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V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的影响
2018-10-19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人民医院474750方胜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人民医院(474750)方胜
四肢骨折是骨科创伤疾病,尤其是近年来,交通运输和高空作业的发展,导致该类疾病逐年上升[1]。部分四肢骨折患者因骨折端骨折严重受创,周围血运受损,软组织损伤较重,加大了治疗难度。因此,关节面解剖复位,加强内固定稳定性及早期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2]。本文研究不同的治疗措施,观察术后疼痛及愈合状况,分析疗效差异,探讨适用于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案。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84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2例。A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2~47岁,平均(35.7±4.6)岁;B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4~48岁,平均(36.1±4.5)岁。研究纳入对象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四肢骨折;患者都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标准,且签有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疾病、存在脏器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附表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n,±s)
附表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n,±s)
组别 例数 VAS评分(分) 骨折愈合时间(d)A组 42 5.6±1.5 33.6±4.5 B组 42 3.7±1.8 25.2±3.1 P<0.05 <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硬膜外麻醉,A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在患者骨折部位行手术切口,分离其周围组织与骨膜,充分暴露骨折部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骨折部位,清除淤血后进行手法复位。若复位效果理想,可在骨折部位的远、近端进行钻孔,安装大小适宜的T型或直型外固定架。支架安装完后,如骨折部位稳定,再进行引流置管,手术缝合。B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在骨折部位行手术切口,暴露骨折端,用生理盐水冲洗、清除骨折部位淤血后,进行手法复位。检查复位效果,若效果良好,再选择大小适中的髓内钉植入患者髓腔内,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扩髓处理。在髓内钉未穿透骨折部位时,再次进行复位,然后将髓内钉经骨折部位插入远端,并用螺钉固定髓内钉。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防感染治疗,同时给予康复训练指导。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研究将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判定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VAS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疗效评定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为差;术后3个月,患者的运动功能明显恢复,但剧烈运动后,骨折部位出现疼痛、酸胀感为可;术后3个月患者的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无畸形愈合情况为良;术后3个月,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良好,且运动功能完全恢复为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所有研究数据,计数及计量资料用(n,%)和(±s)表示,组间检验用x2和t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B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比较 B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95%)明显高于A组(8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P=0.04<0.05)。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A组中骨折不愈合与关节活动受限各2例,深静脉血栓与肢体短缩及跛行各1例,B组中仅1例关节活动受限,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以四肢骨折患者为对象,实施不同手术,结果显示B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A组,治疗优良率则明显高于A组,表明四肢骨折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后,能有效减轻疼痛,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植入物内固定手术,髓内钉属于中心位置,骨折固定时应力分布均匀,能增强螺钉固定的稳定性,且手术切口较小,对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及骨膜剥离和损伤较轻,利于术后恢复。同时,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用于治疗四肢骨折时,有助于骨痂生长,可在一定程度预防发生术后感染,有效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四肢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可缓解术后的疼痛感,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加快患者身体恢复,减少并发症,更适合用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