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美术老师郑俭先生
2018-10-20渠玉盛
渠玉盛
大漠的风,不只是一味的强劲,也有它那习习清爽的温情;大漠的颜色也不仅仅是纯粹的单调,也有它红橙蓝绿白的缤纷。你只有用心去领悟,才能懂得大漠那粗暴有力的刚毅和那斑斓多姿的柔情。
戈壁黄沙,一望无际,层层叠叠,辽远壮阔。红柳沙蒿点缀其中,给苍茫的世界浅浅地涂上一抺淡淡的色彩,于是大漠便呈现出了顽强的生机。
每当看到内蒙古西部的大漠,就不由得想起我的老师——郑俭先生。
少年時,我由刘锦萍老师推荐到包头市少年宫跟从郑先生学习绘画。当时,少年宫在东河区人民公园南墙外马路对面,二层楼,有院,还有一个篮球场,画室在二楼。每周四下午是我们学画画的时间,那时学生课业很少,大家也很乐意去画画。因此每到周四下午都迫不及待地早早地奔到少年宫。小孩子天性好奇,经过一楼先生办公室时,忍不住要偷偷扒在窗口看看,每次都是看到先生在聚精会神地画画。有时,几个小伙伴一起扒着看,偶尔有的伙伴不小心发出声音,惊扰了先生。先生一回头,伙伴们便一哄而走,匆匆赶到画室,迅速拿出画具,开始画画,心儿还在嘣嘣地直跳,好像生怕先生生气追赶来责骂似的。然而,先生从来没有赶来过,更别说责骂了。
少年宫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给我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我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
先生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教我们画人物时,请来模特儿,让我们先观察,不要轻易下手,而是从前后左右不同角度观察,寻找人物的外貌特征,琢磨模特儿的内在性格、职业特点等等。教导我们“脑中有形后方可开始作画”。画时只用铅笔勾线,不涂明暗调子,用铅笔线组织疏密、粗细、长短。经过一段时间的写生练习,先生又把自己临摹的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列女传》人物,唐代画家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人物装在镜框里作为范画,供我们揣摩领悟。记得先生是用当时东河人贴窗户的白麻纸画的,借古人之形,有意加强中锋笔力。线条扎实沉稳,人物形象灵动飘逸。写生之余让我们临摹,画完后逐一讲解,并示范。有时,也把少年宫里收藏的刘大为、刘金贵、张群、王晓宏、李长胜(都是在少年宫画过画考到高等学府的人)等人的画作装框拿出来让同学们观摩。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匪浅。
先生博览群书,也引导我们读书,以开阔我们的视野。
有一天,先生把画室桌子摆成长条状,上面罩上衬布,将从家里带来的好多书陈列在上面,供我们阅读。那时候,学习画画的资料很少,一下子看到眼前的这么多书籍,大家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都跃跃欲试的,想一睹为快。可我们手上都粘满铅笔粉,生怕将先生的书弄脏了。年龄大点儿的同学就喊:“别把老师的书弄脏了,洗手去。”于是大家一窝蜂地拥向水房,洗干净了手,迅速跑回座位,静静地等待先生发放书籍。
先生的书很多,且杂。先生将每本书都有针对性地给我们讲解,如先生讲到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荷尔拜因,主要讲解形与线的关系,线怎么样表现形。现在想起来,先生思路清晰,特别善于因材施教。先生这种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乐于学习,同学们学得也很用心,绘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的提高。
先生不仅自己爱读书,也督促我们多读书。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书目,先给我们讲解其中内容,告诉我们读这本书的益处。让我们去看,或去买。我的很多字帖就是那时由先生推荐购买的,认识字帖之味,也是从先生的讲解中得来。一直到上了大学,还在先生的推荐下看了好多书。其中案头上有卢沉、贾又福等的理论方面的书;也有龚半千、苦瓜和尚、黄宾虹等大家之画册;还有介绍民间艺术的书。有一本《陇东民俗剪纸》,现在拿出来看时,还会想到先生给讲到的整体感的问题,能深深感受到先生的殷殷期望。
先生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在自然而然中为你指点迷津,让你眼前豁然开朗。一次,我带着画去向先生请教,先生针对我画中的问题拿出近代绘画宗师黄宾虹的风景写生小册子,给我逐帧讲解,提醒我写生要画什么,表达什么。让我对写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先生从不生硬地让你改变什么,而是仔细和你研究画路,为你以后的创作指明道路。每每对你给予鼓励,首先让你明确目标,然后再授以一些方法。可惜我是“不用功”的学生。只是写些字,画得少,而且画不稳定,面貌变化大。先生语重心长地说:“画不能丢啊!”其意殷切,其情真挚。我心里很是愧疚,觉得辜负了先生的期望。
在少年宫,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在画每个局部时,看它在整体当中是一个什么位置”,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直到现在,不仅在绘画、书法中给我启示,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生时期每个人都特别渴望被老师表扬,先生特别善于把握孩子们这种心情,并因势利导地借以鼓励学生。同学们习作有可观之处时,先生就要把他们的作品认真地装裱在框子中,作为范本,以供同学观摩,最后再收藏在少年宫。作品被作为范本收藏的同学,顿时有了成就感,画画的劲头就更足了。那时,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作品被展示、被收藏的经历。
1985年,先生被调到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我亲眼见他临走时把平时所领所借的少年宫的静物、石膏、衬布、框子、书籍等等一一写明登记,然后装在几个方整的纸箱中,井井有条,整理妥帖,归还宫里。现在想想还历历在目。
先生调去内师大时,还惦念着我们的学习,生怕荒废了。为了我们几个少年宫学生的学业,特意请求包头二十三中美术班曹植老师关照我们,让我们到曹老师的美术班学习。
先生的生活简朴、闲淡、自然。先生住房经过改善后还是没有单独画室,画室、书房、卧室是一体的,靠北墙放置书架,西面为双人床,床东面南北向放画案。每次到呼和浩特市都想去拜访先生,可又不愿打扰先生的静雅。先生就是在这简单的斗室内,完成了2016年呼包两次个人画展上的137幅作品。
先生在包头举办个人画展时,看着老师的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我感到灵魂得到了净化。画中没有那种杂乱无章的躁动感。正如先生所言,净尽无余。一片红柳扎根的小沙地,一条长满沙蒿的沙土沟,一座还在流动的小沙坡,都有无限丰富的生命力。画面动静相生,沙纹清流涟漪,流水风卷惊涛,人生迎风逐浪。风沙、流水、人生,皆自然之道。画净得将一切杂欲洗涤净尽,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合一,变物质景观为精神景观。静心体察,无声的戈壁潜藏着万象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