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危因素干预和管理的效果评价

2018-10-19徐含冰

浙江医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血脂脑梗死血压

朱 青,徐含冰

(杭州市中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7)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已成为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类型,约占脑卒中的65%~80%,脑梗死是引起老年人群死亡的第三大疾病,也是导致老年人群残疾的首位疾病[1]。引起脑梗死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很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以及不良生活方式[2];若能早期对这些高危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和管理,对防止脑梗死恶化、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高危因素的干预和管理,并且以48例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老年病科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有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2)经头颅CT或MRI证实;(3)均为首次发病,且急性期发作<24h;(4)患者年龄在60~80岁之间;(5)所有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并能够密切配合随访研究。排除标准:合并肿瘤、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沟通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60~78岁,平均(65.79±6.35)岁;发病至入院5~15h,平均(8.54±3.47)h;干预前收缩压(158.39±14.41)mmHg、舒张压(95.81±9.27)mmHg、血糖(8.45±3.19)mmol/L、血脂(5.95±2.44)mmol/L。观察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65.86±5.96)岁;发病至入院5~14h,平均(8.42±3.35)h;干预前收缩压(157.80±12.95)mmHg、舒张压(95.64±9.70)mmHg、血糖(8.29±3.08)mmol/L、血脂(5.90±2.36)mmol/L。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血糖、血脂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吸氧、心电监护、抗凝、溶栓、扩容、控制血压、甘露醇降颅压、常规康复训练及护理等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重点对患者的高危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高危因素健康教育。针对患者本身已有的脑梗死高危因素,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讲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及时控制的重要性,并进行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干预和指导; (2)动态监测高危因素。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监督患者按时服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使得患者的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稳定在正常范围内;(3)心理疏导干预。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鼓励家属、朋友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使得患者能够正确地面对疾病、战胜疾病;(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逐步给予正确引导,定期检查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2组患者经过3个月干预后,对其临床效果和预后进行评估。

1.3 评价指标

1.3.1 血压、血糖、血脂水平 动态观察所有患者的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其中血糖、血脂采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

1.3.2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价[4],总分值为100分,其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越强。

1.3.3 肢体恢复功能 采用运动功能测评法(FMA)对患者的肢体康复情况进行测评[4],总分值为100分,其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越好,若总分小于50分则反映患者出现了严重功能障碍。

1.3.4 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所制定的脑卒中评分量表[5],评分范围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

1.3.5 临床疗效[3]痊愈:经过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91%~100%;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90%;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NIHSS评分降低小于17%;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干预后的血压、血糖及血脂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后的血压、血糖及血脂比较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FMA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干预后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干预后的疗效比较[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即便通过治疗后能够存活,也多半伴随瘫痪、失语等残疾,对患者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加重了患者、家庭、社会的负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其病因是血管、血液、血流动力学异常等造成大脑动脉狭窄和堵塞,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等[6]。对于急性脑梗死疾病,从预防角度来看,有两个级别的预防方式[7]:一级预防是针对急性脑梗死发病隐患的高危人群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降低疾病发病率;二级预防是针对已发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防止疾病恶化、复发。在诸多高危因素中,高血压是引起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压的升高与脑梗死发病率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对脑梗死患者的血压进行严格控制;此外,患者的血糖、血脂及不良生活习惯等也是引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若能从二级预防的角度出发,针对这些可控的高危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管理,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显示,进行急性脑梗死高危因素干预和管理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关键高危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提供了依据,这与林正豪[8]所报道急性脑梗死预后影响及危险因素管理可明显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等结果相同。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这说明高危因素干预和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情况,这与杜莎莎[4]所报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目标管理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相近。此外,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3.8%,好于对照组的72.9%,这与魏向红[9]所报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过护理管理后可改善治疗效果相同。

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等高危因素的干预和管理后,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改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血脂脑梗死血压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你了解“血脂”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怕啥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胆宁片治疗胆囊摘除后血脂升高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