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为底、特色为脉、富民为本

2018-10-20黄勇潘奕巍严寒

小城镇建设 2018年10期
关键词:运营管理乡村振兴

黄勇 潘奕巍 严寒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层面关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江苏省级层面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的总体部署,本文以入选江苏省首批试点的常州市武进区回民村陡门塘的规划实践为例,从村庄的空间价值、民俗文化和产业发展等角度对陡门塘如何实现“村美民富”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做了一些探索和总结,旨在为新时期我国类似村庄的规劃建设和后期运营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田园乡村;乡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村美民富;陡门塘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10.004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8)10-0021-06 文献标识码:A

Countryside is the Base, Characteristic is the Vein, Making People Rich is the Target: A Cas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Village Planning in Doumentang Village of Huimin, Changzhou

HUANG Yong, PAN Yiwei, YAN Han

[Abstrac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level of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Jiangsu provincial level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village construction overall deployment of the pilot, based in Changzhou Wujin district of the province one of the first steep door for Huimin village pond planning practice as an example, from the village space value, folk culture and steep door pond in the view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o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rich" of the people of the village of beauty and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made some exploration and summarization, aimed at our country the villag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and late operation management provides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countryside;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beautiful village and rich people; Doumentang village

1特色田园乡村的概念理解

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7年,江苏省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特色田园乡村”由“特色”“田园”“乡村”三部分组成,“特色”即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体现的是竞争力;“田园”即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呈现的是意境;“乡村”即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凸显的是可持续。特色田园乡村以特色为脉、田园为底、乡村为载体,推进“三农”发展进入新阶段,实现富民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培育职业农民,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增效,最终实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回民村陡门塘为例,浅谈如何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落实乡村振兴与特色田园乡村的总体要求,实现村美民富。

2“乡伴田园”情怀的空间价值回归

陡门塘是苏锡常地区唯一的回民聚居地,有韩、董、吕、米、杨、顾等姓氏,他们的先人于元代分别从河南南阳郡和甘肃陇西郡迁居于此。村内清真寺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年,由当时知府组织修建,常州市中心的双桂坊清真寺在此之后修葺,故而民间历来有“先有陡门塘、后有双桂坊”之说。规划结合陡门塘良好资源禀赋,强调村域统筹、田园为底,充分利用现有山水格局,因势利导串联组织各类资源,在农业生态空间梳理上注重对现有田园种植区域的规范、整理,同时凸显村落作为民俗文化展示的核心区并考虑旅游项目植入[1](见图1)。

2.1围绕现有山水串联特色资源

村域内现状山水资源丰富,有黄公山、宕口湖、多条河流水系,属于缓丘地带,地势起伏,山体轮廓线优美,水质条件较好。规划梳理村域内现有水系,形成连接村域内村落和各类项目的滨水漫游系统,如滨水野花步道、筱坞湖光等;同时围绕山体设置环山步道和休憩驿站,穿村过庄。规划力求实现通过山水将各类资源与村落有机融合串联,整体形成“山枕水绕、屋舍俨然”的总体格局(见图2)。

2.2传统种植空间的规范与优化

陡门塘现状一产以林果、茶叶等高效经济产品种植为主,主要为梨树、桃树、茶树种植,经济价值和休闲观赏价值较高,现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但普遍存在“单打独斗”、同质竞争现象,空间上各类经济作物分布较散,规划引导种植空间进行优化、调整,成立林果合作社,对现有农田进行整体流转,最大程度地集约高效种植,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因地制宜地设置林果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来反映陡门塘地区的风貌、产业、文化特色。村域内规划形成滨水梨园赏花区、农业采摘观光区和坝顶禅茶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将一产资源和三产进行紧密互动与融合(见图3)。

2.3以村落为核心集中展示民俗

村域内坐落有清真寺、游客中心、篝火广场、村史馆、农家乐等,是村域内民俗文化承载空间最为集中的区域,规划旨在将村落核心区打造成“作客乡舍曲水间、梦里洄村品孜香”的总体意向,进一步提升完善民俗文化展示的空间场所和载体。一方面通过對村内现有老旧建筑、闲置用房改造,如将羊圈等旧畜棚改造为民俗工坊、乡村美宿和休闲驿站,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别具民族风情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兼顾村庄旅游配套服务[2];另一方面对现有篝火广场和村史馆周边区域进行改造提升,增加广场绿化围合,灯光座椅、回式主题景观设施的设置,形成村庄公共活动集聚的核心场地,强化村旅活动项目的民俗趣味性。

3江南地区回民民俗文化的特色挖掘

3.1生活习性与文化特色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信奉“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然而,由于身处在汉民族文化圈的核心地带,缺失了回民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目前江南回民对回族的很多传统文化与习俗已经渐渐淡化,从他们的穿戴服饰、民居风格、语言文化等方面看出他们几乎与周边的汉族没有多大区别[3]。

对于陡门塘大多数回民而言,族群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集体记忆已经淡忘,在大型活动中只留下了回民村的文体活动“走马灯”习俗。值此轮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之际,陡门塘选择恢复和重建伊斯兰风情的文化与活动,走“文化搭台、特色发展”之路,将以往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进行选择性挖掘与重构,进一步彰显民俗风情,谋求村庄繁荣。近年来,每逢开斋节,村庄精英们常常鼓励回民们去常州的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春节前夕,回民们也常从市里邀请阿訇来到家里念经做仪式,以示对真主的敬奉和祖先的缅怀。规划通过对陡门塘的清真寺、文史馆等重点建筑的改造利用,在村内植入与回民民俗相关的业态功能,彰显回民开茶制茶仪式、清真美食、开斋习俗等习性与民俗文化。

3.2建筑空间特色

回族的建筑工艺为中阿结合,将伊斯兰的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相融汇,通常采用白、蓝、绿等冷色布置。清真寺、教经堂、穆斯林公墓的建造都显示了回族的建筑造诣。

通过规划引导与管控,经过数年的修葺与改造,陡门塘回民聚居点已逐步呈现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因而格外地引人注目。不论是在村庄内部还是在四周,彰显回式风情的建筑遍布视野。回民村中随处可见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如近年修建的回民村文体活动中心,这是一栋将带有穹顶的牌坊镶嵌于大厅门面的二层小楼。村里唯一一家清真饭店“伊清阁”,是主人利用自家的民居改建而成的,房屋原本是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两面坡的样式,为体现伊斯兰风情,在规划设计和改造整治过程中外加了附有星月符号的穹顶门厅,房屋内部原有的方框形门窗都被改建成了拱形(见图4)。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的建造与房屋立面的改造,旨在制造新颖、独特的社会空间元素,以至于这些元素相互渗透、叠加、重组,为创造崭新的回汉民族社会关系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这些经过修葺的回式建筑除了工艺与民俗的展示外,已经逐渐与村庄的特色业态紧密结合,成为乡村振兴下陡门塘特色产业的富民载体[4]。

4“富民强村”的产业发展路径

4.1构建“聚焦富民”的项目体系

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不应是一次性的形象工程,而是以激发乡村的内在发展动力,使之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应以富民惠民为价值导向,构建全域统筹,整体带动的发展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产业因地制宜地推进核心项目的落地与生长。在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的同时,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打造一批村民参与度高、市场吸引力大、综合效益强的项目。

从乡村的产业引导层面来说,应遵循现状发展规律,在聚焦强村富民核心目标的指导下,从周边互动、村民诉求、产业发展、文化特色、市场需求五个维度进行村庄项目整体策划,确保项目落地的现实可实施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5]。

4.1.1融入区域、跳出区域的产业选择

融入区域,就乡村自身的发展程度和能级而言,很难做到辐射区域。因此应积极接受区域大环境辐射,承接区域特色、结合区域旅游格局,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区域中的特色节点;同时注重跳出区域,以特为基,依托资源带动提升村庄自身发展在大区域环境中的竞合力。以回民村为例,村庄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考虑到自身整体分布于武进区乡村农业休闲区,与国家级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接壤,因此规划立足村落实际,提出整体打造成为太湖湾旅游度假区的旅游配套项目,以彰显田园风光与回族风情的方式,实现在大区域中的差异化发展。

特色田园乡村在融入区域发展同时应积极梳理村民最真实、最切身的需求,理解村民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尽量考虑对于村内存在的废弃用房与闲置用地进行再利用。对于在镇区购房的村民在村内拥有闲置出租房屋的,积极与之磋商,让村民在村内以自主经营或入股方式参与餐饮、民宿等配套功能[6]。

4.1.2构建“以农为本”“村旅结合”“一三联动”的总体产业体系

根据现状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未来应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依托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相依的自然资源,形成以“特色林果兴产业,特色旅游促产业”,走一、三产联动、富民产业优先的发展模式。

一产方面,继续做大做强做精农林种植,依托现状基础打造林果特色品牌效应,通过科学种植、规范成片,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融合一、三产,实现以游促销、以销富农,将乡村的休闲游、参与游、体验游相结合。依靠果林风光和特色美食,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如举办梨花节赏花、策划蔬果采摘体验游、农事体验游,并且通过旅游业稳步发展带动村庄农产品销售,致富村民。依托产业构建“聚焦富民”“回归田园”“体味乡韵”的项目体系。以聚焦富民类项目为根本,积极打造篝火烧烤、清真美食、回式民宿、茶艺展示、葡萄酒庄、民俗工坊等业态,将回族时间养生、佳美洁净、节制适度的理念与江南水乡的田园意境紧密结合(见图5)。

4.2植入村民积极参与的业态功能

就回民村陡门塘而言,目前游客中心、回民文史馆、篝火广场等地区建设质量较好、风貌较为统一,特色明显,然而村庄整体人气不足、游客较少,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产谋生仍以蔬果种植为主。究其根本是目前乡村整体的项目运作并未落实,主题特色并未形成,带动乡村多元化业态形成的能力较弱。现阶段应注重将农旅休闲和特色民俗、宗教文化展示融合,作为区域旅游板块的差异化补充,同时政府应在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大力投入,不断引导农民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投入经营性项目的建设中[7]。

4.2.1完善旅游配套产品体系,丰富村民参与的业态选择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将乡村旅游资源与游客消费体验充分结合。依托现状资源与产业基础,挖掘富民效益高的项目与业态,提高村民在旅游配套體系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2积极引导特色乡村主题产业业态

对于民宿、度假村、客栈、酒吧街、演艺、美食街等必不可少的功能,可依托村落乡土文化和整体风貌保留的传统特色,以村内的名人宅第、古建院落、传统民居、特色空间为载体,打造小规模、精装修、重体验、忆情怀的主题文化业态,既是基于文创思维的乡村空间功能再造,又是对村民自有民宅的提升利用,而且此类富民类的乡村业态是提升村民参与程度的最佳选择。

5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5.1充分运用本土化、特色化的空间营造手法

村庄空间打造基于本土化和特色化的空间营造手法,对于外围生态景观环境打造,在维系现有山水格局基础上进行整治提升,体现江南水乡和村落聚居的形态特征,项目资源点和景观小品结合滨水空间进行打造。对于村庄核心区的打造,充分研究伊斯兰建筑风格和形制,在对现有村庄房屋进行改造提升时,植入拱形窗棱、回式大门、回族装饰等建筑元素,体现陡门塘浓郁的异域风情(见图6)。

5.2构建多元化的村级投融资运行机制

对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需合理解决资金筹措和利用问题,陡门塘后续的建设、运营可采取村民参与、村集体筹资和搭建投融资渠道三种有效途径。

鼓励村民参与——政府可鼓励村民自主投入或与村共同经营、合股合作,加大多元化投资的力度,同时通过优先扶持的方式,带动部分农户优先参与共同经营,以此带动其余农户的积极性。

村集体筹资——对于村域内的农家乐、饭店、商店等经营场所的长效管理经费筹资,由乡镇、行政村因地收取。

搭建投融资平台——搭建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和公共基金参与特色田园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市政设施运营、村庄综合整治开发和兴办乡村景点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举债并承担偿债责任[8]。

5.3利用“宅改”政策促进土地利用提质增效

陡门塘所属的武进区作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之一,目前正致力于“三块地”制度改革,未来可通过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盘活村庄用地,包括通过村集体回收土地资产,引入具有行业资质的成熟企业运作,例如目前已经成立的伊清农业休闲公司,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新建诸如集合住宿、餐饮、休闲、度假等服务功能的休闲度假中心与养生中心等。积极引导闲置用地植入农家乐、民宿等经营性产业,可采取“企业+村民参股”方式经营,村民合作社提供前期民居改造资金,村民可以通过几种方式灵活参与经营。

5.4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村民对村庄治理和经营的能动性

成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委员会,统筹管理特色田园乡村的平台引进、项目排布与建设时序;在建设委员会统筹管理之下,探索“政府管理、公司运营、村民参与”的管理模式(见图7)。

政府职责——“政策引导与供给”。积极引进企业平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平衡社会资本与农民权益,创新长效管理机制。

企业与平台职责——“土地整理与开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与收储,打包项目进行主题片区的整体开发,发挥自身投融资能力,积极与村集体、村民合作共赢。

村集体——“乡风培育”。成立集体合作社,共同推进集体资产入市,传统文化习俗扬弃发展、推动现代社会乡风树立、结合新村民公约制定推进村民组织化建设。

村民——“主动参与”。以出资、土地等方式参股,以劳动力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9]。

6结语

“村美民富”是我们在乡村振兴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的价值导向,未来的乡村要充分彰显“乡野、乡趣、乡愁、乡韵”的特色,作为规划工作者,在承担村庄的规划时只有从特色挖掘、产业引导、运营维护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才能确保规划真正的可实施落地,从而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汤海孺,柳上晓.面向操作的乡村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3,37(3):59-65.

[2]渠倪.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布局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8.

[3]杨贵庆.我国传统聚落空间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0-68.

[4]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J].中国名城,2010(6):4-11.

[5]夏宝龙.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时间[J].求是,2014(5):6-8.

[6]王立,刘明华,王义民.城乡空间互动:整合演进中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系设计[J].人文地理,2011(4):73-78.

[7]孟繁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精细化设计:以苏北地区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4,30(3):17-21.

[8]王雷,张尧.苏南地区村民参与农村规划的认知与意愿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2(2):66-72.

[9]徐会夫.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转型:从“土地集中集约”到“社区综合发展”[J].规划师,2014,30(3):13-16.

猜你喜欢

运营管理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电信运营商及物联网运营平台的研究
新能源公交车辆发展的政策支持及使用管理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运营管理
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医院大型设备的运营管理(pet—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