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五马巡城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8-10-20罗枚芬

艺术评鉴 2018年12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特点

罗枚芬

摘要:五马巡城舞在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是大洲镇以及周边乡镇最出名的民间艺术,尤其是春节期间,五马巡城舞是必备节目。近年来,五马巡城舞受到现代文化以及商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其生存环境与生存状况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虽然,五马巡城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认可,但是有关保护与传承工作并没有得到各级政府或者民间组织的重视,这些都促使了五马巡城舞的加速消亡。五马巡城舞要取得发展,就必须要结合其传统因素进行创新,为其创建新的文化发展空间,使其在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下绽放光彩。本文就五马巡城舞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五马巡城舞 现状 特点 传承 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69-02

一、五马巡城舞的现状与发展

2007年,《五马巡城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广东省省级文化遗产,这标志着封开县的民间艺术取得了新的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保护的焦点体现,是时代所造就的。

二、五马巡城舞的传承与保护的特点体现

(一)五马巡城舞是肇庆地区原住民性格的体现

首先,据史料记载其流传于宋末年间,距今已八百年。据传,南宋末,元军大举伐宋,宋不断痛失国土,岭北各地人民大规模逃难入粤。为戍边保国,振奋人心,乡人逐装扮宋朝五虎上将,即狄青、张中、刘庆、石玉、李义,将士把守城池,日夜巡城,以防元军入侵。此活动既振奋了民心,团结了乡民,又娱乐了群众。后人沿袭演舞。广东民族民间舞蹈既具有刚健雄劲的气魄,展现英武豪放性格的美感特征,又深蕴丰富的内涵,抒发委婉优柔韵致的审美特色。封开是岭南五府著名州府之一,兵强将勇之地,自古以来就有习武的民俗,每逢兵交将接之后,捷报传来之时,人们便以各种形式隆重庆祝胜利,慰劳将士。别出心裁编排和表演五将军率领大军凯旋归来的“五马巡城舞”是本土先民表达内心崇尚英雄最原始、最质朴、最直接的艺术形式。

(二)从五马巡城舞看其封开舞蹈文化个性

肇庆地区的民俗舞蹈表演形式多样、风格迥然,但归纳起来只有三类:一是拟人化的图腾舞,如雄鸡舞、龙灯舞等;二是祭祀性的面具舞,如禾楼舞、傩舞等;三就是颂歌式的纪念历史人物的舞蹈。而封开这块充满文化气息之地,就以此类舞蹈居多,如歌颂男女坚贞不屈爱情的麒麟舞、白马舞、歌颂英雄的五马巡城舞等,这些民俗舞蹈主要表演人物,并以纪之,这是该县的一种特殊的舞蹈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封开的先民们用与生命本能最贴近的民俗舞蹈这种表达方式,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并整合多种文化因素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的认识。

(三)从舞蹈形象感悟民俗文化内涵

著名舞蹈理论家隆荫培先生在《舞蹈形象创造漫谈》一文中指出:舞蹈形象是以人的舞蹈静态造型和舞蹈动态两种为主要表现手段所塑造出饱含着主体情思的、具有客体典型形态的、可以被人们直接审美形象。五马巡城舞在人物静态造型及着装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五马巡城舞的表演者的静态造型:着古代武士装,五位将军的扮演者要戴上五种颜色(黄、白、红、黑、绿)的马型道具,这种穿着法很象中原地区的跑旱船,也吸收了肇庆地区其他民俗舞蹈戴道具的方法。马道具的制作工艺技术性要求很高,手扎程序复杂,材料挑选严格,颜色搭配协调,舞者穿上精心设计、巧妙制作的马型道具栩栩如生,很有岭南韵味,且穿着方便、使用轻巧、经久耐用。2.五马巡城舞的动态表演,大部分都是模拟骏马在战场上的各种动态,双手有勒马、单手有扬鞭、脚下步法则以“圆场步”为主,配合马步、磋步等。当巡游队伍停止前行时,表演者舞“梅花舞步”中运用了半套舞步动作。在舞蹈中最能体现岭南舞蹈特点的是舞者重心偏低,步态大而稳,这是因为肇庆地区气候多雨潮湿,地表泥泞滑溜,舞蹈表演者为适应环境而为的。3.五马巡城舞音乐有鲜明的岭南风格,舞蹈时以钹为中心的打击乐为主,多为“急急风”的快速节奏,变化不大。舞蹈高潮时有以4/2节奏的小三度旋律的音乐响起,2 5 6 2 | 1 6 5 | 2 5 6 1 |2 -| 音乐重复在舞蹈表演中,虽然简单且变化少,但音乐形象鲜明,乡土气息浓郁,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另外节奏变化是根据其表演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基本上是锣鼓手根据舞蹈情绪而即兴设定。

三、五马巡城舞的传承与保护

2007年,《五马巡城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广东省省级文化遗产,这标志着封开县的民间艺术取得了新的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对民族审美与民族个性的充分展现,且是属于一种“活”的展现。这种“活”是以人为主体,通过声音、形态以及技艺等作为表现方法,通过身口相传的方式使这种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它不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记忆与展现,同时也在新的文化发展情况下不断变化,是属于活态遗留的一种。因此,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传承的关键。人类实践是直接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与生存状况的关键,并且,这种传承方式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也展现了一定的动态变化性特征,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首先,经过变化得到发展并获得存续,其次是出现变异,最后是消亡。笔者在收集与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从封开县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处了解到:《五马巡城舞》最原生态的马匹道具中的四个马蹄都是使用硬纸壳制作而成的,并且露在外面的,马蹄在舞蹈音乐响起时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经过改编之后,马蹄部位使用与马匹颜色相应颜色的布料遮住,这种改装是考虑到马蹄美观程度与市场需要而做出的。但是,老艺人们对这一改编有着不同的异议,他们认为这种改编导致舞蹈的原生态被覆盖,原有的舞蹈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因此,老艺人们多数不支持这一改编。支持这一改编的人们认为,在现代文化发展情况下,国内的文化生态发展环境已经出现巨大的变化,传统艺术如果不能结合现代观众的观看习惯与审美习惯,不能运用现代的道具、服装等,那么就难以使传统艺术获得市场,难以增强传统艺术的知名度,也难以使传统艺术得到传承。如何对诸如《五马巡城舞》之类的民间艺术舞蹈实施有效的保护,使这些珍贵的、拥有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得到传承与发展,结合上述有关民间艺术在这方面出现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封开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明確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联合社会各界,鼓励参与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在合力原则上共同实施保护。第二,明确指导方针,在全社会的共同福利下制定长远的规划,形成完善的保护制度。第三,各级政府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其列为重要工作,在规划社会发展与文化布局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倡导全民参与保护。第四,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建设保护团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创建积累经验。

四、结语

《五马巡城舞》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当地民间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使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使更多的群众参与民间艺术,传承民间艺术。相信在政府与群众的共同保护与传承下,《五马巡城舞》会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胡方正.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化月刊,2009,(08):88.

[2]杨杰.对封开县旅游资源的考察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5,(02):1-5.

[3]赵冬梅.文化馆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剧作家,2009,(02):174.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特点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