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视角下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现状与特点

2018-10-20李宁

知识文库 2018年23期
关键词:导师音乐

李宁

信息时代,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目前国内电视荧屏上活跃着这样一类节目:它在各大电视台都占据较大比重,抓住了大批观众的眼球,吸引了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广泛参与,并为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它就是——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

1 电视音乐选秀现状

2004年,湖南卫视首次推出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这个有山寨《美国偶像》嫌疑的电视节目一经推出,就备受观众追捧。同年,东方卫视推出《我型我Show》。这一年,为看一场总决赛,多少80后学生翘课回家守着电视。随后的2005年,《超级女声》迎来了全国性的狂欢,总决赛2亿人在看现场直播,创下收视神话。在此背景下,“粉丝团”这样的新鲜事物应运而生。此后,各大电视台选秀节目竞相效仿拼财力、拼收视,各种煽情桥段满天飞,毒舌评委博眼球,终于引得主管部门的整顿。2008年,湖南卫视停办一年选秀节目。2009年易名后的《快乐女声》,不仅压缩时长,还将节目移至深夜档播出。不久,《我型我Show》《绝对唱响》《加油!好男儿》也相继停办,曾经风光无限的选秀热潮瞬间褪去。直到2012年夏天,随着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强势出现,选秀电视节目再次回归观众面前。张玮、吴莫愁、梁博这些1990年前后出生的新一代歌手,凭借个人鲜明的音乐风格,再次引领国内电视选秀节目。

每有选秀节目开锣,总会跟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势行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似乎所有的媒介都能成为主办方的博弈场。接下来,亲情、友情成了噱头,选手们较着劲地拿自己的“伤疤”博取评委和观众的眼泪,再加上主持人和节目组在台前幕后的煽风点火,选秀过程中到处都是催泪弹。过度地煽情淡化了“选”,或者说影响了“选”的公平公正,使选秀节目只剩下了“秀”。

除了下猛料、秀选手外,“炒作”也成了一些选秀节目吸引大众关注的重要手段。“炒”嘉宾、“炒”评委、炒“选手”、“炒”主持人,制造緋闻,制造事端,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很多观众反映,今年的选秀节目催泪弹仅仅是点缀而已,无孔不入的“炒作”才是吸引人眼球和引发话题的关键所在。一知名选秀节目就被指炒作痕迹过分明显,而被网友吐槽。节目组首先将一名女选手表现地清纯可爱,几期节目过后观众已被她的小清新风所打动,这时却在节目官网上惊现该名选手的性感照片及流连夜店的视频。这枚重磅炸弹立刻引发全城热议,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又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然而这些竭泽而渔的恶性炒作不但使观众麻痹,令网友吐槽,更是破坏了选秀节目的生态平衡。

2 电视音乐选秀特点

2.1.形式雷同

盲听盲选、组队PK、与导师同台献唱……从“好声音”到“最强音”,声音选秀节目扎堆出现,形式、内容大多如出一辙。在各种高端音响设备“武装”的选秀节目集中轰炸之后,观众的审美疲劳在所难免,节目创新迫在眉睫。这其中,《中国梦之声》的清唱模式和《一声所爱·大地飞歌》的“新民歌”让人耳目一新。

在《中国梦之声》中,选手们或捧着吉他弹唱,或完全清唱。有音乐界人士评论,在目前外表、声音都能包装的时代,清唱模式虽规则残酷,却还原了歌唱的本质,也保证了入选选手的质量。

另一档节目《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则定位“新民歌”主题。“这个节目有民歌的光环在里面,把我吸引过来。”台湾音乐人袁惟仁在节目里担任队长,负责组建队伍,用各种风格重新演绎、重新创作经典民歌。

《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导演刘欣云说,这档节目确切来说不是一场选秀,其目的不在于选出冠军,而更偏向于新民歌的创作。然而,一些音乐人也担心,清唱、民歌等创新在市场化、流行化“无形之手”的影响下难以坚持。《一声所爱·大地飞歌》第一季冠军木江子组合的老师张岚就曾表示,原生态需要一个相对静止的条件,但这显得与时代飞速发展格格不入。市场的过度开发造成了选秀市场供需失衡,严重依赖“拿来主义”而缺乏原创和创新精神,是当下选秀节目没有引起大众共鸣以及得到市场认同的根源。经过了好几年的选拔比赛,这个市场已经被过度开发,缺少鲜明的有特色的音乐人才。另一方面,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已经被各种重复单一的选秀节目和炒作方式惹到生腻的观众,对于年复一年的照办抄袭早以免疫。再加上这几年来,“缩短赛制”和“取消短信”等一系列调整,国内选秀节目的收视率普遍下跌。

2.2 导师炒作

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与早几年的选秀节目不同,目前在各选秀节目担任导师、评委的嘉宾越来越大牌,为尽可能制造“声响”,这些大牌明星导师、评委成为各节目炒作的重点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手的表现往往显得默默无闻。“凡是歌手演唱都快进,专看评委掐架。”一位网友如是评价一档选秀节目,“就像在看一部‘宫斗剧。”也有网友表示,看完节目之后,对选手的音乐、舞台表现毫无印象。在一些选秀节目中,导师为争夺学员或明争暗斗、或反目成仇,导师现场飙泪、发怒离场,导师、嘉宾场外爆绯闻……种种充斥着“冲突”“叛逆”“八卦”等元素的内容铺天盖地。针对这些现象,老狼认为,现在的音乐更加娱乐化,更加偏向消费,电视音乐节目最重要的是给观众带来乐趣。“导师是否是音乐人、是否有资质不再重要。”音乐人小柯认为,现在的音乐选秀节目重点已不在“选秀”。小柯曾创作出《北京欢迎你》《因为爱情》等多首音乐作品,目前他也在一档选秀节目中担任导师和队长。针对泛滥的选秀节目市场,他说,这些节目实际上是包括选手和导师在内的真人秀,严格说是为了“看起来好看”。“专不专业不重要,性情很重要,位置很重要,出现这种变化也是观众选择的结果。”

3 建议

美国电视娱乐业流行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节目模式出来以后,许多公司争相把这种模式迅速做旧,使其生命力加速瓦解。由此看来,好的模式只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基础之一,其形式很容易被复制,创新性会迅速衰减。而节目重要的是独家策划、设计和独特的元素,这些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无论是节目制作方还是观众,我们都要理性对待选秀节目,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一味地追求一个模式的发展终究不可行,观众会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市场会淘汰相同类型的节目,所以节目的发展还是要归结到创新节目形式这一块,不要单纯模仿外国的东西,要融入进我们自己的创意,注重节目内涵,才能使选秀节目长盛不衰。以音乐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它将选秀节目回归到音乐本身,用音乐打动人心,选最好的声音,而非“最好的人”。而《中国达人秀》成功之处则是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展示出来的人格魅力,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选手勇往直前追求梦想的精神。真正展示选手实力,重视节目对观众精神上的启发作用,这才是选秀节目之精髓,才是让选秀节目越走越远的能源所在。除此之外,通过选秀这种综艺节目的形式改变了内地唱片公司的选拔体系,降低了新人的经营成本,最开始是得到了唱片公司的追捧的。可选秀节目的生命力其实是与后端运作捆绑在一起的,很多靠话题性出名的选秀歌手离开了节目后就不再具有关注点,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选出来的并不是真正具有实力的选手,而只是一些暗箱操作的伪实力派。只能靠娱乐话题吸引眼球的选秀节目,早在比赛中就已经把他们的各种话题延用殆尽,比赛结束后自然不受人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值得一提的后续作品,只能不尴不尬地游走在娱乐行业边缘。国外强大的唱片工业和娱乐产业的支持,而这个产业链在中国是缺失的。否则只靠炒选秀歌手人气的那点冷饭根本不足以卖专辑演电影。就“超女”和“快男”来说,天娱公司没有足够的实力开拓多方盈利的渠道,把包括选手在内的音乐资源转变成商业利润,很多签约的歌手都被晾在一边。

4 结语

电视音乐节目选秀,如果选出来的都不是“秀”,最终也没人能成为“秀”。观看者和参与者的热情就会慢慢减低,如此几番循环,结果自然更不理想。目前的选秀节目正经历着疲软的低谷期,但选秀这种形式并不会消失,因为观众和市场都有这方面的需求。之后的选秀节目将会成为一档常态的综艺节目,与电视剧、其他相亲节目、新闻节目一样,占据着那小小的收视率。各大选秀节目将会有更加明显的优胜劣汰,而不再是2005年整体繁荣的“文化现象”了。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导师音乐
“十三五”回顾系列—首都研究生导师队伍发展
奇妙的“自然音乐”
导师权问题不要简单做“加减法”对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音乐之国”
音乐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