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2018-10-18刘超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古琴教学内容笔者

刘超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导向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当今的高中生面临繁重的学业负担,音乐课是能够使他们获得轻松、愉悦的课程之一。那么,如何才能讓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从而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想上好一堂课就要立足教材、研究教材。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但根据课程安排,高中音乐课一周只有一节课,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减、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湘版音乐教材第四单元第一章节“华夏音乐之光”的内容有《八音和鸣》《酒狂》《阳关三叠》《黄莺吟》《湘妃泪》等,教师若按照教材来讲解的话,一节课的时间是讲不完的,除非走马观花式地说一遍,而且这些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即便教师耐心讲解,学生也没有兴趣听下去。笔者曾尝试选用方法进行教学,第一种是只选择课本中的《湘妃泪》《酒狂》,再加入课本以外的一首琵琶曲《十面埋伏》,以此来突出琵琶和古琴的特征。备课时,笔者觉得讲清楚了学生就会喜欢,但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感兴趣,只有部分学过乐器的学生能有回应。课后与听课教师交流,大家认为是选择的教学内容不恰当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于是,在另外一个班级再上这节课时,笔者改变了教学内容,开启了第二种教学形式。课前笔者选择播放一首用埙演奏的现代乐曲《一帘幽梦》,这使学生很兴奋,开始相互交流起来。此时,笔者借机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学生说:埙。“除了埙,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代乐器?”在学生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后,笔者再播放《八音和鸣》,以此来讲解古代乐器的分类及分类依据,然后告诉学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我准备了琵琶和古琴两种乐器的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也许是出于好奇,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古琴。这不禁让笔者窃喜,因为琵琶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而学生们选择了解古琴,说明他们是真正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当然,要想使每节课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师课前认认真真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选择、组编适合学生的教材,做好铺垫工作。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高中生的身体、心理都逐渐成熟,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也基本稳定。这时,教师千万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要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有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但语言组织能力未必很好;有的学生懂得欣赏,但不一定愿意说或做等,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

例如,笔者在讲解湘版音乐教材第三单元第三章节“走进非洲与美洲”时,先让学生们分组选择学习任务。一开始,笔者就要求学生选到任务、讨论结束后,每组要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解讨论结果。其中,有两组向笔者提出请求:我们组可不可以两个人上台?问其原因得知,这两组分别讨论的是非洲鼓乐和非洲舞蹈,任务要求讨论后要解说并示范,而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本组人员没有一个能够或者愿意既解说又示范动作的。鉴于此,笔者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事实证明,这两组在展示过程中,解说得很精彩,示范得很到位,赢得了全班学生的喝彩,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转变传统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互动教学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联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所以切莫“一言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充分想象、自由言论的时机。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每个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不一样,音乐素养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适时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做“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蹲下身来”,多听听学生们对音乐作品的看法,多问几个“你是怎么理解的”,与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平等、有效的互动。

例如,笔者第一次讲解湘版音乐教材第一单元第一章节“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在欣赏音乐作品《少女的祈祷》环节,因为怕学生不能充分发挥想象,担心课堂活跃不起来,就创设了很多场景,并将其呈现在课件上,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播放这些场景,等欣赏结束后,问学生:根据音乐作品,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的都是课件上的场景。这看似圆满,但实际上回答很机械,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参与。究其原因,是笔者以教师过多的表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认识到这一点后,再上这节课时,笔者便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只是引导他们欣赏这部作品,后面的场景描述由他们自由发挥。这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而且所描绘的场景大都与音乐吻合,甚至有的学生问笔者“老师,你是怎么想的”,令人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又如,讲解湘版教材第三单元第三章节“走进非洲”时,在归纳非洲舞蹈特征之前,笔者让学生跟着视频舞动。因为只有亲身体验了,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可大部分学生感到不好意思。原因是笔者只是站在旁边看,直到有个学生说“老师你带我们跳吧”,虽然笔者不太会跳,但是如果拒绝的话,学生们肯定也不会动起来。于是,笔者跟学生说:“我跳的肯定不如你们,但我也愿意试试,我们一起跳吧。”就这样,全班学生就跟在笔者身后舞动起来,虽然舞得不一定到位,但非洲舞蹈那种夸张、豪迈的气势还是体现出来了。如果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体验与观念等,那就一定能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总之,面对新一轮的课改,音乐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筛选有效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互动模式……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真正感受到快乐,并在这种快乐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古琴教学内容笔者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古琴艺术的发展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