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乱弹初探
2018-10-18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王欢冀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 王欢 冀辰
乱弹是河北省历史上影响力较大的一个地方性剧种,是河北省四大剧种之一。由于分布地区和音乐唱腔的不同,乱弹又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乱弹主要分布在威县东南部、清河、临清一带,西路乱弹的流传地区主要是巨鹿、南宫、赞皇、蒿城一带。两路乱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在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活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东路乱弹,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对威县乱弹的历史、源流、音乐、唱腔等进行仔细的梳理,以填补其在理论资料上的空白。
一、 威县乱弹的发展历史
任何艺术的繁荣与昌盛都离不开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乱弹的形成也是如此。威县乱弹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历史,有众多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变革和创新。清朝初期时,商业十分发达,晋商、徽商的足迹遍布全国,为了弥补自己精神生活的不足,不少商人在异地从事商业活动时,尤其生意淡季,商人们会不惜重金从家乡请来戏班,以寄托他们在异地经商时对家乡浓浓的思念,排解思念亲人的情绪,这种行为在客观上为不同地区戏曲艺术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戏曲艺人们把在山、陕地区广泛流传的西调、西秦腔等带到了南方安庆、石牌一带,当地的四平腔、昆平腔艺人们与这些异乡的戏曲艺人们常在一起切磋交流,促进了南北戏曲的交流,于是,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在二者彼此整合的过程中诞生了。在这种新腔调中,艺人们对诸如琵琶、三弦之类的弹拨乐器的使用比较随意,灵活性很大,不像西调和西秦腔中那种规范和严谨,因此被命名为“乱弹”。随后,这种新腔调伴随着商业活动的流动性传到了北方的山东临清、河北威县一带。
临清、威县一带的民间戏曲在此时也是相当活跃,而且乱弹本身含有一大部分北方戏曲的基因,因此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乱弹在此地得以扎根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艺人们又不断吸收和借鉴当地民间戏曲的精华,对传统的乐谱、演唱方法、唱腔风格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新。历史上,王长发、孟宪东、臧文秀等著名艺人都为此做出过卓越贡献,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乱弹形成了如今高亢、激越的音乐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倡导文艺创作要“百花齐放”,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威县乱弹剧团成立,不仅使很多剧目重现舞台,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接班人。上世纪60年代,威县乱弹剧团曾受邀到全省各地演出,足迹遍及至河南安阳、山西长治、阳泉及太原一带,其间《杨金花夺印》一剧在河北省文艺汇演荣获二等奖。“文革”时期,乱弹曾经一度消亡,1980年后,乱弹获得新生,步入新途。
乱弹工尺谱《老调大白梅》
二、威县乱弹的音乐
1.使用乐器
乱弹的乐器以管乐器为主,主要有唢呐、竹笛、笙。由于笙的音量有限,因此在配器上,笙的安排是两把,其他两种乐器各一把。乱弹的笛子为七孔笛,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定调笛子的购买十分困难,因此乱弹艺人们就在笛子的第六孔和膜孔之间开了第七孔,即诞生了七孔笛。此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笙采用五度相生律调音,乱弹中的笙采用纯律调音。而唢呐的制作材料以及大小均有别于河北省其他地区的唢呐,因此形成了乱弹唢呐特有的音色和风格。以上乐器用于演员的演唱过程中,即文场乐器,在一些武打场面中,则使用专门的武场乐器,常用的有大小锣、班鼓、板和钹。文场乐器的使用也因角色和行当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生行在演唱时多用唢呐和笙伴奏,旦行则采用笛子和笙伴奏。从乱弹现存的乐谱来看,乱弹的伴奏音乐与唱腔的结合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特点,伴奏音乐与唱腔音乐是在两条不同的旋律线上同时进行,而在听觉色彩上又是十分谐和的,颇有复调的感觉。
威县乱弹剧团赴河北省会进行《王怀女》的录制时合影
清末民初的笙
2.乱弹音乐
明代乱弹乐器鼻祖:三鼻大笛王
威县乱弹音乐主要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除以上两类之外,还有少数的杂腔小调。板腔体的音乐在威县乱弹中占主要地位,主要分为散板、慢板、二板和快板。以上四种为乱弹使用的基本板式,此外,在基本板式的基础上又衍变出很多变化板式。板腔体音乐主要运用C宫调式。但是,调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受到演员演出当天身体状态的限制,在演出过程中也做降调处理,常见为降B宫或B宫。早期的乱弹曲谱都采用工尺谱记录,后来逐渐演变为用简谱来记录。
曲牌体的音乐又分为伴奏曲牌和唱腔曲牌,数量多达一百多支,常见曲牌有【朝天子】【大白梅】【一江风】等。曲牌常常根据剧情需要有选择性地使用,比如【朝天子】用于皇帝登基、众臣参驾、元帅升帐等场面,【大白梅】常常用于元帅挂帅、升帐阅兵等场面,【一江风】则用于班师启程、发兵、差将等场合。杂腔小调数量最少,基本直接取材于民间的俗曲或民歌。主要有【卖线子调】【打枣杆】【锔缸调】,它们只出现在特定的剧目中。
3.生、旦的唱腔特点
乱弹生行的演唱音域一般在小字一组的c至小字二组e,旦行的演唱音域一般在小字一组的c至小字二组g或a。由于男女生理机制的差异性,在生行的唱腔中频繁出现九度、十度大跳的旋律进行,这样的音域跨度也催生了颇具特色的演唱方式,即生行在自然音域时全部用真声演唱,面对大跳部分时,他们通常会假声来演唱,形成真假声频繁转换的声音特点。真声部分结实、浑厚,假声则婉转、轻盈。
乱弹的唱词结构分上下两句,并且两句旋律基本是反复演唱的。每一句多为七个字或十个字,也有以八个字或九个字为一句的情况,但比较少见,每个乐句又可拆分为两个短小的乐句。
王怀女剧照
4.主要剧目
乱弹发展至今,拥有二百多本剧目,以传统戏为主,其余不乏改编的现代戏、昆曲戏和民间小调浓郁的小戏,传统戏有《王怀女》《反潼关》《汴梁图》《白逼宫》《铁冠图》《高平关》《大煤山》《临潼山》《人头会》《粉妆楼》《太原府》 《邯郸会》《山海关》《战马超》《下漕州》《东黄庄》等,改编的现代戏有《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洪湖赤卫队》《紧握手中枪》。
三、威县乱弹的传承组织及著名演员
历史上很多地方剧种的传承都离不开科班这一组织,乱弹的发展与延续也不例外。清道光年间,传授乱弹技艺的科班就出现了,科班里有着一套严格的训练管理流程,学习期限一般为三至四年。比较著名的有宋长龄乱弹班、孟宪坤乱弹班、李九娥乱弹班。光绪二十一年时,乱弹艺人尹立和开办的乱弹科班就曾培养出为乱弹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演员王长发和宋长龄。二人之后又相继创办了自己的科班,为乱弹艺术培养了大量的中坚力量。
著名女演员臧文秀就出自宋长龄门下,14岁时以精湛的技艺受到威县乱弹剧团的邀请,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后来改习旦角。在从艺的道路上,她对旦角的唱腔进行创新和变革,使旦角唱腔较之前听起来更加具有女性的柔美与婉约,也使旦角的音域得到扩展,表现力更强。
王长发是乱弹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以饰演《铁冠图》中的崇祯,《调寇》中的寇准而一举成名。民国时期,他多次受天津粮商邀请到津门一带演出,知名度不仅得到再次提升,而且使乱弹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他对乱弹的声腔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连腔唱法”,推动了乱弹的进一步发展。孟宪东在继承王长发连腔唱法的基础上,创造出“花腔唱法”,使东路乱弹男声唱腔起伏跌宕、富有变化。
威县乱弹历经三百年的沧桑,至今仍然活跃在百姓的舞台,证明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日趋多元,乱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后继无人、年轻观众急剧减少的困境,如何改变这一困境、重新点燃年轻观众对这种传统艺术的热情,还需要乱弹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