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中彝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018-10-20费仁英

艺术评鉴 2018年11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经济全球化彝族

费仁英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导致我国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逐渐薄弱,甚至有些传统文化已处于濒危态势,尤其是对于彝族音乐文化来说,目前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本文就彝族音乐文化的特点进行简要阐述,并对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传播与发展途径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传统文化 彝族 音乐文化 全球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22-02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西南地区,除了云、贵、川三省之外,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部分彝族部落。其中还包括很多支系民族,大部分的彝族人民都能歌善舞,爱好广泛,嗓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音乐文化基础较为丰厚。事实上,彝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离不开其自古以来相对较封闭和独立的生活环境的,由于彝族地处西南边境,其祖先繁衍与金沙江以及川滇山区,层层河川与山峦阻隔了其与外界的交往,在改革开放之前,他们相对单一的生活环境、作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为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彝族人民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进入彝族人民的生活,也有越来越多的彝族人民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遇,产生了巨大的碰撞。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赋予了很多商业目的,过度的商业包装也成为增加经济收入的手段,其音乐文化的精神实质有被空置的危险。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動,彝族音乐文化的流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调整发展脉络。音乐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接受新的营养才能迸发更多的发展潜力,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彝族音乐文化传承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彝族音乐文化的构成

彝族音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民歌、彝剧和酒歌。首先,民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劳动人民结合自身生活和情感而创作出来的一种歌曲形式,主要采用口耳相传保留至今。彝族民歌主要分为叙事歌、抒情歌、山歌、儿歌等几大类别,有些曲调是有固定词的,有些则是即兴填词,极具特色,一些流传至今的歌曲,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阿诗玛》等都是从民歌的曲调中提取发展而来的。其次,彝剧发源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上世界中叶在民间传统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在传统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滇剧、花灯戏等剧中,不断融合而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曼嫫与玛若》《半夜羊叫》《谁是医生》《积肥》《歌唱合作社》等,其内容大多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现代生活,给观众强烈的亲切感和真实感。2008年,彝剧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酒歌与彝族当地的风土人情关系密切,彝族人热情好客,贵客前来必以酒待客,其中,“三道酒”最为知名,也是“留客酒”的意思,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迎客、祭祀,人们都会边喝酒边唱酒歌,遇上节日,甚至还要点起篝火,通宵达旦,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酒歌创作的源泉。

二、全球化语境中促进彝族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措施

下面,我们以全球化语境为视角,对如何促进彝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

彝族音乐文化与百姓的日常息息相关,只有世代相承,才能给予传统文化生存的“活力”。现如今,彝族传统音乐文化所依赖的民间环境逐渐萎缩,居民的文化意识退化严重,传统文化观念也越来越淡薄,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但也更需要民间群众的保护意识。彝族音乐种类多,分布广泛,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大多在民间乡村才保留,致使一些濒危项目得不到保护,因此,这需要群众对于传统音乐提高传承和保护意识。可以效仿河北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做法,之前当地音乐会有“传男不传女”的旧俗,直到第三代接班人陈小花打破传统,不再墨守成规,使音乐会的乐手中20-30岁的年轻人占大多数,八九岁的孩子占十成,且在农闲时招收新学徒,也培养了大批的女乐手,为音乐会带来了新的活力。圈头村音乐会采用会员制,每个会员每年需要缴纳50元会费,用于购买乐器和举办活动,使传统的民间音乐发扬光大。由此可见,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是彝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其次,彝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良好的生存空间。当前社会环境变化较快,外来文化的侵入必然使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媒体和群众共同创造条件保护彝族音乐这种文化遗产,如举办具有彝族特色的文艺晚会,在央视春晚增加彝族音乐节目等,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文化教育与熏陶。

(二)注重传承教育

音乐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要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大力发展音乐文化,特别是彝族当地,更要因地制宜,重视对传统民间音乐的教育,将地方戏剧增加到音乐课中。例如,可以将彝剧引入校园,使学生们在音乐课上欣赏彝剧唱腔,了解曲目背后的故事。同时可以建立“彝剧娃”的专题网站,发布校内彝剧活动信息,并定期由专门教师进行辅导,使学生在学习乐理常识的基础上意识到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彝族音乐重现勃勃生机。

(三)通过现代媒体传播彝族音乐文化

2012年,浙江卫视大型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红遍大江南北,一曲彝族民谣《不要怕》使彝族音乐得到了广泛关注,这无疑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彝族人民载歌载舞,每个人都流淌着歌者的血液,他们不仅擅长民族音乐,也出现了包括“山鹰组合”“西部猎人”“南彝组合”等现代流行乐的原创型歌手。这些原创型歌手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传统彝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加入了流行元素,使之更加符合大众审美。由于彝族民族音乐长期处于边缘位置,而新媒体的宣传使更多的群众了解、认识了彝族音乐,阻止了这一炫目的民族文化走向衰落。近年来,彝族流行音乐开始走向大众舞台,被更多音乐爱好者追捧,其形式主要有民谣和摇滚两类,与爱情、流浪、远方等主题的曲目占60%以上,但其中也包含着深深的民族文化认同。如很多彝族流行乐都歌唱爱情,歌词往往与索玛花有联系,这是彝族族花,歌手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展现了文化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彝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较为古老的一员,不仅拥有迷人的风情,也留下了传统的文化。彝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特点也使当地的音乐文化独具特色。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瑰宝,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是一种趋势,流行音乐的民族化表达方式也进一步得到社会和媒体的认可,这无疑为彝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徐红.全球化语境中黔东南苗族音乐发展的优劣势[J].北方音乐,2017,(04):32.

[2]纪伟.彝族音乐在云南当代摇滚乐中的运用[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7年.

[3]刘小鼎.云南彝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的融合——以《撒尼幻想曲》为例[J].民族音乐,2017,(05):32-34.

[4]万山红.浅析歌曲《情深意长》的彝族音乐风格与演唱特征[J].文艺评论,2017,(05):117-123.

[5]保燕.浅析石林彝族音乐的文化艺术特征[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2):138-139.

[6]谭晶.彝族音乐文化与中国钢琴创作的融合——以《滇南山谣》为例[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经济全球化彝族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云南省代彝族文人文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