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2018-10-20祁若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二轮复习历史策略

祁若华

[摘 要]高考历史的二轮复习承担着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复习的攻坚阶段。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明确方向,整合拓展,精准训练。

[关键词]江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87-02

高考历史复习要依据考试说明,联系学生学习实际,重视知识复习和能力培养。

一、明确方向——三个依据

1.依据考纲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情研判是把握备考方向的指南。复习应认真研究其中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题型示例,准确理解其实质,捕捉其微妙的变化。与2017年比,2018年《考试说明》有三方面变化。(1)“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表述,参照教育部考试大纲进行调整,更加准确和清晰。(2)个别考试内容进行微调。例如必修部分,将“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改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将“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改为“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发展与艺术成就”。选修部分中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删除“亚里士多德”,将“李时珍”替换为“詹天佑”。(3)典型题示例有所更新,新增三道江苏卷试题和一道全国卷试题,其考查内容与时代契合度更高,试题形式更为新颖,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也更为理想。

2.依据命题

研究近五年江苏高考题,基本可以把握其命题趋向:稳中有变,“三入”“三近”;核心素养,内化沉淀。“三入”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试卷、宏观思考融入试卷、史学动态渗入试卷。“三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突出主干知识,反映学科前沿,关注热点,注重多元史观,在坚持能力立意的同时,开始追求“学科素养立意”,凸显实证意识,涉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3.依据学情

通过一轮复习,要发现学生的不足,如基础史实掌握不牢固,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通史阶段特征不明确;材料信息解读不完整,问题理解不清晰;迁移能力不强,思维层次不高;分层突破不够,规范要求没达到等。

所以,在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的同时,二轮复习应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整合,注重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认识历史发展趋势,做到知识的时序化、系统化、逻辑化、联系化;更加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注重方法掌握,做到学、练、考、补有机结合。

二、整合拓展——三个链接

1. 横向整合:阶段特征的链接

为了建立相对完整的时序概念,复习中要进行横向整合,树立通史意识。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挖掘与主干知识相关的延伸性、隐型性知识,注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要正确划分历史阶段,即中国古代六个时期(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世界古代一个时期,中国近代三个时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五四运动、),中国现代两个时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世界近代两个时期(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时代),世界现代两个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后世界)。其中,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自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形成整体感。

例如,16世纪的英国史:欧洲商路贸易中心转移,英国资本主义兴起,英国成为海盗国家,击败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莎士比亚戏剧)。

(2)兼顾选修,拓展历史认知、联系的深度与广度。

例,选修、必修知识的关联举要。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①梭伦改革——必修一专题六第1、2节(古代希腊、雅典)。

②商鞅变法——必修一专题一第2节(秦统一的背景),必修二专题一第4 节(重农抑商),必修三专题一第1节(法家思想)。

③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必修一专题八第3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④戊戌变法——必修三专题三第1节(维新变法)。

2. 纵向整合:专题线索的链接

贯通古今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二轮复习还应从纵向专题的角度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形成完整体系,并从中认识规律。

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化,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到近代的代议制,再到现代多种类型的民主政治等。

3. 类比整合:中外历史的链接

二轮复习必须有一个中外历史的世界意识。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外关系紧密,相互影响较大,把诸多现象纳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可以培养横向比较意识,立体地、多维度地分析问题,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例如,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是分不开的;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的形成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可以多运用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的对比方式,来增强探究效果。

三、精准训练——四个意识

1. 选题意识

选题要“精”,真题多做,错题重做,难题少做,怪题不做。精选立意明确、材料经典或新颖、设问科学、知识串线要求高、反映学科主干知识、思维含量高的试题,一般以近年高考历史真题、考试说明上的例题、各地模拟试题、名校月考试题等为主,将巩固训练与拓展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熟悉高考命题方式和答题要求,感悟专业术语、史学理论、命题角度、历史思维等。

2.方法意识

讲解要“透”,突出针对性,强调层次性,体现新颖性,不仅要讲答题思路,同时也要讲命题意图,特别对涉及试题严谨性、科学性、导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讲清楚,不留疑点,同时,注意解题技巧的总结和运用。

如,解答非选择题,可以把握五个字——读、审、扣、联、答;也可以概括为一画二升三结合。一画即画出材料中不同角度的关键词。二升即对不同角度的关键词做适当提升。如:出口丝绸、瓷器,提升为手工业品;英国对中国输入呢绒、棉布,提升为进口工业品;中国近代工商业者提升为民族资产阶级等。“三结合”:结合时代、结合教材、结合历史事件表现的基本构成思考。

3.规范意识

答案要“规范”。规范比做过更重要,秉承科学讲评的基本原则,要关注答题细节,严格要求学生,在思维的模式化和答题的规范性上做好文章,答案要做到:简洁、完整、发散、综合、拓展、工整。

4.反思意识

巩固要“实”。通过训练的反思,周测、模考的反馈,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必须学会变式——采用不同的材料、设置不同的情境、通过不同的设问、运用不同的形式,形成不同的题目,以实现从“感性做题”到“理性运用”的转变。还要让学生回顾错题,重做错题,在积累反思中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在二轮复习中,只要学生精细研究,精准备考,集中有限的时间把重点知识学通透、学灵活,并注重训练实效,一定能拓展历史学科的思维高度、视野宽度,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二轮复习历史策略
新历史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二轮生物复习探究
概念图教学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的应用
高三生物课程第二轮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二轮复习中的运用意义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