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胸痛分诊中的应用
2018-10-19卢杨苏
卢杨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广西 南宁 53000)
PDCA循环模式是质量管理模式的一种,涉及内容较广。应用于医学领域可以对医院管理的模式和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1]。急性胸痛发病率较高,很多疾病均可以导致突发的胸痛,而且有些疾病必须马上进行治疗,一旦贻误病情,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2]。我院自2010年胸痛中心成立后,接待的急性胸痛的病人逐年增多,所以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提高分诊正确的几率,提高护理质量。笔者对急性胸痛患者应用PDCA模式进行分诊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对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急诊诊就诊的胸痛患者1450例,其中男892例,女558例为对照组,年龄介于40~60之间;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就诊的胸痛患者1681例,其中男962例,女719例为观察组,年龄介于42~61之间。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结果真实可信。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分诊工作按常规进行。
1.2.2 观察组
分诊采取PDCA模式。
1.2.2.1 计划阶段 PDCA循环管理小组成员对在分诊中的问题和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在工作中患者提出的问题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并通过考核等方式对工作的质量进行控制。
1.2.2.2 实施阶段 整个实施过程按照程序进行,分诊可以依照SOAP公式[3],疼痛的分析可以采用PQRST法[4]。对患者的初步评估要尽量缩短时间,对可疑为高危的患者要密切监视或者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急救。
1.2.2.3 组织检查 由护理质控小组对护理质量进行定期的抽查,并对分诊的正确率进行评估,如果出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并限期整改。
1.2.2.4 总结反馈 对发现问题与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经验的不断累积和问题的不断改进可以有效的提高急诊胸痛患者分诊的正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的准确率为94.11%(1582/168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7.03%(1262/1450),并且差别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组之间分诊正确率的比较
3.讨论
急诊是医院中接待病情严重患者的第一步,有利于病情危重患者的优先治疗[5]。急性胸痛的病因多样,肺栓塞等导致的胸痛可能会导致病人快速失去生命,所以应给其正确的分诊和及时的治疗。在分诊的过程中如果快速、准确的对病情进行评估非常重要。PDCA循环模式可以将工作中每个流程规范化,并且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和促进计划的实施[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PDCA 循环模式可以提高分诊的准确率,原因包括:(1)护理人员没有完全获取患者病情的信息;采取PDCA模式后有助于找出问题并分析。(2)采取PDCA模式可以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护理,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让患者配合进行进行病史的采集。(3)在PDCA循环模式下,分诊护士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的分析,在分诊工作结束以后也要与医生相互沟通,看自己分诊是否正确,如果出现失误,要知道最终的诊断,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吗,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总之,将PDCA模式应用于分诊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分诊的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