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2018-10-19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475000李喆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475000)李喆
心肺复苏是急诊室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与护理干预相结合能达到改善患者心率的效果[1]。笔者随机抽取120例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作为本次探析的对象,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案
1.1 临床资料 从2015年3月~2017年3月随机抽取在我院治疗心肺复苏的患者共12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中,29例为女性,31例为男性;年龄为36~70岁,平均年龄为(42.13±1.65)岁。观察组中,32例为女性,28例为男性;年龄为35~71岁,平均年龄为(42.01±1.15)岁。两组间数据差异检验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且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案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含有:严密检查患者血压、心率、生命体征变化等情况。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干预,内容包含有:①心肺复苏干预:在患者完成了心肺复苏之后,调节医疗室的温度为19摄氏度,再用湿润的毛巾湿敷于患者额头和脖子处,能减少患者脑部发生在灌注损伤的情况;②严密监护患者,时刻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情况;③气道护理:给患者气道插气管应在无菌的状态下实施,避免细菌感染呼吸道以及气管的脱落等,定期更换气管胶带,吸痰前先给予3~4分钟的纯氧呼吸;④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安、急躁、恐惧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地疏导其情绪等;⑤健康宣讲:向患者及家属宣讲诊断的标准、治疗的方式、疾病的病因、后期护理方式等知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症状出现情况,不良反应症状包含有:恐惧、抽搐、胸部不适。
1.4 评估标准 患者在护理后无不良反应症状出现则为显效,患者在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则为有效;患者在护理后不良症状得不到改善则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2]。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症状总出现率为8.33%,低于对照组21.67%,经统计,组间差异检验值为χ2=4.18,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如附表所示。
2.2 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十分显著,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0.00%(54/60),高于对照组的75.00%(45/60),经统计,组间差异检验值为χ2=4.68,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率对比(n/%)
3 讨论
急诊护理干预由19世纪英格兰人南丁格尔所创,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心理护理、急救护理、生活护理以及综合护理等工作,该护理的范畴为院外急救、危重病救护、抢险救急等。本探究中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取得了以下几点效果:①能及时挽救病危患者;②预防患者不良反应症状的出现;③能严密地监测到患者生命体征,当患者有不良状况时医护人员能及时对症治疗与护理;④有利于解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使之能配合好医疗人员的治疗;⑤提高本院的竞争能力,赢得患者以及家属的认可和信任等;⑥有利于纠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错误的了解;⑦能满足患者被爱、安全、自尊的心理需求等[3]。本探究中,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恐惧、抽搐、胸部不适出现情况少于对照组,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给予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不仅能改善临床不良反应症状,还能提高护理效果。总之该护理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大力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