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筝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认知与思考

2018-10-20张钟升

艺术评鉴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多元化发展

张钟升

摘要:古筝是民族器乐艺术的代表,在历经千年的传承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筝乐艺术又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表现在创作、演奏、教育等多个方面。对此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推动当代筝乐艺术发展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古筝艺术 多元化发展 认知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61-03

一、当代筝乐艺术多元化发展表现

(一)古筝创作的多元化

创作是一门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代筝乐创作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题材和技法两个方面。首先是题材。当代筝乐在题材选择上是十分丰富的,包含自然题材、地域题材、历史题材等多种类型,如自然题材。中国艺术创作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所以大自然一直都是最重要的表现对象。改革开放后,也涌现出了多部自然题材的作品,如徐晓林的《建昌月》、王中山的《溟山》、叶小纲的《林泉》等,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又如地域题材。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区都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曲艺等,也是当代筝乐喜闻乐见的表现对象,由此也诞生了多部带有鲜明地域风格的作品,如周煜国创作的三秦韵味的《乡韵》《云裳诉》,王建民创作的新疆风情的《西域随想》等,都受到了业内外的普遍好评。再如历史题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正是筝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如何占豪的《临安遗恨》、饶余燕的《骊宫怨》、王建民的《长相思》等,都用古筝这支画笔描绘出了生动的历史画卷。其次是技法。多元化的题材,也必然带动创作技法的多元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深入,让创作者眼界大开,获得了诸多有益的启发,并主动将一些新的技法运用于创作中。如王建民创作的《幻想曲》,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西方音乐体裁。从表面上看,作品采用了复三部曲式,但是仔细研究后会发现,复三部曲式的多个部分,又分别是与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的结构相契合的,可谓是匠心独运。庄耀的《山的遐想》中,则采用了两个不同宫调系统的五声音阶的交替重复,由此获得了虚幻、缥缈的音色效果。可以看出,当代筝乐创作在题材和技法上都是十分丰富的,为筝乐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古筝演奏的多元化

演奏是沟通创作和欣赏之间的桥梁,得益于创作的多元化,当代筝乐也在演奏技法和形式上更多丰富,带给了观众听觉和视觉双重美感享受。首先是演奏技法。传统的右手司弹,左手司按已经难以满足乐曲表现需要,一些新的技法也应运而生。如快速指序,这是河南演奏名家赵曼琴创造的一种新技法,摆脱了指序的依附关系,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多灵活的选择,可以获得快速、密集而清晰的演奏效果。又如轮指,轮指本是琵琶演奏技法,既分为单手和双手轮指,也分为长轮和短轮,在王中山的《溟山》和《彝族舞曲》中,都采用了该种演奏技法,让乐曲表现更加流畅和自然。再如泛音,为了获得更加新奇的演奏效果,泛音这一传统筝乐中较少使用的技巧也到了新的开发,出现了单手泛音、快速连续泛音等,从本质上丰富和提升了演奏效果。其次是演奏形式。传统筝乐以独奏为主,但是进入当代以来,伴随着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独奏曲不再是“一支独大”,而是合奏、重奏、协奏等并行发展,由此也带动了表演形式的变化。如李焕之创作的《汨罗江幻想曲》,这是古筝协奏曲的开山之作,作品将古筝和多种西方乐器有机融为一体,奏出了气势恢宏的新乐章。此外还有王中山创作的古筝与大提琴协奏曲《暗香》、何占豪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临安遗恨》等,诸“筝作曲家们的不断探索,也使演奏家们演奏水平不断提高,使筝的演奏技法不断发展。”[1]使这门古老艺术更加为当代观众所喜闻乐见,为古筝的普及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古筝教育的多元化

筝乐创作和演奏的繁荣发展,也带动了古筝教育的发展,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丰富。首先是高等教育。当下,专业艺术和音乐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院校、职业院校等,都开设有古筝专业,而且有着不同的培养方向,形成了立体化的专业古筝人才体系。其次是社会教育。古筝是仅次于钢琴的第二大热门乐器,学习古筝的中小学生早已突破了千万,这门古老的艺术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除了中小学生之外,成年人学习古筝的热度也是有增无减,特别是社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给更多成年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古筝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乐在其中。再次是海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海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古筝也受到了很多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的喜爱,特别是在很多开设有孔子学院的国家,已经陆续开展了古筝等民族器乐教学。而且近年来,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更为古筝艺术“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必将有更多人加入到古筝学习的队伍中来。可见,当代古筝教育在“教”与“学”两个主体上都是十分丰富的,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并行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出了爱听、爱弹古筝的氛围,这对于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当代筝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一)把握审美特点

古筝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审美特点,换言之,也正是凭借这些审美特点,才能使其历经千年的传承而不朽。所以在當代筝乐多元化发展进程中,一定要对本质审美特点有深刻的认识和牢固的把握。具体来说,包含古筝在传统音乐发展中受到了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追求中正平和,大音希声,并将意境作为最高审美境界,这与强调典型、细节、对比和高潮的西方音乐是迥然不同的。在当代,在文化整体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筝乐创作还是演奏,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创新,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新,都必须体现出古筝艺术独有的审美特点。一味追求新颖的创作技法、震撼的演奏效果,很容易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与古筝特有的审美精神、气质背道而驰。所以当代古筝创作者和演奏者,不仅要向前看,还要向后看,通过一些经典作品,深入体会古筝的审美特征,将其作为创作和表演的根本准则,才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可。

(二)明确发展方向

多元文化语境下,给当代筝乐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对此需要冷静的思考,明确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当代筝乐艺术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首先是融合化。多元化文化发展,是以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为基础的,一门文化也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能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反之,如果故步自封,坐井观天,则必然为时代发展所淘汰。这一点也是有着成功例证的,当代很多创作者和表演者,通过对西方音乐的借鉴,创作出了形式和内容俱佳的新作,让古老的筝乐呈现出了新的审美风貌,同时也受到了国外观众的认可,充分体现出了融合化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是规范化发展。西方的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之所以成为了世界性乐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这些乐器的规范性,形成了全世界共同认可的标准。新时期下,为更好地推动筝乐艺术在国内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建立起规范化体系,包含形制、技法、乐谱等多个方面,体现当代人对这门古老艺术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三)彰显民族精神

民族性是筝乐艺术的基本属性。多元化文化发展语境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民族性的彰显,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立足,这也是针对当下一些片面认识而言。受到多种新的音乐形式的冲击,很多人认为筝乐艺术早已过时,欣赏和学习古筝是一种很“土”的行为,殊不知正是这种“土”,才是筝乐艺术的精髓和命脉所在。而且近年来,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课题、新引领。当代筝乐发展中,要集中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让筝乐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特别是在筝乐走出国门的过程中,更要以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为基础,与世界各种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宏伟目标。

综上所述,“古筝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器乐艺术形式,其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是具有标志性和鼓舞性的。”[2]对于这个由多种原因共同形成的必然结果,需要得到理性和深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创作、演奏和教学的多元化表现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當代筝乐艺术一定会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吕钦.浅析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演变[J].当代音乐,2016,(08):58.

[2]王丹.论多元视角下古筝艺术的传统与现代[J].当代音乐,2017,(24):70.

猜你喜欢

多元化发展
关于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中专英语阅读教学要点分析
关于集团企业多元化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研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程序的多元化分析
浅谈如何促进我国公务员培训市场化的良性发展
西安市物流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选择
中通赴美上市探究
试论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试析网络时代成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舞蹈的社会价值及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