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先秦时期“乐教”的育人功能分析

2018-10-20李刘婧茹孟小雨李桂兰

知识文库 2018年23期
关键词:乐教礼记礼乐

李刘婧茹 孟小雨 李桂兰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類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通过对音乐的学习,能够使受教育者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创造力,开发潜能,启迪智慧,传承民族文化,了解世界文明,增强人际交流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娱乐身心,健全人格,完善心智,提高审美。可见,音乐教育在当今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十分重视乐教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教化作用。在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中,“乐”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乐有所不同。我们现在所说的乐,从内涵概念上讲,主要是指艺术音乐,或审美的艺术。而中国古代的“乐”,其内涵更为丰富,“乐”具有“成人”功能,这是其社会功能的主要体现,在古代社会发展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早在春秋时期,我国著名圣人孔子就曾经提到人的修养主要是从学习诗歌开始,从学乐完成的。“乐教”具有教育功能,这也是中国古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乐教”一词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在这里,孔子详细论述了《诗》、《书》、《乐》、《易》、礼、《春秋》的主要特征,以“乐”为教的特征在于“广博易良”即:看一个国家对民众的教化,豁达、平易而又善良,是得力于乐的教化。这可以说是文献中第一处明确指出乐教的。

先秦时期的官学教育中,把乐教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重视,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乐教的育人功能及社会教化作用

先秦时期的乐教在育人功能上主要表现为,通过乐教来使受教育的贵族阶层成就人的和谐,完善的品格,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体验,并使其从中学习从政的手段,为巩固王权服务。其社会教化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乐教使民心归顺,达到政治、社会的和谐统一。

1.1 乐教在塑造人的人格品性等基本素养中的作用

自古以来,音乐对人的人格品性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晏婴说音乐能使人“心平德和”,孔子也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在对人塑造品格德行上有着深远影响。音乐教育对促进社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就有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舜典》)

这段话的意思是,通过乐教教育使胄子具备正直而温和、宽弘而庄栗、刚毅而不苛虐、简易而不傲慢的品行。这里直与温,宽与栗,刚与虐,简与傲本就是两两相对的品性,而乐教的意义就在于使之中和而免于偏失。明确强调乐教对人才培养的功能。

先秦时期的学校教育对象主要为贵胄子弟,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治国”才能的人。如商王朝时期,因“殷人尊神”的社会风气,教育方面实施“以乐造士”的教育政策。西周时期,强调“以乐德教国子”的乐教思想。《周礼·春官》中记载“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郑玄注曰:“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袛,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这里仍强调乐教对人品行的塑造,道德的规范,及如何做人的功能。

《礼记》中曾经提到:夏商周三代的国君在教育国子时,一定要用礼乐。乐,可以陶冶精神提高内在修养;礼可以规范外在行为。礼乐相互渗透于心,表现于外,其结果就能使国子顺利成长,养成恭敬而又温文尔雅的气质。强调礼乐对于人综合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乐教的目的还包括对贵胄子弟政治素养的培养,让他们懂得礼乐制度是治国的一种有效措施。《礼记·乐记》中曾经记载过这样的内容:圣人通常对乐是比较感兴趣的,也非常青睐于乐,因为通过乐能够教化民心,改善不良风气,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君王愿意花费精力、时间、财力设立礼乐机构开展乐教的原因。

1.2 重视人审美情感的体验

先秦时期乐教还非常重视人的审美情感的体验,在其方面亦有所体现。人的审美情感的体验,离不开内心活动。而在关于“音”与“乐”的起源上,就已充分表现其与人心的密切关系。

《礼记·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乐本》)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所有音乐的出现都来自于人们的内心,内心是产生音乐的源头,在外界影响下人们身心会产生波动,在波动的状况下内心情感就会转化为声音,由声音形成音乐,从而引起共鸣,这个时候人们就能够将自己的感受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礼记·乐记·乐本》:凡人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里讲的是:内心是音乐的源泉,当人的情感产生波动,予以表达内心情感的时候就会通过声音展现出来,而这种声音就是音乐的表达方式。

《礼记·乐记》中曾记载过这样一段话: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喜心感者...感于物而后动。这段话充分的解释了乐与心之间的关系,其中所说的意思主要是指声音是由人们的情绪和感情所决定的,当人们内心愉悦,情绪欢乐时,所形成的声音就比较轻快、振奋;当人们情感低落,生活绝望时,所形成的声音就比较沉闷、凄凉;当人们对感情充满向往,沉醉于美好爱情当中时,所形成的声音则柔和美好,积极热情。由此能够看出,人们内心情感对音乐产生的作用。

以上这些文献无不充分体现出,音乐与人心的密切关系,先秦乐教正是通过这种关系来感化培养人的审美内涵,如先前提到的西周的“乐德之教”,其在雅乐和诗乐活动中的体现,一方面是行乐者在乐教当中体会到德的存在,并欣赏赞扬和传颂这些内容。

另一方面是行乐者在乐的活动中,使具有以德为美内涵的审美意识,内化为一种审美情感体验。

《礼记·乐记》中曾经对德与乐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阐述,其中提到德是一个人最为荣耀的部分,能够展现人性,而乐则是德的体现,能够绽放德的光彩;诗词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歌能够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舞蹈是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所以,心中藏有乐的人,其内在气质比较宏达,情感比较丰富,而其神采也会不自觉的溢于外表,光芒四射。这正是对这种音乐审美意识的记录。

我国著名音乐学者徐复观曾经提到,音乐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并且音乐与人们的良知是不可分割的,在良知影响下所绽放出来的音乐则会成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形成艺术,赋有哲理和寓意,而音乐在人们良知的融合下也就具有了德。这种情况,正是体现了先秦乐教“以德为美”的育人观念。

1.3 强调乐教的社会教化作用

先秦时期亦十分重视乐教的社会教化作用,把乐教当做治世安民的一种手段,通过乐教来使民心归顺,起到和谐社会,稳定王权的政治目的。

《礼记·乐记·乐化》中对音乐在不同场景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当音乐在宗庙中演奏的时候,君臣共同聆听,这个时候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是严肃、庄重,所有人都必须恭敬附和;在乡村当中进行音乐演奏,这个时候音乐展现出来的是和谐特点,人们其乐融融,共同欣赏;在家中演奏音乐,音乐展现出来的是亲情特点,全家上下相亲相爱,友好和善,聆听音乐,享受生活。从一定层面来讲,场景不同音乐的运用也是不同的,音乐需要与场景、人物进行协调,这也使得人们在创作音乐的时候需要首先确定基本格调,确定音乐的用途以及作用,这个时候再配以相应乐器就能够将整个音乐特色展现出来,形成音乐。这种作乐方式也是我国古代君王处理人际关系,开展乐教的主要依据。

《礼记·乐记·乐本》中对君王制作礼乐的目的进行了描述,其中明确提到古代君王开展礼乐的主要目的并非满足人们的享乐,而是通过礼乐来开展教化,在礼乐的影响下,让人们树立生活信心,避免走入歧途,以此达到净化社会风气,激发人们向上的目的。

以上文献体现的是乐教和谐社会、治国之道的功能,亦是贵胄子弟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先秦时期正是通过乐教来使人达到自我综合素养的形成以及掌握治国之术的应用,从而完成对国家所需人才的教育。

2 对先秦乐教的思考与继承发展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期乐教的内涵、价值等是极为丰富的。其概念与我们今日的音乐教育概念恐怕相差很大,这里存在对音乐概念的理解问题。前文已经说过今日我们所接受的音乐是音响的,是一门专业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先秦音乐则不同,不仅具有审美欣赏作用,还具有社会教化效果,音乐创造往往更注重伦理道德、社会人情、礼仪习俗,这也使得先秦乐教的内涵极为丰富。先秦时期的乐教是依附于礼、依附于政治、依附于道德,不是自成体系。而反观我们的当今的音乐教育,大多受西方音乐教学体制影响,教材中更多的是吹、拉、弹、唱等音乐技术的培养,以及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音乐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明确规定,要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弘扬民族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沟通,提高交际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尽管教育目的比较清晰明了,但我們必须要反思,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真正做到了多少呢?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音乐以及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学习和模仿,更不是对音乐技艺的掌握和运用,其本质是通过音乐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真正通过音乐净化社会风气,美化人们心灵,营造一个和谐、积极、乐观、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在强调审美的同时,不能将其单独抽离出来,要将音乐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链接,真正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美是我国义务教育中强调的培养目标,这里的美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审美和欣赏,而且要通过音乐将人文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思想之美有效的结合起来,用音乐来完善人格、美化心灵。要贯彻《课标》中所倡导的以培养合格优秀人才为目标,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在美,领会音乐的本质特点,把握其内涵,以此来发挥音乐的作用,达到育人的目的。传承和发展自身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真正做到通过音乐教育实现身心和谐,礼情结合,提升艺术趣味,完成人格教育。

指导老师:李桂兰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乐教礼记礼乐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半途而废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语文课堂的乐教与乐学
“四乐教学法”初探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