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地区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行为分析

2018-10-17潘凌凌徐健李显文瞿先国胡伟

浙江医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人口学中位数献血者

潘凌凌 徐健 李显文 瞿先国 胡伟

充足、安全的血液是满足临床用血的必要保证。我国大多数的血液供应来自于初次献血者[1]。然而,重复献血者在保证充足和持续血液供应的同时,可确保血液安全性,影响潜在献血者,特别是在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血液告急、季节性缺血、血液偏型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WHO认可的安全血液的来源是固定的献血人群,因此,鼓励更多的初次献血者转变为重复献血者,必将是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用血需求,降低输血风险,降低成本投入的有效可行的办法之一。同时,无偿献血招募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难题,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均开展了关于献血者的态度和动机的研究[2-4]。有学者认为,重复献血的可能性与第1次献血和第2次献血的间隔时间有关。对于重复献血者招募时机的分析,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为此,本研究对2006至2015年期间在浙江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全血献血人群的血液捐献频次、重复献血间隔时间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制定重复献血者的精准招募策略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浙江省3 226 571例无偿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数据资料来自浙江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IS2.0)的大数据库。为方便统计分析,本研究根据献血次数,将2006至2015年期间献血仅1次的定义为初次献血者,2次及以上的定义为重复献血者。

1.2 方法 通过浙江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中记录的无偿献血者登记表数据,对无偿献血者的全血献血人群的捐献频次、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重复献血间隔时间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间隔时间的均数和中位数;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重复献血间隔时间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献血人群的捐献频次情况 10年间只献1次的献血者占69.23%,占比较大;根据重复献血者献血次数把献血者分为3类:献血2次、3次、4次及以上,分别占重复献血的52.90%、22.35%、24.75%,重复献血者以献血2次为主。2006至2015年献血人群的献血情况详见表1。

表1 2006至2015年献血人群的献血情况

2.2 重复献血次数之间的间隔时间比较 以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间隔时间的均数和中位数,第2次献血与第1次献血间隔时间、第3次献血与第2次献血间隔时间、第4次献血与第3次献血间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3.273、12.156和11.959个月,见表2。间隔时间两两比较发现,第2次献血与第1次献血间隔时间、第3次献血与第2次献血间隔时间、第4次献血与第3次献血间隔时间为6个月~1年的占比高,分别占40.79%、47.55%、53.07%,见表3。

表2 重复献血次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均数和中位数(月)

表3 重复献血次数之间的间隔时间情况[例(%)]

2.3 重复献血间隔时间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分析 以是否重复献血为状态变量,以重复献血间隔时间为因变量,以性别、当时献血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体重、初次献血量为自变量,采用Cox回归对重复献血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见表4。

由表4可见,性别在重复献血上呈现不稳定性,在第1次献血与第2次重复献血上,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的重复献血概率大(1.134倍);然而在第3次、第4次重复献血上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女性重复献血率分别是男性的0.9642、0.903倍。

在献血年龄上,重复献血再次献血的概率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以第1次与第2次重复献血为例,相对于18~25 岁这一年龄段,26~35 岁、36~45 岁、46~55 岁、56岁以上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概率分别是其的1.198、1.515、1.468、1.003 倍。

在献血者的初次献血量上,不同次数间的重复献血呈现上升的趋势,以第2次献血与第1次献血为例,相对于200ml这一献血区间而言,300ml、400ml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概率是其1.120、1.433倍。

在文化程度上,重复献血呈现不稳定性,以小学为参考系,其他文化程度的重复献血再次献血的概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以第2次献血与第1次献血为例,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和其他分别是小学文化程度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概率的 1.074、1.121、1.201、0.937、0.963 倍。

在职业类型上,以学生为参考系,其他职业类型的重复献血概率都要比学生的要大,以第1次与第2次重复献血为例,职员、工人、农民、医务工作者、国家工作人员、军人和其他分别是学生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概率的1.502、1.574、1.852、2.152、2.072、1.359、1.384 倍。

3 讨论

3.1 开展重复献血者研究,提高其再次捐献频次 现阶段,各国的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普遍面临难题,主要体现在献血者无偿献血的可持续性较差。而在无偿献血者招募保留这一个问题上,国外学者进行过探索[5-6],并开展了一些招募策略研究。在我国,血液中心招募献血者耗费巨大的精力,而且在献血者可持续性无偿献血上面临更大的挑战[7-8]。献血者队伍的不稳定性,不仅仅加大了充足、安全血液供应的难度,同时也会增加了血液招募成本。

通过对浙江省2006至2015年献血人群分析中,本研究发现初次献血者数量较大,共计223万人,占总献血人次的69.23%;10年内重复献血为99余万人(占比30.77%),而这其中2次献血者占总的重复献血者的52.90%,这说明在既往10年的献血人群中,高频次的献血人群较少,无偿献血流失较高。因此,通过此次研究发现,献血者献血频率低,可持续性差。

表4 重复献血间隔时间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分析

据国内外研究表明,招募1名新的献血者的成本是原有献血者再次献血的7倍[9]。第1次献血的献血者更加害怕,表现出预期的焦虑,不太肯定会再次捐献[10]。有既往献血史者,采供血机构登记有明确的联系方式,再次献血时,献血合格率高、相对容易动员,在应对紧急突发公共事件大量用血造成血液短缺时,可作为献血应急队伍。同时献血次数越多的重复献血者血液更安全,献血≥4次的重复献血者组成固定献血者队伍,有利于保障血液安全[11]。因此,血液中心有必要开展研究了解和掌握全血献血人群的捐献频次和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再次献血间隔时间,找准干预时机和适当人群制定精准招募策略,提高重复献血率,对无偿献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2 针对不同重复献血者的再次献血应分类干预 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第2次献血与第1次献血的间隔时间中位数为13.273个月(献血间隔时间呈现偏态分布),说明多数献血者会在1年左右会再次献血;同理,第3次与第2次以及第4次与第3次的中位间隔时间也在12个月左右。同时,对献血间隔时间进行细分发现时间间隙越短,献血者表现重复献血的比例越高;例如献血者在首次献血献血后,40.79%的献血者会在间隔6个月~1年之间进行第二次献血,47.55%的献血者会在此期间进行第3次献血,53.07%的献血者会在此期间进行第4次献血。

本研究表明,再次献血的人群,2年内占比较高。根据献血时间间隔与频次分析,笔者认为最佳的招募时间为献血后6~12个月,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献血的热情减退。在所有再次献血者中,之前平均再次献血间隔时间是影响下一次再次献血的重要因素。当再次献血时间拉长时,它的影响更大。Godin等[1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在捐献的决定因素上存在重大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献血人群应制定不同的招募策略。由于各地血站均存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为提高招募效率应集中精力针对献血后6~12个月的献血者制定多种形式的招募策略,甚至将间隔期在2年内的献血者作为重点人群,开展主题活动,强化对献血的认知。但是,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选择在6个月~1年之间进行献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定期献血行为规划的意识更强,对其提供健康指导、人文关怀可能会比献血知识宣传更为合适。而对更长间隔期的献血者应主动加以关怀,发掘献血者在再次献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3.3 注重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人口学影响,采取人群干预活动 在分别以3个间隔期时间为因变量,是否再次献血为状态变量,以系统中人口学特征为自变量,笔者发现,性别、献血者当年的献血年龄、献血者的首次献血量、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类型均是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以及间隔时间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还发现,性别在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以及献血时间间隔呈现不稳定性,例如在第2次献血时,女性再次献血的概率比男性要大,而献血3次以上的女性再次献血的概率较男性小。因此,女性献血者前3次献血体验非常重要。既往研究发现,女性对无偿献血的热衷程度并不亚于男性,但随着年龄增长、男女两性社会分工的差异,包括女性妊娠的影响,女性对于采血过程中的感受会更加敏感,这提示了采血过程中,体贴的人性化服务的重要性[13]。26~35岁年龄段再次献血的概率最小,在该年龄段以后随着献血年龄的增长,再次献血的概率呈现上升趋势。国外学者提出性别和年龄与重复献血的高周转率相关,年轻男性与年轻女性相比,重复献血的机会较高[14-16]。本研究发现在第2次献血上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献血者重复献血概率最大,捐献频次较高;国家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重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概率最大,这可能与工作单位的性质有关,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

因此,血站在开展献血招募工作时,应把握好时机,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种举措,开展干预活动,集中精力加强重点人群的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做好献血服务工作,促使其成为固定的献血人群,加快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保障临床用血的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人口学中位数献血者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基于安卓手机用户行为的人口学信息预测
中位数计算公式及数学性质的新认识
易富贤学者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地域性的再研究
员工能量的内涵、结构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2015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2015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