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教育的衔接
2018-10-18陈树彬
陈树彬
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很多小学生通常只会机械地记忆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没有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小学阶段如果这样尚且可以应付,但到了初中,课程多了,任务重了,再用这种机械的方法学习势必会大大影响学习效果,学业表现不佳是必然的结果。事实上,如果学习方法不得当,往往只会使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因此,无论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是作业辅导方面,教师都需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可掉以轻心。
比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一篇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采用了哪些阅读方法:是运用边读边想抓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抓住关键词句、重点句段品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还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只有方法合适了,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如课文文体不同,选择的学习方法自然就有所不同,指导方法也会不同。就像略读课文,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进行过多讲解,而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学生在学习时也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深入到学生中去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懂得哪些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应当继续发扬,哪些方法并不可取,需要加以改革和变通。
至于数学教师,在课上或课下都应避免采用题海战术,而应精讲巧练,举一反三,把知识融汇贯通,努力帮助学生摸清问题规律,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以多种合理方案达到释疑和解疑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有效延伸,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的内容既可以是各种新闻,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还可以是整本書。
以新闻为例,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资源,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鲜活的素材。“课前三分钟新闻发布”是笔者执教班级课堂的一大特色,由学生每天轮流负责上台发布,完全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就像“新闻发布会”一样。每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有时,笔者还会引导学生发表相关评论,正确看待新闻事件中的人和事,以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渐渐地,笔者发现学生都变得爱说话了,写作也不再是“老大难”的问题了,就连平时的“后进生”也能写出像样的文章了。
除了新闻以外,报刊杂志和整本书更是不可多得的阅读资源。教师可以每周都给学生布置一些这方面的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将其当作一项作业来完成。另外,教师每周还可以专门拿出一两节课作为阅读课,师生共读,沐浴书香。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和效果,不仅让学生讲一讲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还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谈一谈阅读的心得体会。课后,教师可以把写一篇读后感的任务交给学生,作为有奖习作评比的重要依据,很多学生会乐意接受。
众所周知,阅读量不够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思想,也会使写作难上加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不无道理。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量作基础,写作常会无从下笔,甚至感到无话可说。为什么有的学生写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大都得益于他们平时悉心阅读、博览群书。
小学与中学,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中学阶段的知识明显丰富了,各方面的要求比小学更高了。这就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多读好书,从书中获得知识,从书中陶治性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更快节奏、更高密度的学习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财富。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独立探索新领域,获取新知识,发展新技能,从而终身受益。中学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少了,学生自学的时间多了,这时就看学生自己能不能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小学教师的引导。所以,小学教师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然,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地把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自学能力作为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多预习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课上多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心中的疑惑;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文的不当之处,或是给教师的课挑挑错;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搞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或演一场生动的课本剧。
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自学意识,获得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提高自学能力将使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具活力,也更有创作力和想象力,将来与成功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因此,小学教师除了要搞好平时的课堂教学外,还得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并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四、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
小学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波动比较大,正处于青春萌动初期,所以或多或少地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叛逆、自卑、自闭等。作为教师,不可对此掉以轻心,更不可不管不问作壁上观,而应积极引导,及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每周的班会课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好时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有关科学方法的具体指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明辨事非,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平时,教师也可以多组织一些别具一格的班级小活动,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
课余时间,教师最好深入到学生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然后“对症下药”。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这不仅是教师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也是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