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上杭木偶戏发展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2018-10-18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国艺术时空 2018年5期
关键词:上杭闽西木偶戏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 晨

【内容提要】闽西上杭木偶戏被列为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在艺术家们的努力创新下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在继承发扬的同时,木偶戏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闽西上杭木偶戏的现状及其发展与传承瓶颈,探究制约其发展的原因所在,并进一步尝试探索其发展策略,希望为闽西上杭木偶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闽西上杭木偶戏作为福建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剧目丰富、提线技术高超、班规习俗合乎礼仪、木偶服饰独具特色、乐队伴奏默契和谐、唱词唱腔富有诗意。上杭木偶戏享有六个“第一”的美誉:它是中国木偶戏剧种中第一个进入北京华人团演出的团队;第一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木偶戏;第一个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国木偶戏;拥有第一个演出时长超过3个月的剧目《岳飞传》;第一次将地方时事串编成木偶戏的剧目《绥阳传》;白砂戏班“龙凤堂”在演出《武昌起义》时还制作和使用了机枪、大炮等新式道具,第一次在中国木偶戏的戏台上使用洋枪洋炮,令观众耳目一新;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成立第一个行业协会。然而,在与时俱进的新世纪,闽西上杭木偶戏在发展的路上也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下文将对闽西上杭木偶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主客观因素对其发展战略做进一步的研究。

上杭木偶传承人(从左到右:刘金寿、李艳玉、李文栋、黄强、林培松)

一、闽西上杭木偶戏的现状与发展瓶颈

(一)闽西上杭木偶戏的现状

闽西上杭木偶戏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演出少、支持少、机构少、创新少”。近几年来,木偶戏的演出一年大概只有3—5场,就仅有的几场演出来看,受众面也是极其窄,且业内人士和政府领导也不够重视。闽西上杭木偶戏现如今的主要传承人是刘金寿师傅以及其现在活跃在一线演出的几位徒弟:伍寿春、李艳玉(女)、林培松(曾用名“邱伟宝”)、李文栋。为了更好地促进上杭木偶戏的发展,上杭当地企业事业单位针对文化市场的现状以及运行文化产品的需要,组成“上杭县客家木偶戏艺术传习中心”。近几年,闽西上杭木偶戏虽有发展,还参加过全国的木偶大赛,斩获了大赛金银奖,但无论在剧本还是表演形式或是提线技术上,创新都远远不够。

(二)闽西上杭木偶戏发展与传承瓶颈

现如今,闽西上杭木偶戏的传承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首先,木偶戏每年演出次数屈指可数,直接影响了其受众面和传承的力度;其次,木偶戏班派也越来越少,现存的只有“泮境木偶艺术团”“黄潭木偶艺术团”“茶地木偶艺术团”“碧沙木偶艺术团”等;再次,健在的传承人刘金寿及其几个较多参与演出的徒弟在年龄上出现了断层的问题:刘师傅出生于1949年,其徒弟李艳玉1968年生,林培松1993年生,李文栋1995年生,中年的木偶艺人较少,并且年轻的几位徒弟都是中专文凭,考编制不容易,工资待遇也不高,这就为固定木偶艺人的传习造成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另外,创新剧目较少,大多数还是沿袭刘金寿师傅原来擅长的那几部戏,造成这些传承人的学习面较窄,上杭木偶戏传习中心也已经意识到此问题,目前的几位年轻木偶艺人除了跟刘师傅学习外,还报名了泉州艺校与木偶戏传习中心合办的一期培训班,师从王建生老师(王建生出生于木偶表演世家,他的祖辈都是木偶戏演员,受此熏陶与影响,他在13岁的时候便开始了木偶表演的学习,并且王建生是泉州市木偶剧团的第一批演员)。尽管此次培训拓宽了年轻木偶艺人的学习渠道,但离木偶戏的创新还远远不够。

二、困境产生的原因

闽西上杭木偶戏的发展与传承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搜集和整理了制约闽西上杭木偶戏发展的几个因素:

(一)社会历史原因

如今这个时代,高科技飞速发展,许多新兴事物的出现不断吸引着当代人的眼球,例如电子科技技术、通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等多样化的现代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与生活模式。而木偶戏最初作为娱乐项目的文化艺术,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娱乐性功能,受到了新技术的巨大冲击。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例如,电视剧、电影、网络社交游戏、新闻节目及音乐节目等,观众们的选择变得相当的多样化。当代涌现出的这股巨大潮流,可以说完全填满了人们的生活,而人们在追求和体验这些新的生活娱乐方式的同时,已经无暇关注缺乏创新的节目,并且新时代的发展速度太快,新的元素不断浮现,人们对于这些没有见过或体验过的东西往往充满了好奇心理,久而久之,那些旧的东西将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渐渐地被人们忘记。因此,从社会各界原因来看,倘若木偶戏没有及时的创新,产生新兴的元素,就无法再次回到观众面前,让观众重新拾起对这经典文化的回忆和耳目一新的赞叹,木偶戏的文化将会在这些新潮流中悄无声息的湮灭。

(二)文化意识原因

人们对于本土文化意识的缺失,也是导致木偶戏式微的原因。现代人在当代新潮流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丢失了文化传承的观念,在追求新元素的路上忽视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使得木偶戏在现代社会的“万花丛”中迷失了自我和方向。我们支持创新也接纳外来的文化,因为良好的创新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良好的外来的文化对我们而言是新的元素,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但是,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而不应一味的沉浸于追求新元素给我们带来的快感中,却忽视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性。那些老去的“旧物”,其实含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是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文化,这些文化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且传统优良,是先人们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现代人大都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甚至是关注[1]。

这是一个道理,我们在关注和发展这些新文化的同时,也要不忘关注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表面上它看似枯燥乏味,与新文化琳琅满目的“菜肴”似乎相差甚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之所以我们会有这样的误觉,是因为我们没有领悟其最精髓的精神特质及其魅力:早有孔子的学说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还有计算机的二进制借鉴于《易经》;另有黑格尔的正反辩证三定律也借鉴于《易经》;再有我国“国粹”京剧对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精华[2]。新文化的发展缺少不了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传承并发展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所有的传统文化与新文化齐头并进,才能铸就我国文化局面的一派繁荣。

上杭木偶戏新创剧目《木偶茶艺》 (木偶艺人:黄妃浣)

(三)木偶戏主观因素

1.木偶戏剧本内容单一,受众面较窄:所谓的剧本内容单一,主要是指剧本内容陈旧,涉及家庭剧、历史剧较多,爱情剧较少,虽有编写部分儿童剧,但是趣味性还不够,不能吸引年轻观众前来观看演出。比如《龟兔赛跑》《电灯亮了》 《打土豪》 《大清国》等剧目的演出,其观众主要是老年人和小孩,而能够吸引老年人的主要原因是老年这一代人在过去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木偶戏便是他们童年时期的娱乐方式;而能够吸引孩子们观看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容易被木偶的动作、服装、表情等吸引,也就是木偶戏本身所具有的“玩偶性”吸引了孩子们,当他们成长起来,木偶的“玩偶性”就失去了。木偶戏的传承将面临很大的受众面缺失的问题。

2.木偶戏剧本不够规范:木偶戏的发展受到阻碍,实际上存在着很多主观原因,其剧本长期以来都不够规范就是其中之一:乐句的长短没有严格的规定,艺人会根据剧情人物的需要,随性增加或减少滚唱句。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没有曲谱,仅靠艺人们口传心授一代代因袭承传,难免存在变异及不规范的现象。

上杭木偶戏新创剧目《树叶伴奏木偶书法》(木偶艺人:丘荣)

3.表演形式较为单一:目前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基本上都是一个台子、一块幕布、一套传统的伴奏乐队,单一的表演形式。在舞美灯光丰富的晚会和高大上的音乐会时代,木偶戏的舞台布局和表演形式都难以提起观众们对此的兴趣。

4.木偶戏“错用乡音”:木偶戏在表演时使用的是客家的方言,而这便导致外地和部分本地年轻人无法理解木偶戏所表演的剧情和内涵。长期以来,闽西上杭木偶戏的高腔是使用上杭客家方言,尤其是道白都为俗语白话,就是在唱词中也夹杂着不少的方言土语,有许多的台词非客家人难以听懂。同时,客家本土的孩子们不像过去时代能上高中的人寥寥无几,现在的孩子们基本都能上大学,大学几年较少接触客家话,造成了客家方言传承的局限性。这就为观众完全理解剧本和向外地观众传播木偶戏增添了难度。

5.木偶艺人技术难以传承:从一个线性的关系来看,观看量越少,演出率就越少,师傅的技能也会退化,而现存的提线木偶师傅年龄都较大,手指不够灵活,精力也不再那么旺盛,在加上演出少,提线技术以及木偶表演已经不能成为艺人和各班主的“铁饭碗”,这也直接导致技术方面传承条件的缺失。

6.音乐一成不变:目前,木偶戏音乐的伴奏乐器主要还是传统的头弦、小三弦、月琴、中音唢呐、曲笛、号头等。近几年来,乐队一直都没有加入其他本土乐器或近现代西方乐器。多年来,木偶戏的每套剧目之间甚至是同样的乐器、重复的曲牌曲调,这一点无疑在听觉和音响饱满的层面上,较难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

综上所述,闽西上杭木偶戏的发展瓶颈受到客观的社会历史原因、文化意识等原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以下将着重探讨其战略发展方向。

上杭木偶戏《智取大名府》第十一场 手抄剧本

上杭木偶剧《神话剧·白蛇传》手抄剧本

三、闽西上杭木偶戏发展策略研究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从各方面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如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每年由教育局和各级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包含幼儿园、中小学生及大学生)观看一两场木偶戏。同时,要求各企业单位也统一组织观看,并在演出的场地摆展板、有奖木偶戏知识竞赛等,通过此类活动,让观众在观看木偶戏的同时能够了解到其发展来源及发展历史;在各地联办木偶戏培训机构,让观众能够有机会参与学习闽西上杭木偶戏,这将有利于文化技艺的渗透与传承,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木偶戏的受众面。总之,在闽西上杭木偶戏“奄奄一息”之际,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上杭木偶戏。

(二)提高经济支持

政府应当统一整编现有的所有的木偶戏班,将各地散乱的木偶、木偶戏孤本、木偶戏艺人等进行整合,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出演,使各木偶戏班重整旗风。在政府、企业及回乡成功人士的经费支持下,鼓励各戏班子参加各地区的木偶文化比赛。一来可以通过比赛让各戏班的成员们团结起来,在短期内将赢得比赛作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激励各戏班子变着法子创新,以此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二来通过比赛能够让获胜的队伍或是参赛队伍得到一定的名气,更加有利于各戏班子将来的发展与传承。并且比赛本来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演出,如果有政府、企业和回乡成功人士的经费支持将比赛办的好、办的正式,就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前去观看比赛,关注度提升了,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之路就成功了一半。综合各方的实力共同为闽西木偶戏谋发展,这也有利于对木偶戏班子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发展。

(三)加强与高校结盟

加大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作为地方高校,较难和大城市高校竞争大类专业,就音乐学科(本科)而言,下设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作曲表演五个专业方向,闽西本科高校仅有一所龙岩学院,很难在这五个专业方向的办学上有重大突破。因此,融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汉剧、山歌戏、采茶戏、木偶戏等,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就形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寻求新的思路;另一方面本土非遗也能够得到更多高等学历人才的了解和传播。同时,考虑定向和委培招收木偶戏方向的学生。如此一来,木偶艺人能够进入高校受到专业的培训,提高综合艺术修养。

(四)培养和提升大众的文化意识

我们需要从培养和提升百姓的文化意识来进一步拓宽闽西上杭木偶戏的受众面,让百姓从根本上对木偶戏产生喜好,从而主动为其做贡献,为其开辟传播路径,以此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我们要倡导大众去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掌握文化的本质,才能领悟到其最精髓的精神特质,树立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

(五)多层面推动木偶戏艺术发展

1.规范现有剧本:结合各界力量,搜集和记录那些还未规范成册的剧本,并对现有剧本进行归纳整理,将现有纸质剧本电子化。同时,成立相关机构对木偶戏剧本按照剧目类型、乐器伴奏或唱腔等进行统一汇总、分类、编号,方便演出、研究及其传承工作。

2.创新剧本:鼓励木偶戏艺人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可来参与编写剧本。

可以根据观众们的年龄阶层分析,编写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增添有关爱情的故事情节,这主要是针对吸引年轻的观众;将相对应的教材内容加入木偶戏表演中,致力于校园生活与教材的结合,以此拓宽木偶戏剧本的题材内容和受众面。

3.丰富表演形式:木偶的表演可以不必拘泥于传统形式,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让整个舞台和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另外,借鉴一些其他剧种的元素,使内容更加丰富而充满艺术性。比如闽西连城艺人李明卿的创新技艺作品《木偶拉琴·贵妃醉酒》便是打破了闽西只有单一提线木偶的状况,让木偶也能拉琴、写毛笔字,开创了闽西提线木偶戏的新纪元,值得我们学习。

4.丰富音乐素材:木偶戏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的创新不仅能够在剧本上进行,还能在乐队进行创新。例如袁洪亮老师6月在上杭举办的“留住乡韵”音乐会,将客家音乐元素和交响乐队、西方乐器等相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拓宽了思路。由此看来,木偶戏完全可以在自身的音乐和伴奏乐器方面进行进一步拓展,在乐器上进行创新,在演出乐队中融入近现代西方乐器,提高听觉和音响的饱满度,以此满足观众的审美视听。比如在表演乐队中加入钢琴伴奏,使钢琴与木偶戏有机地融合,给观众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上杭木偶戏乐队演奏

5.提高提线技术与工艺技术:闽西上杭木偶戏最具特色的就是它运用巧妙的提线技术使木偶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而这一技巧的完成得益于提线者高超的提线技术。在这项技术上我们也可以进行创新,比如在以前没有加过线的部位加线,使木偶的表演更加灵活;再如,使用“杖头”木偶技术使原先不能动的木偶五官动起来,使得木偶的神情表演更加活灵活现。我们还能将木偶的穿着精致化,制作出各种不同风格的木偶,比如不再让木偶局限于身穿古代服装,让其穿上现代服装,如运动服、西装、短裙等,再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如墨镜、手机等,进行现代风格的创新。

6.充实木偶戏的理论研究:关于闽西上杭木偶戏的理论研究,据笔者统计,论著为5部,论文为15篇。其中五部论著分别为 《留住乡韵》(袁洪亮)、《上杭木偶戏与白砂田公会研究文集》(叶明生)、《福建上杭乱弹傀儡戏夫人传》(叶明生、袁洪亮)、《闽西上杭高腔傀儡与夫人戏》(叶明生)、《建戏剧传统剧目选集》(福建省闽侯专署文化局)。其中《留住乡韵》由艺术论述、音乐作品、民间乐种整理研究三个篇章构成,主要论述了闽西上杭木偶戏的文化艺术精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资料;《上杭木偶戏与白砂田公会研究文集》搜集了首届上杭木偶戏艺术节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20世纪50年代以来收集到的有关上杭木偶戏研究的文章以及上杭木偶戏艺术相关问题的讨论文章;《福建上杭乱弹傀儡戏夫人传》与《闽西上杭高腔傀儡与夫人戏》融集大量的客家社会习俗、人情世故、传说故事、歌谣谚语,成为客家文化的一个缩影[3]。

由此看来,闽西上杭木偶戏在目前现有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对民间木偶戏的研究和对传统剧目、剧本的研究。但缺乏对木偶戏的剧本、技术、工艺、表演形式、音乐等方面更加细致的研究,特别是木偶戏完整剧本的整理;缺乏剧本和音乐的完整记录(总谱);缺乏木偶戏音乐与客家民歌之间的关系;缺乏木偶戏音乐与交响乐、钢琴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这几个方面尚有我辈学习和立足研究的空间。

木偶服饰

结语

本文通过对闽西上杭木偶戏现状的搜集整理,对制约其发展的原因做了初步探究,并尝试性地从政府扶持、经济支持、高校服务、文化意识、木偶戏艺术五个方面探索闽西上杭木偶戏的发展战略,并就规范剧本、创新剧本、丰富表演形式、丰富音乐素材、提高提线技术与工艺技术、充实木偶戏的理论研究等六个方面对闽西上杭木偶戏艺术本身的传承创新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此文意在促进更多的人了解木偶戏,喜欢木偶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增强民族文化意识。

猜你喜欢

上杭闽西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永武高速上杭段视频系统高清改造方案探讨
木偶戏
木偶戏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诗意中华 溢彩杭川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启事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在福建上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