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网络”研究综述

2018-10-20戴绿红

炎黄地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网络文化

摘 要:文章归纳了当前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网络”的相干文献,指出现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网络文化之间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比较宽泛,对具体的网络文化现象研究得不够深入,大部分还是将网络文化视为“他者”,缺乏鞭辟入里的切入;二来大部分处于“以论证史”的阶段,多集中于以现象来印证理论的层次,缺乏理论与现实互相激发、互相促进的立体层递式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网络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把握时代脉搏,解决最新问题,探索时代大势,回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和方向。而对当代世界来说,网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新的时代大势和时代问题。如何在新的网络语境下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解放个体的哲学语境中来具体剖析、解释、把握、吸纳新的网络文化现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的重要使命。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网络的关系,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方面,对网络语境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机遇、新视角等方面问题的研究。这一方面的论著如朱朝阳《论个体、社会与网络的关系问题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题中之义的必然性》提出,网络已经成为个体实现自身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在网络社会,新兴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不断出现,这正好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材料和机遇。刘莉《Inter网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涵》、李晓炜《多元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适用》等文章提出,Inter网作为新的信息技术和“虚拟空间”两方面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存在方式,拓展着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着人们的实践领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实现着人的个性和自由;同时也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客体关系、物质观时空观、唯物史观的内容。

第二方面,在交往理论框架下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网络的关系。例如张诗曼《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下的网络交往初探》提出,在网络交往的关系中,网络空间是一个没有现实社会的背景的虚拟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阶级划分,社会成员消除了现实社会的背景、身份和限制。网络交往的这种虚拟性,彻底颠覆了理性主体的确定身份,人类个体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变。所以说网络交往学说不同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学说,但是又离不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延伸。相关文章还有孙剑秋《网络交往主体性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等。

第三方面,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域来解析网络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代表文章有陆俊、段祥伟的《评网络行为的“绝对自由观”——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的网络行为分析》,其指出,网络行为自由不是摆脱目前网络行为所受到的各种技术、政治、法律等限制而为所欲为,网络只是在人们实现自由的过程中为其提供达到自由目标的一种工具或平台。因此只有现实的、历史的网络行为自由,没有无条件的、绝对的网络行为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为我们充分认识网络行为自由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这类文章还有高文苗的《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网络社会人的发展研究》、甘再清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野下的网络交往自由研究》等。

第四方面,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网络失范和网络暴力研究。该类研究在2008年和2011到2012年间,受相关网络事件的影响,有两次较为明显的研究热潮,出现的相关论著有李勇《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看网络异化与网络伦理》、祝娟《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看网络失范现象》等。本类较为全面的研究有浙江大学方益权的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网络危机事件研究》,该文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和本质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导向。围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逻辑起点和本质目标,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追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权力、权利等具体价值目标,通过追求这些具体价值目标保障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民主、权力、权利是保障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必要工具和手段。

第五方面,网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相关的重要论著有刘基、苏星鸿的专著《网络境遇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研究》,谭可可的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研究》等,文章有张燕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王健《新大众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大众化》、吴毅君《网络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邓国峰《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等,该类文章主要观点是,网络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境、口标、管理、方法提出新挑战。加强网络文化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确处理全球化和民族化、主导性和多样化、虚拟和现实的关系。

第六方面,其他角度。王璨《从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看网络经济》使用《资本论》中关于经济的相关知识,指出了网络经济的积极与消极方面。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诗学》等相关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诗学的角度来谈网络文学。张昆《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发展》指出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马庆《“一般的公正”——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温》提出在以新媒体为主导的网络时代,信息与意见的多元正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中的常态,这恰好符合了马克思“一般的公正”的新闻思想。

这六个部分的研究各有特点,就马克思主义与网络文化之间的某些关联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富有启发的研究。但总体来说,现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网络文化之间的研究,一来比较宽泛,对具体的网络文化现象研究得不够深入,大部分还是将网络文化视为“他者”,站在网络文化外部观望,缺乏鞭辟入里的切入;二来大部分处于“以论证史”的阶段,多集中于以现象来印证理论的层次,缺乏理論与现实互相激发、互相促进的立体层递式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晓炜:多元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适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

戴绿红,女,福建泉州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网络新文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网络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