规划和编制后如何实施的双重困境,目前各地普遍重视个体村庄或者单一乡村亮点项目(如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的建设规划实施,而忽视乡村地区的系统性规划;抑或对乡村地区进行了系统规划(如全域乡村建设规划)但无法实施推进。如何针对完整的乡村空间(如县域)在规划上实现从总体到局部的系统性安排,进而在建设上持续有序实施推进,并验证和总结规划体系和实践路径,对于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尤其重要。
近十年来,笔者全程参与了南京市江宁区乡村的发展建设工作,并负责主持了江宁区从个体村庄到示范区乃至全域发展的策划规划设计工作,得益于持续的专业支持和服务跟踪,经历了从规划前参与政府谋划与决策,到专业部门规划编制过程工作,再到建设实施的在地指导,以及建成后的评估与运营管理跟踪,掌握了乡村规划建设全程一手信息,亲历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案例。作为率先进入后工业化、后城镇化的南京市江宁区,依托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是较早探索乡村全域规划建设的先行先试的典型区域,并且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大量经验。本文旨在梳理南京市江宁区美麗乡村实践历程的基础上,尝试总结探索县域层面美丽乡村全域规划建设的路径,以期对我国目前开展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1.1江宁区概况
江宁区位于南京市主城区东南部,区域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全区辖10个街道,2016年末,户籍人口达102万人[4]。自2000年撤县设区以来,伴随南京都市区的拓展和江宁发展转型,江宁逐渐从传统郊县变成了大都市边缘的新市区。江宁区拥有广阔的乡村和生态地区,在完成快速城镇化之后,面临城镇发展转型和乡村衰败的问题,地方政府敏锐意识到乡村发展对于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全国率先编制城乡统筹规划,梳理城乡发展关系,聚焦乡村未来。随后,在2011年酝酿并启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经过持续建设和不断探索,迄今已完成江宁东、中、西三个片区的乡村总体规划,全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覆盖率达70%以上,西部43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建成并逐步优化升级,规划建成103公里的乡村生态循环路,将类型丰富、主题鲜明的特色田园乡村、现代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湖塘水库、山林草地串联整合,形成了有机系统的美丽乡村全域发展区。
1.2江宁区乡村特点
1.2.1区位特点
江宁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从东西南三面环抱南京主城,距离市中心仅7公里,处于国家、省为南京构筑的大交通网络枢纽地位,全区已形成了快速立体交通网络,南京二环路、宁杭高速公路横跨江宁,南京三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汤铜公路由东北向西南横跨江宁全区,随着南京轨道交通的建设,江宁和南京主城形成多路径无缝交通对接。由此,江宁区与南京市区城乡资源流动更直接、发展关系更密切、功能互补更明显,凭借着区位和交通优势,江宁乡村地区的优良生态环境、新鲜农产品、富于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悠闲的生活方式对市民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城市的消费市场,技术、信息、资本、人才也不断向乡村导入,乡村地区需要主动作为来整合外部资源,驱动乡村持续发展。
1.2.2发展机遇
江宁区作为苏南的活力板块,发展起步早,在经历了传统工业导向的开发区驱动城镇化阶段和以东山副城为载体、郊区化驱动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后,江宁区完成了城镇化“原始积累”和郊区化“快速发展”[5],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已具备了反哺农村的硬实力。随之,居民消费由以温饱为主向休闲化、品质生活转型。研究表明,当城市化率超过50%以后,越来越稀缺的乡村空间成为人们竞相追逐与消费的对象[6]。乡村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相比快节奏高压力和喧嚣的城市,慢节奏、舒缓宁静的乡村对于人们更具魅力,以往被忽视的村落田园、山水林圃、乡土文化被赋予新的价值,乡村的生活、生产空间被赋予新的功能和意义,乡村成为后工业化人们对自然、健康、文化、个性发展追逐的新阵地。凭借区位优势和发展先机,江宁区顺势而为,通过系统性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为吸纳来自南京市为主的外部大量资本、人才、技术等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具备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并主动融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实现乡村的持续良性发展,并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将乡村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和阶段(见图1)。
1.2.3自然特质
江宁区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称,多样的地貌是乡村特色空间塑造的重要基础,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和盆地类型丰富,其中丘陵岗地面积最大。地势南北高而中间低,东北部为宁镇山脉延续的丘陵山地,主要为青龙山—汤山廊道,西南主要是牛首—云台山廊道,依托两处廊道,山林、水库、村庄星状点缀。境内水系发达,水网密布,外秦淮河纵贯江宁南北,便民河、九乡河、七乡河、江宁河、牧龙河、铜井河等在境内延绵滋长,杨柳湖、牌坊水库、南山湖、甘泉湖等湖泊星状点缀,丰富的水资源滋养着广袤的田园,具有显著江南特色的山水田园为江宁乡村增添魅力。
1.2.4地域文化
江宁区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始用江宁名称,自古以来就是“长江文化、秦淮河文化、湖熟文化”融汇之地。史有“上元之民善商,江宁之民善田,龙都之民善药,善桥之民善陶,陶吴之民善剞劂,秣陵之民善织,窦村之民善刻”之说及“天下望县、国中首善之地”之美誉[3]。江宁地域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众多深厚历史文化的老集镇、传统村落,又有独具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以及丰富民间技艺、民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赋予江宁乡村深厚的人文内涵,也将成为未来村庄振兴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
2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四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试点示范阶段
2010年前后,以江宁工业园区为主导的空间产生模式进入瓶颈期,城镇发展速率放缓,社会经济从出口增长向拉动内需发展转型,南京都市近郊的乡村旅游逐渐兴起,部分市民在周末和节假日自发到乡村自驾郊游、吃农家乐、看田园景。但是,由于当时江宁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均不完善,山水乡村虽美,但出行不便,体验差,不具备规模化市场化吸纳城市消费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江宁区率先进行了以休闲旅游为抓手的乡村发展探索,按照“都市生态休闲示范村”试点建设的要求,完成了“石塘竹海”“汤山七坊”“世凹桃源”“朱门人家”等首批示范村规划建设,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随后连续三年以试点示范村规划建设为载体,加快推动全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先后打造了以“黄龙岘”“汤家家”为代表的二代美丽乡村;以“公塘村”“石地水乡”为代表的三代美丽乡村;以“新塘村”“插花村”为代表的四代美丽乡村(见图2)。各阶段的乡村建设在总结上一代经验的基础上优化调整,不断创新。在完成基本的村庄环境整治外,更加注重乡村特质的挖掘、村庄活力的激发和产业内涵式发展,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到村庄建设经营之中[7-8]。
经过数年的努力,江宁区示范村建设效果显著,村庄面貌显著改善,乡村也逐渐成为南京都市人节假日短途旅游的首选地之一,黄龙岘、世凹桃源、石塘人家等村庄在国家农业部、旅游局等机构的美丽乡村评选中获得多项荣誉。
2.2 第二阶段:示范区建设阶段
江宁区在村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谋划以示范村向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即从分散的点状建设向区块拓展,继续放大美丽乡村的效应。按照江宁国土空间构筑的“3个500”(即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涵养不开发区、500平方公里的功能片区和新市镇、500平方公里的乡村地区)空间布局。开展美丽乡村片区发展探索,根据地域环境特征和发展基础,划分为西部、东部和中部三个片区,按照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五美”要求,进行总体规划编制,明确各个片区的功能定位和相应的行动计划,实现50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规划全覆盖(见图3、图4)。
在建设实施时序上,江宁区先行启动西部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推进,将相应的规划内容项目拆分,形成“3个阶段6项工程”的总计划,划定以“一环两射”旅游道路两侧各300~500米范围形成的35平方公里区域为启动建设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乡村绿道建设、村庄建设、农田环境整治、绿色经济发展、标识系统、游憩设施系统(驛站、停靠点)、环境绿化、景观节点系统等八个方面。构建了“以绿道为引领,带动周边发展,点亮乡村”的江宁西部乡村发展格局,经过三年努力,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区基本建成。
2.3 第三阶段:全域规划建设阶段
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南京市江宁区在总结“金花村”和“示范区”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千村整治,百村示范”计划将乡村规划建设推向全域①。相应地,编制了村庄布点规划,对全区村庄进行梳理,对全区城镇规划区外的共993个村庄进行分类,作为建设投入的依据,明确了示范村、重点整治村、一般整治村的分级分类原则,并落实到各街道,按照5~7年完成的目标,排定年度计划,具体落实到各街道。考虑到乡村规划建设量大点多的现实,按照分类分级要求,结合示范村规划建设经验的总结,江宁区编制了《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导则》,通过类型化、层进式的逻辑架构来制定匹配地方建设发展的技术细则[9](见图5)。作为村庄建设的重要建设与验收依据,在全区进行宣传培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截至2017年底已完成了94个示范村,村庄建设覆盖率已到达70%以上。
随着江宁美丽乡村的不断发展升级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乡村空间的价值持续增长,大量资本、要素持续向乡村地区扩散。“十三五”开局,江宁区专门出台了《关于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五年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升级立足于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串点成线、成片、成面,通过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搭建生态、产业与旅游发展的综合平台,促进一产与三产融合,拉动农民致富②。此时面向市场的平台已经基本完成,更加注重乡村的活力发展和品质化建设。依托全域乡村发展的江宁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管理平台已启动运行;2017年初,江宁区旅游发展集团成立,主要面对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养老等休闲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统筹的运营管理和市场对接支持。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发展项目脱颖而出,如以大塘金村为基础升级的大塘金香草小镇、以苏家村为基础的“乡伴苏家”民俗文旅项目,以黄龙岘村茶文化村为龙头的龙乡双范民宿群,以大生世界农业科技园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横溪溪田农业为代表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以汤山房车营地为代表的郊野露营地,延绵一百多公里的乡村绿道将这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富有活力、个性鲜明的乡村串联起来,初步绘就江宁乡村的美好画卷。
2.4 第四阶段:特色田园乡村品质发展阶段
江宁区基本完成了全域乡村本底性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得到整体性改善和提升,但如何引导和推动乡村向更高品质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这是江宁乡村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2017年上半年,江苏省启动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为江宁乡村发展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特色田园乡村”是在人居环境改善为重点向特色化建设内涵式发展系统性谋划的模式转化,由此,江宁区在梳理既有建设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紧扣乡村产业精度不够、文化彰显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田园意境不浓等问题,提出乡村环境品质化建设和提升持续发展动力的更高要求,全面梳理江宁地形地貌、产业发展、山水肌理、文化遗存等特色,进行更精细更深入的分析与研判。在全区层面,精准定位片区特色,划定3个特色片区,即东部山林悠然田园、中部江南水乡田园、西部阡陌休閑田园;对地理环境、产业业态、设施建设相对集中和关联性强的村庄和田园进行归并,组合形成20个田园组团;落实到具体村落,选择徐家院、王家村、观音殿、钱家渡、东龙村共五个村作为建设重点,开展更为精准的差异化的营建与发展探索。这五个村代表了江宁现阶段乡村建设发展的几种典型类型。通过对各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文化传统上的深层次挖掘和拓展,塑造个性鲜明,发展路径清晰、充满活力的品质乡村(见表1)。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的推进,廓清了江宁乡村“片区—组团—村庄”三个尺度的空间层次,丰富和明确了对应的建设与发展内涵,深挖村庄本体价值,延展“村庄”到“田园”,整合乡村地区完整的“田园—乡村”空间格局,并从生态环境、人文内涵、产业发展等多维度丰富其特色内涵,从整体上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和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3江宁乡村规划建设启示
3.1城乡整体视角下的乡村发展战略与顶层设计
江宁区对乡村工作的认识不限于就乡村论乡村,而是将江宁区乡村放在南京城乡地域整体上考量,提出了“都市近郊休闲乡村”的发展定位,强调要突出乡村区别于城市的优势和原真性,将主动对接南京市区,实现城乡双向流动,作为乡村发展的总体出发点。将全国掀起的美丽乡村工作,从普遍性的“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的思维转化,不是将“美丽乡村”作为一项自上而下的下派任务,而是主动思考乡村对江宁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机遇,基于江宁现实条件,按照国家美丽乡村战略要求,江宁区制定了十分明晰的乡村发展愿景和实施路径。提出全域景区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突出大都市近乡村在生态环境品质、地域乡土文化、田园休闲生活、现代都市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以空间优化形态美、功能配套村容美、 业兴民富生活美、 生态优良环境美、 乡风文明和谐美为目标, 努力建设成为大都市近郊休闲旅游的标志区、农民幸福生活的典范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区。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江宁道路,实现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理想。按照这一战略,探索组建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作为组织保障,以地方国企交通建设集团为建设平台,以“千百工程”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的纲领,坚持一张战略蓝图绘到底,为江宁持续、有序的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2 “村庄—片区—全域”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范式
一直以来,江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和“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克服乡村规划体系不健全的现实困难,在实施过程中坚持阶段性总结思考并逐步优化规划,不断完善和探索规划体系,大致建构江宁乡村规划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全域乡村”层面,主要是指导全域乡村统筹管理和建设发展,以三个重要规划来支撑这一要求。一是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研究,探索由传统的城郊型农村地区到大都市边缘新市区的发展转型,遵循“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率先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理念,从城乡被动相关走向主动协作,并强化了乡村发展为统筹发展关切的重点,对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空间聚落发展做了系统性规划探索。二是国土空间规划,将江宁乡村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区和生态涵养不开发区固化下来,避免了城镇化开发对乡村地区无序地蔓延和蚕食,明确了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边界,并对乡村地区保护生态、发展控制、建设指引进行系统化安排。三是按照全域乡村建设的理念,制定了“千百工程”计划,由两个专项规划和一个指导要求构成,其中《江宁区村庄布点规划》是从新型城镇化视角结合城乡发展趋势预判未来乡村的人口与土地规模,基于发展潜力评价的村庄类型。相应地,在此基础上编制《江宁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指引》,进一步明确各类乡村规划建设要点、责任主体、完成时序等。
第二个层次——特色化的示范区规划建设。由示范区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重大項目规划组成。美丽乡村示范区总体规划,主要是基于江宁全域乡村目标愿景和规划思路,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并协调和整合农业、住建、林业、水利、交通、土地、生态、旅游、文化等多部类的工作要求,梳理关系,整合要素,统一目标,形成年度计划的项目库。按照片区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专项规划编制深入研究,如乡村道路、土地整治、生态旅游等专项。对于乡村特定的新型发展项目如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则重点立项规划。
第三个层次——村庄规划和自然村建设规划。行政村规划是当前城乡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法定的规划,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执行,对于自然村的规划,首先编制其所在行政村的规划。自然村量大点多,按照一般村、重点村、示范村进行不同深度的规划设计,一般村是基于基本生活生产保障的项目计划,重点村是在达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突出特色重点的建设规划,示范村则要求在完善人居环境基础上突出产业展和内生发展路径的研究和策划。
3.3 基于统一平台的部门协同组织模式
美丽乡村涵盖生态环境、产业经济、社会人文、治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区农路办、区水利局、街道、建设主体单位等诸多部门,多部门交叉监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对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带来不利影响[10]。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仅靠资金支持是不够的,由于长期以来,乡村规划管理薄弱,加之部门间“九龙治水”的客观现实,乡村规划建设推进必须探索新的组织方式。江宁区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过程中协商形成了美丽乡村统一平台——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整合关于乡村发展的计划、任务、项目资金、技术要求,实现协同创新,合力推进[11]。管理层次上,区、街道、社区行成三级联动机制。
区委区政府主要架构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小组平台,由区主要领导负责,整合农业、规划、建设、土地、环保、旅游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主要干部专职专责,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建设发展的矛盾。负责在项目资金上叠加,在建设内容上进行整合,在行动计划上统一协调,在建设规划方案上集体研讨集体决策,形成合力,互通有无,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平台小组的有效管理。区一级具体执行工作由规划局负责规划编制、农业部门负责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住建部门指导建设和验收工作,其他部门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具体任务配合。
以街道为主的建设责任主体。美丽乡村空间管理以镇域为单位分配任务,各镇和街道负责和协助落实各项美丽乡村子项目在所辖区域的建设实施、管理运营,江宁区还创建了乡村规划助理员制度,由区政府统一安排,向各镇派驻乡村规划师专职负责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社区作为村庄建设的实施主体,主要组织好村民参与建设的实施工作。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除了面上的统一管理协调,江宁在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结合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工作进行重点探索,根据先期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依托江宁交通建设集团国企平台,成立西部美丽乡村建设公司作为重要抓手,极大提高了建设效率和建设品质;为提高建成环境管理和乡村运营的水平,扩大示范,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公司,负责对全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管理、引导、经营,激活了乡村的整体效应。
3.4 不断调适的政府管理优化和治理探索
在乡村建设的四个阶段,江宁区政府主动作为和持续性投入和关注,为适应发展需要,政府将乡村发展、规划与建设职能进一步下沉、主导权适度下放,逐步打造能够支撑城乡统筹和乡村发展良性过程的长效规划与治理机制[4]。同时不断总结发展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不断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政府包揽到建设主体多元化。最初“五朵金花”建设为了确保效果,做好示范,建立社会和村民信心,政府主导了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及投入。而到后几代示范村建设时政府资金投入逐步减少,转向激励乡村自主创建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基层社区和街道根据各自发展特点,积极与市场资源结合探索出了多种乡村建设模式,政府主要承担管理服务和营销引导的职责,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吸引外部资金投资经营农业园、民宿村等项目,从而激发整个片区的产业活力[2]。
第二,由村庄点建设探索向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的坚实创新。江宁美丽乡村建设在“五朵金花③”试点成功后,逐渐向全域推广,在每年一定数量的示范点建设计划基础上,按照年度分期分批对非示范村进行普惠式投入与发展指导。同时,开展片区性规划建设,对乡村地区的农田耕地、湖塘河流、山峦林地、道路交通等进行系统全面的修复性建设和保护性利用规划,整合聚集涉农重要项目,如农业园区、高标准良田、生态旅游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实现乡村全域化管控与建设。
第三,由硬件建设投入为主向硬软结合的工作重心转移。通过近八年的投入,江宁区基本完成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善。但是单一的建设投入一方面会增加政府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会增加建设管理负担,村民自主发展能动性不足。区政府针对如何提高建设效率和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开始尝试转向多元化建设方式优化和发展路径引导工作。通过政策化扶持、行政资源合理分配,整合涉农的部门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介入,拓宽建设资金来源;通过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奖惩激励机制等手段来规范建设过程,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鼓励村庄自我管理,提高建设效率,优化建设品质。通过政府平台资源优势,组织对乡村经营能力的培育和服务,如:乡村助理规划师驻镇工作办法,布局农村电商网络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农业嘉年华节气活动增加地区农业影响力,组织乡村旅游和乡村建设的推介招商会,针对创业村民专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大大拓展了乡村建设的渠道和发展的活力。
4讨论与思考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建设已然成为各级政府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阵地,基于各地农村地区的基础条件、发展阶段、地域特色差异显著的现实考量,笔者认为,乡村振兴首先要立足于地方乡村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发展水平和建设条件,在现行政策要求下,探索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乡村发展之路,明确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短板,建立理性的目标愿景,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同时,乡村规划应该从村庄点建设转向全域乡村发展研究,并系统梳理乡村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整体思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本文介绍总结的是一条发达地区大都市近郊县域乡村主动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是基于对城乡关系系统性认知,结合江宁区自身特点,在长期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形成的经验,不论在乡村规划系统的构建还是建设的安排组织上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江宁乡村的成功与位于苏南发达地区大都市近郊的区位条件和乡村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以及在前几轮城市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资本积累为全方位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持续的资金保障,因此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是地方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系统性规划与建设的典型代表,而对于欠发达地区乡村规划建设路径有待进一步探讨。
注:
①“千百工程”:即“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2013年江宁区委印發的《关于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全面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为抓手,全面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力争用7~8年时间,使城镇规划外农村地区的村庄全部达到“千百工程”整治标准,东部、西部、中部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全部建成。
②2016年3月,江宁区委常委会通过《关于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五年行动计划》,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景区化理念、产业化模式、立体化服务”的新要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现状,提出了打造升级版的具体思路,按照这个计划,未来的江宁将成为一个“大景区”,处处是风景、片片是“梦想小镇”。
③“五朵金花”是江宁区在推进全区“都市生态休闲村”工作中的项目名称,即对五个村庄以生态休闲旅游为导向进行示范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 OL].(2018-01-02)[2018-04-22] . 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申明锐,张京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39(1):30-34.
[3]姚秀利.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村庄规划编制的回顾与展望[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
[4]江宁概况[EB/OL].(2017-03-28)[2018-03-15].http:// www.jiangning.gov.cn/zjjn/jngk/dqgk/201708/t20170807_55071.html.
[5]陈锐,钱慧,王红扬.建设主体视角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实证观察[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6.
[6]逯百慧,王红扬,冯建喜.哈维“资本三级循环”理论视角下的大都市近郊区乡村转型[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2):43-50.
[7]刘惟蓝,章燕璐.美丽乡村的五大效应——基于南京市江宁区8个金花村的实证分析[J].小康,2015(2):58-61.
[8]张川,吴海琴.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大都市近郊乡村规划新趋势——以南京市江宁区“五朵金花”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 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
[9]张川,张洵,蒋锐.统一性与适宜性:乡村建设导则编制的思考——以南京江宁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10]费盛忠.关于优化江宁区美丽乡村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5(21):43-45.
[11]吴海琴,张川.大都市近郊全域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探索——以南京市汤山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33(11):74-79.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5.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