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

2018-10-19孙承启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供给

殷 越,方 达,孙承启

1.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2.北京大学,北京 110871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原有产业结构中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经济改革中面临着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和突出矛盾。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是出现在需求侧,而是出现在供给侧。自2015年供给侧改革一词出现以来,其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供给侧改革不是放弃需求侧改革,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适度扩大总需求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有效的供给来创造新的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转型,文化产业不断成为各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与拉动点,也是以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带动社会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突破口。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习总书记曾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视。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正当其时。

在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增速放缓,文化产业的矛盾与问题也渐渐凸现出来,其不得不面临着结构性的改革与升级。目前,我国各个地区文化产业普遍存在过剩供给,低端、低俗供给,技术改造短板,供需错配等结构性问题。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意义重大。对于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最终目的就是重组和优化供给体系,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供给,最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达到快速、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大致分为两大方向:一是对文化产业竞争力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从而发现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以及该完善的部分;二是对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各自的见解与对策。但是,学术界很少将文化产业竞争力与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联系起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建立一套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代表性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定量地分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供给侧存在的结构问题,并根据实证结论提出该地区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设性意见。

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对其一致的认可,或者说,目前仍未拥有一套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来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衡量与分析。在宏观及国家层面的研究中,祁述裕参考了国外的有关研究,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分为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五大基本要素,建立了17个竞争面和67个竞争力评价指标。[1]花建从文化产业的市场开发、体制改革、资源配置、区域合作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建立了以文化产业四大核心(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一级指标、七大竞争力板块为二级指标、30多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2]李雪茹从价值要素、稀缺性要素、不可模仿要素、组织要素四个方面,建立包含46个细分指标的评价体系。[3]雷光华从文化产品竞争力、文化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文化产业的利润率、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入手,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4]郑琳则从理论上分析了如何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关于微观及区域层面的研究,我国学者也提出许多观点。[5]赵彦云、余毅、马涛通过收集31个省市的数据,设计出了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共包括7个要素、27个子要素、106个指标,非常详尽,并且对31个省市分别进行打分评价,共分成了四个梯队。[6]李宜春以安徽省为例,研究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的体系建立,从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模块进行指标建立,构成了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7]徐萍通过对陕西文化产业进行研究,从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方面选取了17项指标,对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8]顾乃华、夏杰从竞争实力、潜在需求能力、潜在供给能力三方面,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9]王岚、赵国杰通过网络层次分析法,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10]王颖则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析研究,建立了一个二维结构模型,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11]最后,湖南理工学院副教授王文锋将上述学者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进行一些分析与概括,并且将这些观点共分成四种思路:一是以波特的钻石模型或对其稍加改进的模型为基础,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二是以显性指标——潜在能力——潜在能力的决定因素(隐性指标)为基础,构造指标体系;三是以杰恩·巴尼的VRIO分析框架为基础建立的指标体系;四是以对文化产业运行过程或内在逻辑机理的分析为基础,形成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12]

对于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分析,在我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国内学者大都从国家发展、产业升级、区域现状等方面对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作出研究,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能够反映供给侧改革内容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一直居于我国前四位,2015年,山东GDP达到63002万亿元,位于全国第三。并且,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十一五期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在18.7%左右,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山东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发达,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山东省身处齐鲁大地,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全国闻名的孔孟之乡、泰山文化、运河文化等,并且山东省是获得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最多的省份。因此,选择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也对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估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启蒙辩证法》中,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随后,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探讨与定义,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高书生认为,文化产业不是“筐”,不应该什么产业都划进来,尤其是旅游、体育和教育培训都不属于文化产业。[13]

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与内涵,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但是并没有达成一致,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公认的界定方法。赵彦云从国家层面,宏观分析文化竞争力,他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种内在的发展能力,它可以分为内容和活动两个方面的竞争力,同时又受文化产品的供求影响。[14]花建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解为四大核心能力,包括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花建还认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不仅包括当前竞争力,同时还要包括未来竞争力,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2]祁述裕认为,文化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的概念,是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与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得利润的能力。[15]从产业的竞争要素层面:徐浩然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既是一种现实竞争能力,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他将文化产业竞争力量化划分为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定义、文化产业化能力和文化产业化潜力四大指标。[16]

供给侧改革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适度扩大总需求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有效的供给来创造新的需求。我国大力推进各个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抓住机会、优化产业结构,使得国家调控与市场配置相互促进。同时,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拉动经济的增长,就要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优化消费结构。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在去库存,去掉“僵尸”企业和无效供给的同时,形成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文化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模型构建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层面,根据统计学原理与实证模型构建的需要,研究模型构建原则共包含如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在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时,要立足实际,考虑客观条件,不可盲目地建立指标。第二,全面性原则。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涉及的行业、区域等因素较多,建立起来较为复杂,但是,在建立指标时一定要全面彻底,不能遗漏相关行业或者关键性因子。第三,相关性原则。在选取指标时,要做到被选取的指标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有着线性的或者较为密切的联系,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不得选取无关指标,从而影响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模型构建的准确性。第四,代表性原则。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较多,在做到全面性原则的同时还要做到有代表性,也就是说不能重复引入相关性达到90%以上的两个或者几个指标。第五,系统性原则。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选取的指标要做到系统调理,各指标之间要做到紧密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第六,层次性原则。本文采用的是因子分析的方法,所以,在选择指标时要做到具有层次性,选择好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再选择二级、三级指标。第七,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对指标选取的一项重要要求,要求所选择的指标可以进行收集数据,并且可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证分析。

具体指标体系的选择上,本研究在一级指标(目标层)、二级指标(判断层)和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层)上运用了不同的选择方法,以保证指标的选取尽可能反映实际状况。

首先,一级指标的选择。本文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一级指标的层次上分成了两类,当前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发展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从哪个角度来分类都有所不足。笔者从另一种思维出发,从时间的角度,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直接分为当前和潜在两大类,清晰明了。然后,在二级三级指标的选择上再进一步划分,做到具体性并且有代表性。

其次,二级、三级指标的选择。在一级指标采用了时间的角度之后,二级指标的选择就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与文化产业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三级指标的选择应该做到具体化,涉及到产业的每个方面,且能够做到指标不重复,数据易得。

基于此,本文重点阐释一级、二级指标。所谓“当前竞争力”是指文化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它表现的是客观的产业规模,效益以及影响力等。因此,本文选取的二级指标是总体水平、产业实力、产业规模、文化文物事业。总体水平是文化产业当前竞争力的基础,它表示本地经济文化水平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产业实力指的是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厚度,代表着目前该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产业规模则代表着文化产业的基本行业的产出规模,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的数量以及公共广播时长和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长;文化文物事业代表的是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以及文化资源,包括文化站、文化艺术馆、文化艺术表演团。

表1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潜在竞争力指的是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发展方式以及发展前景,文化产业能否继续发展,高速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评价核心内容,而发展的潜力主要在于人才与需求,二级指标有文化需求基础、人才竞争力、创新力和其他支撑产业。文化需求基础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增长率;人才竞争力包括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R&D人数;创新力包括R&D经费支出和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其他支撑产业包括图书馆数、剧场数、博物馆数。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数据来源

本文进行实证分析的数据来自于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局官网统计数据,数据由笔者整理计算得出。对于个别残缺不能获得的数据,通过查询专业网站、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等途径获得的信息,进行估算。

(二)数据处理方法

无量纲化处理。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涉及到两个基本变量:一是各评价指标的实际值;另一个是各指标的评价值。由于各指标所代表的物理涵义不同,因此,存在量纲上的差异。这种异量纲性是影响对事物整体评价的主要因素。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无量纲化,也称作数据的标准化、规格化,是一种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适用于本评价体系的方法,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基本思想是假定实际指标和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实际指标的变化将引起评价指标一个相应的比例变化。代表方法有:阈值法、极值法、标准化法(Z-score法)、比重法,等等。根据数据特征,本文采用极值法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标准化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测度文化产业分析的因子分析模型,模型包含以下四个计算步骤:1.确认待分析的原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2.构造因子变量。3.利用旋转方法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4.计算因子变量得分。计算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由表2可知,矩阵的前3个因子的特征值对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6.110%。说明前三个因子能够解释原始数据所包含的绝大多数有效信息。再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进行旋转得到表3:

表3 旋转成分矩阵a

由表3可知,第一主因子中,地区生产总值X1、人口总量X2、文化产业生产总值X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X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X6、公共广播时长X10、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长X11、人均可支配收入X15、人均文化消费X16、文化产业增长率X17有较大载荷,将这些指标称为文化产业规模实力;第二主因子中,固定资产投资X4、高校数量X18、在校大学生数X19、R&D人数X20、R&D经费支出X21、省级以上科技成果X22、图书馆数X23、博物馆数X25有较大载荷,将这些指标称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第三主因子中,图书出版数量X7、报纸出版数量X8、期刊出版数量X9、文化站数X12、文化艺术馆数X13、文化艺术表演团数X14、剧场数X24有较大载荷,将这些指标称之为文化事业规模。

表4 山东省2011-2015年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得分

表5 与山东相邻省份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得分

从对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从2011年到2015年,山东省的文化产业规模实力在不断提升,在2012年有小幅回落。数据显示,山东省文化产业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4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15亿元;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自2012年开始缓慢下降,到达2015年的最低点,此项可以看出,山东省的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为供给侧改革找明了方向;文化事业规模总体来看呈上升状态,可见,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不断加强。

从对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在这五个相邻的省份中,文化产业竞争力排名与各省份生产总值的排名完全一致,可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越优越。从规模实力来看,山东省的文化产业规模实力仅次于江苏,位于五个省份的第二名;从创新能力来看,山东省的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低于江苏与河北;从文化事业发展来看,山东省的文化事业发展程度处于最高位次,得出与表4相同的结论,山东省政府对于文化产业事业的发展比较重视。

五、山东省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对策建议

(一)加强文化产业理念,提升文化产业意识

根据得出的指标结论,山东的文化产业虽然在不断进步、政府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但是,创新力一直不强,说明文化企业的创新意识与产业理念还相对薄弱,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并没有进入到文化产业中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物质的需求不断提升,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但是对于文化的更进一步理解,并不意味着对文化产业理念与意识的提升。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大省,但是数千年来山东人民在齐鲁大地上,饱受儒家思想的渲染与熏陶,并且文化产业一直处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思想下,在自上而下的思维里,一直没有将文化作为一个产业去发展和经营。近几年,山东政府意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看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不断出台政策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群众的文化产业理念与文化产业意识还是相对薄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山东政府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加强对于群众、企业尤其是创新人才的文化产业意识的培养与宣传,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切实地提高人民群众、创业集体、公司企业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培养企业的危机意识,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在寻求机遇的同时要懂得规避风险;培养企业的规则意识,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应该牢记职业道德,完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企业的竞争意识,由于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殊性,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下,难以产生竞争意识,缺乏发展的动力,要加大竞争机制的建立,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最后,要提高创新意识,21世纪是一个文化赋值的时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产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区域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之后,一直强调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文化产业同样也不例外,而笔者认为,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体制问题尚未根深蒂固,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力度,加快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步伐。

山东省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其他省份较为迅速,但是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几大产业上,新型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却一直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笔者认为,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刺激需求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其次,政府应该简政放权,文化产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长期处于政府的主导下发展,严重制约了其自身的创造性与利益最大化性,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与产权保护机制。

政府应该下定决心,大力提倡促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的转型与升级,采取有力措施,优化文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各子产业之间的结构,促进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产业的研发设计、营销推广等能力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完善与延伸,积极引导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完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与调整。

对于山东省而言,文化产业实行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库存,对市场及时出清。要坚决抵制低俗供给,由于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迅速,文化企业鱼龙混杂,有些企业开始趁机宣扬一些低俗文化,创造低端供给。我们要时刻警惕西方文化的糟粕侵蚀,又要防止封建落后伪科学的文化破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要消灭一切不健康的、邪教性质的文化蛊惑。要加大力度减少低端供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文人艺士的逐利性开始显现出来,为了创作而创作,缺少了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导致低端产品生产过剩。目前,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也渐渐开始追逐一些快餐式文化,追逐表面光彩亮丽的东西,而忽视了内在的本质高端,也导致了低端文化产品的供给进一步扩大,引起过剩现象。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加强文化宣传,同时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技术,将文化产品与科技、信息、旅游等相结合,打造真正的高端产品。

在去库存的同时,还要形成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文化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目前,山东省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4个,文化产业在山东省的发展势头很猛,但是新型小型的企业较多,缺乏骨干企业。国家政策只是催化剂,若没有创新改革的骨干企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都不能实现。山东省内的企业大都产品服务单一,分业经营现象严重,导致龙头企业少,也就对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供给产生影响。要想提供有效供给,首先,要提高文化审美水平,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与引导,让消费者自觉去追寻高端的文化产品。其次,对于从事文化创作的工作人员和文化产品的企业,应该转变理念,要有长远眼光和全球视角,不可一味追求眼前利益,要加强长期规划供给和全球文化产品供给。最后,要切实加大文化的科技创新,要不断加大科技文化创新的投资,加大对文化项目的支持,文化由于其本身特殊的属性,可以高效与高科技相结合,增加文化附加值,完成有效供给。

(三)加大教育投入,注重人才创新

任何产业任何区域想要快速并且持续地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大力支持,而文化产业作为跟教育事业最为密切的产业之一,教育与科技的发展对文化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完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首要的是创新,而创新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才。

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依法增加教育投入。虽然近几年,山东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扩大,但是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一直是困扰地区经济的制约因素。在教育方面,山东省要推动基础教育均衡提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三通工程”,健全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共享。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贯彻落实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积极支持驻鲁部属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和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而人才是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高端人才的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实业经济举步维艰的大前提下,文化产业要想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成为山东省发展的一个新的拉动点,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高技术人才。同时,要充分释放人的潜能,尤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由于其特殊性,长期处于国家的计划经济下发展,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还有潜能受到了严重阻碍,对此,政府应该加快观念转换,培养人才的企业家精神,培养企业的创新精神。

(四)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资源要素配置

产业的发展在于是否拥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与市场体制,完成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就是完善文化产业的市场体系,要坚决地打破长期以来在受旧制度束缚下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

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文化产品需求、文化产品供给、文化产品价格上,都要尊重市场规律与文化特殊属性。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做好引路人,要充分打破区域、行业壁垒,与邻省的文化产业市场相互连通,同时允许相关产业进入文化产业市场,消除垄断,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得文化资源在拥有充分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获得最优的配置,让文化资源自觉地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从低端供给完成至高端供给。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淘汰机制,目前,无论在山东省还是全国,文化产业在供给方面都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僵尸”企业,也就造成了大量的“僵尸”供给和无效供给。因此,要利用市场的淘汰机制,淘汰、剔除掉“僵尸”企业,以壮士断腕的改革精神完成供给侧改革。同时,还要鼓励促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政府应该做好“搭桥人”,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发展,为企业的创办展览搭建平台;政府应该简化文化产业经营的手续与费用,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政府还要起到监督作用,做到该管坚决不推脱,不该管的坚决不干涉。有关部门应该切实地保护好知识产权,从立法到执法,政府应该肩负起责任,真正地维护好文化产业各方面的利益,为文化产业市场创造一个秩序清新的环境。

(五)高质量政策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充分发挥市场本身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极易受到政策的引导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出台高质量高水准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出台具有宏观调控的长期性政策,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绝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因此,政府应该有长远眼光,从供给侧改革的源头入手,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对企业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解决。

其次,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严重制约一个产业经济的发展,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政府政策具有密切关系,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很好地营造一个产业环境,从而可以更好地招商引资,建立产业集群,形成一条健康的产业价值链。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主要还是集中在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文物事业,要用好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其功能,管理科学化,让它更便捷地服务于广大民众。同时,政府应该建设体现山东文化底蕴和时代要求的山东文化产业群,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产业发展;营造全社会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最后,政府的政策应该做到因地制宜,能够最终落地。政府调控的目的在于弥补市场失灵等市场固有问题,从而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所以,政府的政策在微观上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尤其是在调整地方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不可做到一刀切,要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政府在做好顶层设计时,要保证政策能够最终落地,要以市场的基本发展规律为出发点,要求我们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做到务实上进,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坚决打破原有的不健康的利益格局,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竞争力供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日本竞争力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