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开放性的现代化思考
2018-10-20吕银枫
吕银枫
无论中国或西方的图书馆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图书馆开放的历史并非同样悠久。图书馆的开放性与现代化进程是紧密关联的,真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是现代化的产物,支撑图书馆开放性的核心因素不是物质条件而是现代社会才具备的价值观念。
什么是现代化?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概念,简言之,是指人类近代以来从农业时代走向工业时代,并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一般公认,现代化应有以下指标或内容,即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和世俗化、法治化、政治民主化等等。这些指标的合理性是无可置疑的,它们都是一些比较宏大的指标,揭示着现代化的核心。但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些指标,来揭示人类这一伟大的进程,即图书馆的开放性。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图书馆的开放程度与现代化的关系,本文试图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一些思考。
《图书馆服务宣言》指出:“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图书馆以公益性服务为基本原则”,它所列出的7大目标的第一大目标就是开放。开放是图书馆服务目标的核心,可以说一部图书馆的开放史,就是一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
1 藏之于秘府,束之于高阁
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历史悠久,历代统治者也不遗余力地重视图书的收集整理,以作为“文治”的成就,但其图书馆主要功能表现在典籍收藏整理,为王朝的政治统治提供服务,而不是服务公众。所以,学者吴晞从开放性的标准来评判,认为中国古代只有藏书楼而不存在图书馆。认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是1904年正式向社會各阶层人士开放的“古越藏书楼”。当然,这种观点有很大的争议。但至少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其开放性极小。
古代图书馆为什么开放程度小?我们一般会认为:一是图书的珍贵性。限于经济和技术原因,古代图书极其珍贵。在造纸术发明之前,馆藏图书的载体是帛书或竹简,西方主要是羊皮卷。造纸术发明之后,图书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但仍没有印刷技术。当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出现后,才迎来了印刷图书的春天。特别是宋代以文化繁荣而著称,官府及民间藏书楼之兴盛前所未有。即便如此,普通民众还不能像今天一样进入官、私图书馆博览群书。主要的原因还是图书的珍贵性,以至于民间有“敬惜字纸”道德要求,就如同今天我们强调要节约用水一样。二是皇权意识浓厚,公共意识缺乏。从安阳殷墟考古可以知道当时已有藏书之所,《史记》更是明确记载老子曾任职于周朝的“守藏室”,图书馆在此时与其说是“文化垄断”的标志,不如说是出于对政治统治兴衰的关注。由于图书之中有智慧,图书馆更是智慧珍藏之所。统治者对于“上智下愚”的强烈要求,只可能焚书坑儒,而不可能把图书馆向民间开放。只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图书逐渐普及,民间藏书逐渐兴盛,统治者已无法垄断藏书。但统治者仍然对于威胁皇权的特定知识担心不已,如唐、宋、元、明初年禁止民间私藏天文、历法、推背图、雷公式等,违者流放海岛甚至处死。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于图书的担心和古希腊后期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古罗马图书馆对学者或公民开放形成了鲜明对比。及至西方中世纪,图书馆又开始封闭起来,图书被教会的用铁链子垄断了起来。
2 面对寻常百姓家
最能体现图书馆开放性的是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它有别于古代图书馆,一般由政府或民间机构投资兴建,免费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服务,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这时,时间的指针已经到了近代。位于英国曼彻斯特的切塔姆图书馆建于1653年,被誉为“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当年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里,探讨酝酿了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经典文献。我们设想,如果没有图书馆的开放性,就没有这些经典文献产生的可能性。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也在西风吹拂之下迅速出现,继“古越藏书楼”之后,清末民初的京师图书馆以及各省的公共图书馆相继出现。建国后,我们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但中国图书馆事业真正的发展,是在21世纪,2011年以后逐步实现图书馆“零门槛”进入是开放性的重要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又一里程碑,明确指出中国公共图书馆应该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其重大意义在于,用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全民不分等级免费共享图书资源,并获得阅读指导的帮助,表明中国图书馆的开放性已经和世界发达国家同步,成果斐然。
3 现代化的思考
我们从东西方图书馆的发展史中,分析了图书馆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技术上的进步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近代图书馆走向开放。我们也在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之后,在维新派人士的大力鼓吹之下,中国近代的图书馆才开始按照西方的图书馆借阅章程开始向社会逐步开放。但为什么到了21世纪我国才开始真正的“零门槛”开放?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进步和物质丰富的问题。透过表面现象,我们应当分析为什么会开放?开放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消除一个常见的误解:技术进步和物质丰富促进了图书馆的开放性。我们通常会想当然的认为,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如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缺乏)和物质的缺乏,图书资料珍稀而导致的图书馆开放性不足,而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物质逐渐丰富了起来,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才开始出现,开放性自然出现了。本文认为,技术和物质因素固然是封闭性的因素之一,但这不是决定因素。为什么古希腊的图书馆向公民开放,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图书馆却不向普通老百姓开放,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技术手段落后吗?显然不是。
古希腊的图书馆向公民开放,是因为古希腊有公民存在,中国古代只有臣民而不存在公民,所以即使官方藏书浩如烟海也不会给老百姓开放。但是,古希腊的公民数量很少,人口的大部分是奴隶,所以这种开放仍然是一种“有限的开放”。放眼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图书馆真正平等开放之日,只能是全体人民的公民意识觉醒之日,而这只能是寄托于现代化了。所以,本文认为,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现代性价值观念的塑造培育过程。现代化的真正内涵不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带来的物质上的丰富,而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工业化只不过是这种意识或价值观念的催化剂。
其次,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化价值观念的成果:一是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内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平等”一词就很有深意。只有我们平等了,才不会有公民和奴隶之分,图书馆才不会只向特殊人物开放。二是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的“共享”也值得品味。如果没有图书馆开放,何来共享,没有共享,何来发展?而“平等”、“共享”背后的主体是什么?是公民。没有公民,就没有平等和共享。
细思这些人类价值观念的成果,哪一样不是现代化带来的呢?见微知著,我们通过图书馆开放性的历史研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一部图书馆的开放史,就是一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