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交孤独影响的研究

2018-10-19吕月娣沈校康

浙江医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群组精神分裂症社交

吕月娣,姜 杨,曹 阳,沈校康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孤独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这种体验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身上尤为常见[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广泛使用,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药物治疗不能自动地使患者适应病后的环境,培养社会交往、独立生活和职业能力,这些需要心理社会干预来解决[2]。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是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群组管理结合团队技能训练模式应用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本研究在课题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3-7]探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孤独的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精神科住院治疗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8];(2)病程2年以上;(3)小学以上文化,能理解量表内容;(4)年龄18~65岁;(5)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9]总分<60分;(6)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智商<70分;(2)语言沟通障碍及行动困难者;(3)存在物质滥用或依赖者,或伴严重躯体疾病者;(4)妊娠、哺乳期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符合入组标准的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干预组各4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按照慢性精神分裂症诊疗常规,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除外)系统治疗,不合并其他治疗方案,均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模式,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为期8周的精神康复群组活动。

1.2.1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 首先组建干预团队,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活动。精神科医生负责临床疗效观察;精神科专科护士担任组长,负责群组管理活动的组织协调、训练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及总结;专职精神康复护士负责群组管理活动的实施及临床护理观察;心理治疗师负责相关评定量表测评的培训及患者的心理辅导。

1.2.2 训练方法 活动每周1次,每次活动90min,共8次。每组由10~12名患者、3名护士组成。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活动由组长主持,护士与训练患者一起围圈而坐,共同完成团队活动。具体如下:(1)热身活动10min。由2名护士指导患者进行肩井穴、环跳穴等穴位拍打,使患者的情绪达到愉悦的状态;(2)小组活动50min。针对本次入组患者的始动性差、人际交往能力较低的状况,以改善患者社交孤独为活动目标。第1次以介绍活动规则、技能训练目的等为主;第2~4次以生活技能训练为主;第5~7次以社交技能训练为主;第8次为患者的自我评价;(3)个别交流活动30min。根据患者训练效果的具体情况安排;(4)总结。每次活动结束后,干预成员开总结会,分析不足、提出整改,制定次周的活动主题。评定员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活动后48h内评定,每周评定1次。

1.2.3 评定工具 (1)情绪-社交孤独感问卷(ESLI)[9]共30个条目,4个分量表。情绪孤立与孤独由前8对条目评定,社交孤立与孤独由后7对条目评定。采用4级评分,从低到高分别为:无或几乎无、一般、高于一般及严重,相应情绪孤立或社交孤立分值为<6、6~8、9~12、≥13;相应情绪孤独分为<6、6~10、11~14与≥15;相应社交孤独分值为0~4、5~9、10~13与≥14。(2)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10](SSPI)主要体现在10个方面,采用3级评定,0分无异常;1分确有功能缺陷;2分有严重功能缺陷,总分范围0~20分,分值越小,表明其社会功能改善越好。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研究过程中入组患者因提前出院、躯体疾病转科等原因退出本次研究共3例(对照组2例,干预组1例),最终完成93例,完成率为96.88%。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ESLI评分比较

通过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ESL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ESLI评分比较分)

注:1)通过配对t检验,干预组组内干预前、后比较P<0.052)通过配对t检验,对照组组内干预前、后比较P>0.05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SSPI总分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与对照组之间的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后SSPI总分比较分)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表现为高于一般的情绪和社交孤立感、一般的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感[11]。本研究将群组管理与团队技能训练相结合的精神康复模式,应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通过8次干预活动让患者感触了模拟角色扮演经验的分享,同伴间、医护人员鼓励与支持的乐趣。在训练中既有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有实际交往的练习,丰富了患者知识,增强了自信心,更激发患者的参与热情,使患者获得归属感,减轻孤独。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8次干预后,干预组ESLI总分及情绪孤独、情绪孤立、社交孤独、社交孤立分量表的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减分率接近25%;社会功能评定量表的减分率达到了25%以上,提高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精神康复群组管理,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孤独有积极作用,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一致[3-7]。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是在团队技能训练模式[12]的基础上,吸纳了群组管理对疾病分类管理模式的优势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康复的模式。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异质性的慢性致残性疾病,影响到全球约1%的人群[13]。精神分裂症病程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技能训练必须采用尽可能覆盖面广、花费低的干预手段和方式,最大程度延缓患者的衰退。该模式从提高患者日常技能着手,围绕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展开干预,活动主题明确,患者容易接受、依从性好,值得在精神科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群组精神分裂症社交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社交距离
Boids算法在Unity3D开发平台中模拟生物群组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