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外伤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研究

2018-10-17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462300徐云阁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血小板资料研究组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462300)徐云阁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创伤死亡率将不断上升,而其中多数患者死于创伤早期大量失血。大量输血(MT)作为临床常用的支持疗法,可发挥维持患者血容量和血压、改善微循环、防止失血性休克等作用,可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但临床研究发现,采用MT疗法后患者总体生存率改善效果有限,与MT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有关[1]。基于此,本研究就急诊外伤MT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94例急诊外伤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有输血指征且输血前完成交叉配血试验;输血量符合《大量输血指导方案》[2]中MT标准(研究组);年龄18~75岁者;近期无抗凝或促凝用药史。排除标准: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既往史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根据输血量将19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MT,n=106)和对照组(少量输血,n=88)。研究组:男性78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5.75±13.83)岁;平均体质量(23.83±5.20)kg/m2;车祸伤59例、坠落伤27例、机械伤17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性67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6.07±13.28)岁;平均体质量(23.47±5.06)kg/m2;车祸伤41例、坠落伤22例、机械伤20例、其他5例;两组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两组输血前及输血1d、3d、5d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附表 两组输血前及输血1d、3d、5d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注,与同期对照组对比,aP<0.05;与同组输血前对比,bP<0.05,与同组输血1d后对比,cP<0.05。

组别 n TT(s) PT(s) APTT(s) FIB(g/L) PLT(109/L)研究组 输血前 106 15.22±2.30 12.43±3.90 41.14±5.54 3.54±1.02 179.72±22.53输血1d后 106 26.33±4.71ab 22.83±3.21ab 62.24±8.77ab 1.75±0.56ab 87.12±9.60ab输血3d后 106 20.10±4.76abc 18.61±3.29abc 50.55±5.28abc 2.16±0.70abc 127.57±15.91abc输血5d后 106 15.59±2.59 13.63±3.27 42.89±5.68 3.75±0.99 171.15±21.84对照组 输血前 88 15.38±2.57 12.78±3.72 41.59±5.48 3.37±0.95 175.57±23.66输血1d后 88 15.07±2.59 13.30±3.71 41.30±5.71 3.49±0.97 177.86±22.18输血3d后 88 15.94±2.80 12.63±3.49 42.16±5.49 3.28±0.73 173.13±23.57输血5d后 88 15.92±2.23 12.99±3.23 41.97±5.63 3.53±0.83 176.52±22.43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完善相关检查;常规开放至少2条静脉通道,以乳酸钠林格溶液维持血容量;患者失血量>1000ml时给予浓缩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注以维持血红蛋白>80g/L;若失血量>80%时,给予血小板1.5~2U/10kg及冷沉淀5~10U输注,中心静脉压维持在12~15cmH2O,并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记录患者总输血量。

1.3 评价方法 于输血前及输血后1d、3d、5d均使用RAC-02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使用XFA6000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普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检测血小板数(PLT)水平。

1.4 观察指标 两组输血前及输血1d、3d、5d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TT、PT、APTT、FIB、PLT)变化情况。

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输血前及输血1d、3d、5d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研究组输血1d、3d后TT、PT、APTT指标水平均高于输血前(P<0.05),FIB、PLT指标水平均低于输血前(P<0.05);输血3d后变化幅度小于输血1d后(P<0.05);研究组输血前与输血5d后各指标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前、输血1d、3d、5d后各指标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所示。

3 讨论

MT指的是失血患者24h内输入与自身血容量相当或以上的血,或者输血速度大于1.5ml/(kg·min)[3],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意义重大。已有较多学者就MT方案展开临床研究,目前尚无统一的MT标准流程,但普遍认为患者生存率与及时纠正输血后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并发症关系密切[4]。故本研究分析MT对创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创伤患者输血方案提供依据。

本组资料显示,而MT患者输血1d、3d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出现变化,TT、PT、APTT指标水平增高,FIB和PLT水平降低,李灿泉等[5]学者部分结论与本研究相近,但其表明输血7d后患者各凝血指标恢复正常,可能与样本人群差异及医生对血小板输注时机把握有关。出现这种情况,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还发现,少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少量输血对患者生理凝血机制影响较小;研究组输血3d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幅度较输血1d后小,输血5d后与输血前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研究组输血后凝血指标水平逐渐恢复正常。首先,对创伤的治疗及时阻止患者血液流失,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量降低,凝血时间缩短;其次,在输血过程中输入的一定量血小板和冷沉淀及机体不断代偿生成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抑制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程度。本研究部分结论尚有较多可探索空间,受限于观察时间和样本量未能评估应用MT方案患者远期预后状况,需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提升结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综上所述,急诊外伤MT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影响较大,临床治疗时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水平的监测,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其预后状况。

猜你喜欢

血小板资料研究组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恶性肿瘤与血小板相关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