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班就读模式下特殊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问题分析与应对

2018-10-17王新宇赵思齐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随班融合儿童

● 王新宇 赵思齐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中国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随班就读成了我国中小学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普通中小学,享受与同龄健全儿童相同的教育资源。但与此同时,以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的融合教育也出现了一些关乎特殊儿童成长的现实问题,其中尤以如何妥善应对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环境中自我意识发展的问题最为典型。

一、随班就读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问题

自我意识是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以及人我关系的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1]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2]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伴随着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从婴儿期到成年晚期,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自我意识发展内容与特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现象集中于小学,而小学阶段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

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3]自我概念在儿童发展的多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4]其形成是以经验积累为基础的,最初源于对自我的简单抽象的认识,随着年龄增长,受到周围环境及他人的影响而逐渐复杂化,形成立体的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是在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5]哈特等心理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儿童至少从五个维度形成自我评价,即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和行为表现。[6]小学阶段儿童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从顺从别人的评价逐步过渡到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可见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和身心发育迟缓的儿童,他人的评价对其自我评价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包括对自己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7]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保持较为一致的趋势,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往往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小学阶段儿童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儿童的自尊心,自尊心强的儿童往往对自己有着更为积极的评价,相反,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则往往出现自暴自弃的行为。[8]

随班就读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特殊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更加完善、更加与社会相适应,使得特殊儿童在离开学校、走入社会的时候能更好地融入。特殊儿童通过在普通教室的学习能感受到由师生组建的社会环境。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理想的社会环境是无差别生存,即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具有同样的自我概念认知:我作为一个人类个体,有擅长与不擅长的事情,在社会上具有平等的地位与不同的分工。

但是普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普通儿童为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以普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度为准,常常将特殊儿童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容易产生一种“跟得上最好,跟不上也理所应当”的态度。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小学随班就读的学生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班级学习,难以理解老师讲授和课本上的内容,跟不上普通班级的教学进度”。[9]而在特殊儿童融入班级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其被默认的从属关系,且特殊儿童,尤其是心智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在行为态度、交往方式上常与健全儿童有所差异,使得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被边缘”。[10]这种与融合教育预期目的相违背的现状使得特殊儿童难以在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中获益,生成较高的自我评价与良好的自我体验。

融合教育集体教学活动 供图 陈青云

特殊儿童在学业水平、人际交往中可能遭遇困难,容易产生自卑等消极情绪;或因周围他人消极的评价而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或因不适应环境而对学校产生抗拒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导致无法形成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自尊心缺失,甚至产生激烈的不良行为举动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随班就读对特殊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就无法实现,甚至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随班就读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一)儿童自身发展规律

小学阶段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差异,但既然能够符合随班就读的标准,这种差异应不会非常大。但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尚不完全,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则容易将原本有限的个体差异无限放大,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提出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对于学龄期儿童(7—12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11]对于该年龄段的特殊儿童而言,如何克服自卑感将是他们面临的一个挑战。他们在普通学校中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显得比普通儿童困难一些,在体验和获得能力上也常常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且受到身心发展障碍的限制,可能无法掌握该年龄段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由于身边是健全同学,相互比较时,这种体验会更加深刻,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考虑到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特殊儿童本身的身心发展限制,家长和教师应充分观察了解特殊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情况,尽可能深入特殊儿童的内心世界以判断其自我认知的形成状况,合理引导儿童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和自我评价,避免过度自卑情感的产生。

(二)同辈群体影响

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特别对于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发展不完全的儿童,其作用尤为重要。随班就读儿童如果能得到同学的广泛接纳,就容易形成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认知;反之如果被群体拒绝和抛弃,便容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和距离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相似性对建立和维持友谊以及儿童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两者越相似就越容易产生亲密感。但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中总是极少数,与普通儿童相比较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可被察觉的差异。因此,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会存在一些困难。当特殊儿童被群体拒绝时,其内心有可能变得自卑、敏感、封闭,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鉴于同辈群体对随班就读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需要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使用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特殊儿童尽可能融入群体当中,实现同辈群体对特殊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师生关系影响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对随班就读儿童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一些心理学研究显示,教师的期望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作用。心理学家达利和法齐奥把这种现象称为自证预言,指的是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期望行事。“教师的期待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可能影响学生的动机、成功的期望和自我评价。”[12]

但是教师的期望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判断而形成的。期望的倾向性常常表现在教师总是与他给予更高期望的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倾向于多表扬他期望高的学生、少表扬他期望低的学生。其判断依据往往体现在学生的成绩、性格品行、待人态度等方面。而对于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而言,这些方面恐怕都难以优于普通学生。

因此,如果教师在潜意识中总是不自觉地对学生做出具有倾向性的判断,表现出不同的对待方式,特殊儿童得到教师的期望难免会比其他同学低。这无疑会给本需要得到更多关注与关怀的特殊儿童在形成自我意识时带来进一步的消极影响。即使身心发展存在缺陷的特殊儿童也需要教师期望的鼓励和平等的对待,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作用来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助力。

三、随班就读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问题的应对

进一步推动融合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和深化,确保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达到预期目的,融合教育者、特殊儿童家庭、融合教育实践学校等应多方配合协作,为特殊儿童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一)引导家庭教育

在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之前对其父母开展相应的培训,促其父母完全了解特殊儿童的发展潜能、理解融合教育的预期目的、全力配合校方展开融合教育。能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通常是障碍程度较低的个体,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与行动能力。父母作为特殊儿童最亲密的对象,应当在孩子进入普通学校之前向其传递正确的观念,让特殊儿童在进入校园、进入同龄普通儿童群体中时尽可能不会产生自己低人一等的心理认知,在面对校园欺凌等可能出现的问题时勇于告知教师、家长;摒弃“能跟着把学上完拿到毕业证就知足”的观念,充分调动特殊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以优化随班就读效果。

对于普通学校中普通儿童家长,亦有必要进行引导与沟通。融合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其又与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校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让家长群体全部理解并接受显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现实状况也对中小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社会和学校积极正向的引导,让更多的普通儿童家长接触并逐渐接受融合教育理念,并借助普通儿童家长向普通儿童传递正确的对待班级特殊需要儿童的观念。

(二)改进学校教育

在具备一定的家长引导与学生家庭环境支持的前提下,为促进融合教育的发展与优化,融合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教师群体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改善教师群体对融合教育的思想态度,提升教师群体对融合教学的接纳度。

融合教育的主要实践主体是普通学校。教师作为实践的主要引导者,需要整肃良好班风环境,确保融合班级中特殊儿童切实融入班级环境中;充分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掘特殊儿童潜能,并引导其发挥潜能,实现个体成长;同时,借由融合教学的机会展开对儿童同理心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的形成。

一线教师普遍缺乏面向随班就读儿童的成熟、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与开展融合教育的迫切需求,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教师进修体系中补充更多融合教育相关内容,提升融合教学实践者的知识水平与理解层次,丰富其指导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在校学习、生活的成熟经验。教师资格考核中也应更多地加入融合教育的内容,使教师在入职前能够初步掌握相关知识,明确融合教育工作是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树立良好的观念态度。

以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的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推进直至最终完善一定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如何在随班就读的模式下保障特殊儿童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积极正向地认识自我亦亟待深入探索。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思考、质疑、创新和投入。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现阶段我国随班就读模式下特殊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会逐渐缓解乃至解决。

资源教室小组教学 供图 张立秋

猜你喜欢

随班融合儿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融合》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采取更多措施,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