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探讨
2018-10-19郑州市妇幼保健院450000胡彩霞聂伟丽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450000)胡彩霞 聂伟丽
血液采集是临床掌握新生儿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若操作不当极易造成疼痛、穿刺失败、感染等不良事件,引起医患纠纷[1]。外周动脉采血为新生儿相对安全可靠的采血方法,为探讨其护理配合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70例。按照平行对照法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5例。观察组:日龄2~30d,平均(16.36±3.71)d;出生时体重:2.51~4.08kg,平均(3.22±2.06)kg。参考组:日龄2~28d,平均(16.40±3.56)d;出生时体重:2.50~4.09kg,平均(3.15±2.11)kg。两组新生儿性别、日龄以及体重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考组: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新生儿平卧,保证单侧下肢充分暴露,膝关节屈曲、外展,将其臀部垫高3~5cm。助手固定新生儿双腿,穿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扪及股动脉搏动部位,股动脉搏动点内侧0.5cm处垂直进针,之后缓慢向上提针,观察回血后停止提针,血液采集到需要量后拔针,并用棉球压迫止血。
观察组: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法,新生儿处于平卧体位,暴露一侧上肢,操作者固定新生儿腕关节,以腕横纹线上桡侧到尺侧线段的1/4(桡动脉搏动点)为穿刺点,穿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5ml注射器连接5号头皮针,20°~45°角度进针,观察回血后常规固定,采集够所需量后,拔针,穿刺部位按压5min左右。观察无出血后及时松开,以保证穿刺肢体血液恢复。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新生儿穿刺采血一次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人数所占比例);②记录穿刺中不良事件(针头脱落、穿刺部位渗血等)、穿刺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血肿、标本凝血和溶血、呼吸暂停、感染等);③患儿家属对采血满意度: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越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9.5。计量资料用均数方差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配对用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34例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1例行2次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1%;参考组28例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4例行2次穿刺成功,3例行3次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5.081,P=0.024)。
2.2 穿刺不良事件 观察组穿刺意外发生率为5.7%,参考组穿刺意外发生率为22.9%,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4.200,P=0.040)。见附表。
2.3 家属对穿刺满意度 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穿刺满意评分为(94.40±3.26)分,参考组新生儿家属对穿刺满意评分为(90.05±2.99)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818,P=0.000)。
附表 观察组与参考组穿刺不良事件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四肢血液分布量较少,同时其血管较细小、血管充盈度较差,因此一直为护理人员面临的难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采血,然而由于二者与神经并行分布,同时股动脉部位血液量较多,若操作不当极易破坏其动脉神经,引起血肿甚至血管损伤,产生不良后果[2]。外周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能够避免多次穿刺采血引起血管损伤而导致的血栓。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采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医护人员可从以下方面加强护理干预:①血液采集时,安抚新生儿情绪,轻言细语,若妈妈在身边,则可由其安抚新生儿情绪。②血液采集时,在保证穿刺部位暴露的前提下,尽可能维持新生儿体位舒适度,减少其抗拒,避免对新生儿造成伤害。③血液采集时,医护人员要严格参照无菌原则,穿刺部位充分消毒,一旦受到污染则立即停止血液采集并即刻处理;血液标本需隔绝空气处理。④穿刺不良事件发生后,快速找寻发生原因并对症处理,以保证新生儿安全。
总之,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新生儿诊疗中充当重要角色;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严格无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