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信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2018-10-19葛美宝周建阳

浙江医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混合实验组微信

陶 英,葛美宝, 周建阳

(杭州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流行的学习方式之一[1]。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围绕着医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开展教学活动的技能型课程,具有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课程知识点散而多,教学时数有限,大班化的授课形式缺乏个性化教学,课程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因此,本研究借助微信开展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移动学习改革,构建课程微信学习平台,从移动端完善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 平台构建

1.1 需求分析

任课教师普遍认为由于受教学时数限制,课程较多知识点的讲解浅尝辄止,学生对教学内容即学即忘,实训时需要教师重复多次指导,授课效率低下。通过前期对学生的调研发现,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期待课程提供微信环境下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实时地进行师生互动。因此,构建一个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辅助课程教学,不仅学生可以进行碎片化自主学习,教师也能从重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实施课程的深度教学研究。

1.2 基于微信的混合学习模式

通过课程需求分析,本研究基于其教学特点,整合翻转课堂和移动学习的多方面优势,将课前、课中、课后3个教学过程通过微信学习平台有机融合,构建了课堂面对面教学和移动自主学习2种空间并存互促的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课前,学生根据教师发布的预习要求进行在线自主学习。课中即课堂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训2个环节,理论授课时教师进行多媒体精讲,开展讨论、在线测试等;实训操作时学生在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和平台的辅助下进行自主训练。课后,学生利用平台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整个过程由教师引导,策划和组织全部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之间利用平台进行实时互动。

图1 课程微信混合学习模式

1.3 总体框架及建设流程

本学习平台以 “杭医计算机”微信服务号为载体,遵循界面友好、内容科学、易于维护等开发原则进行部署构建,总体框架包括了“自定义菜单”、“群发推送”、“智能回复”、“投票”、“微小宝”、“微信墙”和“在线测试”7个功能模块。其中前5个模块用于支持线上教学。 “自定义菜单”下设3个一级菜单:“课程安排”、“课程资料”和“课外拓展”。“群发推送”是以图文消息的形式将教学相关内容推送给学生,其编排形式根据技能型课程特点,增加实操动图、视音频演示等多媒体信息。“智能回复”是基于

关键字的自动回复的交互式查询方式,学生输入关键字即可获取相应信息。“投票”用于教学效果和学生作品的互评。“微小宝”用于线上师生互动。后两个模块用于支持线下教学,“微信墙”用于签到和课内互动,“在线测试”是用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线下随堂测试。

平台的具体建设流程为:(1)安装微信APP,注册公众平台账号,申请并认证 “杭医计算机”服务号;(2)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教学资源,授权并设置微信墙、微小宝等功能;(3)部署开发环境,设置API接口,加载校内移动微资源系统;(4)完善功能模块,推送教学信息。

2 教学应用

选取我院2017级影像影技(本科)班为实验组(105人,男32人,女73人),药学医检(本科)班为对照组(101人,男39人,女62人)。教改实施前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实验组82.36±10.13,对照组82.42±10.02,t=0.305,P=0.761)。以“Excel 2010电子表格软件”教学模块为例,实验组采用微信学习平台辅助下的混合学习,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实训指导”的教学。2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2],由同一位教师授课,完成相同的实训内容。

实验组混合学习过程如下。(1)教学准备。学生在首堂课时关注公众号并进行签到,教师完成学生分组; (2)课前预习。教师提前一天推送“Excel布尔逻辑”、“函数及其嵌套”、“筛选中的逻辑”等难重点资料。学生自主预习,通过平台请教师释疑;(3)课堂教学。教师开展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章节中的难重点进行讲解,设置随堂在线测试并及时进行错题解析,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教学过程中利用“微信墙”进行师生、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实训时的个性问题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函数、高级筛选等共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查看平台中的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4)课后学习。学生提交作业、互评作品,利用平台资源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教师实时在线进行线上个性化辅导。

3 效果评价

3.1 期末考试成绩

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对2组学生进行同一个机试方案的测试,测试内容覆盖全部教学章节。机试满分100分,及格60分。

3.2 混合学习评价

设计基于微信学习平台的混合教学评价的网络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微信学习平台向105位实验组学生成组推送,问卷推送率100%,回收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94.29%。

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混合教学评价和教学满意度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期末考试成绩

2组学生在高分段(≥90)和不及格(<60)的人数,实验组4人(3.81%)和1人(0.95%),对照组1人(0.99%)和4人(3.96%)(χ2=6.733,P=0.001)。实验组期末成绩(78.79±7.32),对照组(75.66±8.33)(t=2.938,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2 混合学习评价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基于微信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评价较高,见表1。

表1 实验组对基于微信学习平台的混合教学评价[n(%)]

4.3 平台应用反馈

微信公众平台统计数据显示,实验组在2017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课程教学周期内的图文消息阅读总数2989人、5417次,阅读高峰集中在群发当天;自定义菜单人均点击次数4.98,其中“移动微资源”的人均点击次数11.64。平台满意度调查表明,78.78%的学生认为平台功能模块设置合理,92.93%的学生认可平台推送的图文消息,54.55%的学生要求扩充微视频资源,85.86%的学生对平台使用总体满意。

5 思考

研究数据表明,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超过76%的实验组学生肯定混合学习的效果。因此,研究认为基于微信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有效果的。不过,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平台还应在功能设计等方面不断提升和完善。

5.1 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功能设计

基于微信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是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模式[3]。良好的用户体验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为此,平台需要优化功能模块,科学开发新功能,满足学生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功能设计。

5.2 持续开发移动微资源

移动微资源菜单的高点击率说明学生对该类资源的兴趣较大。教师应以移动资源的制作遵循媒介“最小代价律”的设计原则为基础[4],持续开发短小精悍的微资源,增强微资源间的关联性,便于学生对学习路径的识别。

5.3 加强学习过程的监控

微信学习平台尚不能全程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后续的建设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公众平台开发者工具进行二次开发,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

5.4 提升平台黏合度

随着教学周期的结束,学生对图文消息的阅读趋势下降。教师应关注师生需求,加强对非教学周期内平台公众号的运营,通过提高课外知识的推送频率等来提升学生的访问兴趣,保持学生对平台的高黏合度。

5.5 推广应用

本研究微信学习平台的应用实践证明了技能型课程更适合进行混合学习,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技能型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课程教学需求,通过本研究我们找到了解决之法,值得高校相关课程的借鉴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混合实验组微信
混合宅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微信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微信
微信
混合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