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
2018-10-20王丛
王丛
约翰·杜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被称为是“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作为教育家,杜威绝对当得起“伟大”二字。在中外的教育史上,还没有一个教育家,能够像杜威那样,既崛起于当时,又影响于后世,非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落伍,反而始终在历史长河的前头弄潮。
杜威1859年出生于维蒙特州贝林顿市郊的一个村镇,父亲是个杂货商。据说,他小时并不聪慧,但却好学深思。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入维蒙特大学就读,1879年毕业,到由其表兄担任校长的宾州南方石油城一所中学任教,一年后又转往家乡贝林顿的一所乡村学校。
1882年,杜威在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学习以哲学为主的研究生课程,完成博士学位后,到密执安大学担任哲学讲师。
1894年,杜威出任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心理学、教育系主任。在这里,他跟他的妻子创立了一所实验小学。创办实验学校的目的在于“检验作为工作假设的来自某些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即这所学校是他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室,被人称为“杜威学校”。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杜威经过整理总结,写出了许多论著,如 《我的教育信条》 《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等,他的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体系就此基本形成。
1904年,因为在学校的管理与经费等问题上意见不一,杜威从芝加哥大学辞职,到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职,直到1930年退休。在这期间,杜威进一步探讨、完善了他的教育理论,写出了《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 《进步教育与教育科学》等著作,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为重要,西方教育家盛赞其可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
1930年退休后,他依然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教育与社会变动》《经验与教育》《教育与社会秩序》等著作。
杜威还是一个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肯向权威低头。在他的鼓励下,美国大学教师于1914年组织了全美大学教授联合会,四年之后又在纽约组织了纽约教师联合会,有力地维护了教师的权益,并且积极地争取了教育专业化的实现。
1952年,杜威去世,终年93岁。
杜威的教育理论宏大、完整、严密,限于篇幅,我们拟从教育的本质和教学原则两大方面进行评介。
关于教育的本质,杜威用了四个有名的判断来表达: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四个判断并不是杜威自己向壁虚造,都有其各自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即生长
这个观点源自机能心理学的生物本能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按:在本文中可理解为“人”)的机能或功用。心理学的实质,是有机体通过一定的行动来适应环境并满足自己的需要。杜威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是人的本能,是由遗传作用代代相传的。这就是所谓的生物本能论。
由生物本能论的基础出发,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命题。即人的本能是发展、生长的;但另一方面,在儿童的发展中,成人和教育者对他们进行“辅助”也是必要的。因此,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培养儿童具有“不断生长”的欲望,“我们如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看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
由于认为学生的成长是出于本能,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教育的作用只是促进而已,所以,杜威强调,教育不是强迫儿童去把外面的东西进行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因此,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亦即成长的过程,他一再强调,“除了它(按:成长)自身以外,再没有别的目的。”“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师才有目的。”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像我们提倡的所谓“学习改变命运”,尤其是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依杜威的观点,似乎都是从外面强加的目的,是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做预备,不宜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关于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的思想,后面还要涉及。)
也因此,杜威认为,儿童才应该是教育的中心。
1897年,杜威在他的第一本教育著作《我的教育信条》中,就阐述了他的“儿童中心”的思想。他批判了传统教育,说,在传统教育中,“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怎样才能去除这种弊病?杜威说,只能是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来:“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一般都认为,“儿童中心论”是杜威首先提出来的。其实,杜威也是传承了前人。在他之前,教育目的就有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两大流派。个人本位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本位派的代表人物有卢梭和福禄培尔。卢梭认为教育应该是为个体的生长与发展服务,而不是为了社会培养符合社会的公民;福禄培尔则提出了让儿童进行“自我活动”的主张。无疑,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对个人本位论的发扬光大。
生物本能論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说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生长,这却有合理的因素。
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与哲学先天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如果把哲学看作必然有影响于人的行为,把教育看作塑造人的理智和倾向的过程,我们可以给哲学下一个最深刻的定义,即‘哲学是一般的教育理论”,而“教育是哲学上的分歧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所以,教育的背后是哲学;也正因如此,古今中外,凡是大教育家,同时也必定是大哲学家。在中国,从孔孟到韩柳到程朱到王阳明是如此;在西方,从苏格拉底到赫尔巴特到杜威,也都如此。可以说,不懂哲学,实不足与言教育;不是哲学家,也很难说是真正的教育家。
杜威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于美国的一个哲学流派,杜威是这个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哲学流派重视经验,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认为经验是行动的效果,知识是行动的工具,真理,亦即有用、有效的经验是行动的成功。因此,这一哲学流派具有功利色彩,也因此,被称为“实用主义”。
经验是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杜威是实用主义的哲学家,经验也是他的教育理论的重要概念,有专门的著作《经验与教育》,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专门的章节“经验与思想”。“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个观点,就是源自实用主义哲学的经验论。经验具有相互作用和连续性两个特点。所谓相互作用,是指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杜威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形成的一种联结。“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经受结果。”
这样看来,杜威的经验似乎有两方面的含义:说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是动词,即“尝试行为”和“环境的反作用”(经受结果),略等于我们常说的经历或体验;说经验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形成的一种联结,经验是名词,是人经历或体验后所获得的知识或能力。
杜威曾举例说:一个儿童要认识手伸进火焰会灼伤手指,他就必须去尝试一下,亲自把手伸进火焰中去;而他把手伸进火焰后,就会感到疼痛,这就是环境的反作用或说是经受结果。这是动词意义上的经验。當这个行动和他所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时,他就会认识到手伸进火焰就会被灼伤。这就是一个人把手伸进火焰中的经历所获得的知识,亦即他把手伸进火焰中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火)的反作用(疼痛)形成的一种联结。这就是名词意义上的经验。
在杜威看来,这就是学习,是“从经验中学习”。如果没有这种真正有意义的经验,也就没有学习,当然也就没有教育。所以,杜威说:“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又说,“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所谓连续性,是指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杜威说:“经验作为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占据时间的,它的后一段时间完成它前一段时间;它把经验所包含的、但一直未被察觉的联系显露出来。因此后面的结果揭露前面的结果的意义,……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
让我们把杜威举的例子再继续推衍下去:儿童已经有了手伸进火焰就会被灼伤的经验,某日,他又把手伸进沸水中被烫伤了,这就是新的经验。这个儿童会认识到,导致他受伤的是高温,在以后,他遇到高温的东西就会警惕。这就是“后面的结果揭露前面的结果的意义”,从而“……把经验所包含的、但一直未被察觉的联系显露出来”。这样,前面的经验就发生了变化,亦即得到了改造。
可见,杜威所说的经验改造不仅仅是形成感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感官的作用只是这个活动中的一部分。杜威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因为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被灼伤。否则,就只是物质的变化,像一根木头燃烧一样。
杜威所说的经验,主要是指直接经验,他强调经验就是生活,经验就是尝试。他也非常重视直接经验,说:“一盎司经验之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念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所以,他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取经验。
但是,杜威也看到了直接经验的局限性,说:“直接观察自然比较生动活泼,但是也有局限性。”又说:“个人直接经验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没有代表不在目前的、遥远的媒介物的介入,我们的经验几乎将停留在野蛮人的经验水平上。”
因此,杜威并没有完全否定间接经验,尤其是在后期。他将间接经验称为“系统知识”,即它把人类以往经验的最后成果压缩精简,记录成可用的形式,作为提高新经验的意义的工具,是已知的、确定的、现成的、有把握的材料,可以在遇到疑难的情境时依靠它。杜威还强调:“无论如何,一个人应能利用别人的经验,以弥补个人直接经验的狭隘性,这是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以前的经验是后继经验的基础,后来的经验是以前经验的改造。经验就这样不断地得到改造不断地发展,人也因此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杜威的这一思想,似乎开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先河。建构主义也是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皮亚杰就说过,学习是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如果把“知识”改为“经验”,我们会发现,这与杜威的思想极为相似。
经验的连续性这一特点意味着,如果经验不断地改造不断地发展,人就会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就等于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受到教育。这里面包孕着终身教育的因素——生命没有停息,学习就不能也不应停止,而反过来,学习停止了,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学习是精神上的新陈代谢。而在杜威看来,这恰恰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
这样,无论是从“教育即生长”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角度,杜威都得出了教育“除了它自身以外,再没有别的目的”的结论。但是,在另外的场合,杜威又提出教育是有目的的,如五四运动时期,杜威曾来华宣讲他的教育理论,这期间曾明确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
这看来矛盾,但其实不然。如前所说,教育目的有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两大取向。有教育家秉持一元的教育目的论:或以社会为本位,如亚里士多德等人;或以个人为本位,如卢梭等人。但也有教育家的教育目的论是两元的,即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兼顾。我们曾经介绍过的赫尔巴特,他就是两元的教育目的论者。杜威其实也是一个教育目的的两元论者,他的“教育无目的”本质上就是个人本位的,是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极端提法。
但是,后来人对杜威的介绍,却多以他也认为教育是有目的的这一点,轻轻掩盖了他“教育无目的论”本身的深刻之处宝贵之处,这却有了一点买椟还珠的意思。
所以,我要在此重申杜威的这一思想。我以为,杜威提出的教育无目的,不是说教育是盲目的行为,而是说,教育,以及由教育推衍出学习、读书等等活动,应该成为生命的本能。懂得了这一点,你就会懂得,你才会懂得,为什么万千家长以“我们是为了你好”为借口督促甚至逼迫子女学习子女却不屑一顾,而又有那么多人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还手不释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