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款检出“细菌”,百草味检出微量铅
2018-10-17撰文廖玉婷
|撰文/廖玉婷
“自然散养猪肉”“古法烘烤”“干净卫生的生产坏境”,一包精选好料的猪肉脯,似乎同时兼具了性价比与口味。
不过,猪肉脯经过十余道工艺制成,原料肉的品质是否过关?加工过程卫不卫生?在高温熟化后,它是否产生了致癌物?
2018年7月,《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了11款原味猪肉脯,测试其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铅、丙烯酰胺等指标,以评价其新鲜度、卫生程度及安全性。
结果显示,美珍香、澳氹、来伊份菌落总数未检出,卫生程度较理想;其余8款猪肉脯检出“细菌”,但均未超标。
安全性方面,仅百草味一款检出微量铅,但尚未超出国标限量值。此外,11款猪肉脯均未检出致癌物丙烯酰胺。
新鲜度方面,双鱼、百草味、美珍香新鲜度欠佳。
8品牌检出“细菌”
一片猪肉脯的制作过程,大致经历了选料、切片、腌制、摊筛、烘干、烘烤、压平、冷却等繁琐工序。
在加工生产过程,若原料被污染、加工人员或生产工具不卫生、杀菌不彻底等,则容易滋生微生物。
菌落总数可用于判定猪肉脯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程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
GB 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中规定,肉脯中菌落总数应≤10000CFU/g。
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猪肉脯菌落总数均符合国标规定。值得一提的是,美珍香、澳氹、来伊份菌落总数未检出(<10CFU/g),说明此3款猪肉脯原料及加工过程卫生条件较理想。
?
另外,双鱼、洽洽、良品铺子、自鱿人、黄胜记等8款猪肉脯检出了不同数量的“细菌”,表明卫生状况不如前者,但仍然符合食用。
需要强调的是,菌落总数与致病菌有本质区别,它包括了有益菌和致病菌。不过,如果菌落总数超标也意味着检出致病菌的可能性更大,同样增加了危害人体健康的风险。
以“细菌”最多的黄胜记为例,检出值640 CFU/g与限量值10000 CFU/g仍有两个数量级的差距,消费者无须过分担忧。
双鱼、百草味、美珍香新鲜度欠佳
中国人对于“吃”的确太讲究了,不仅有花式的烹调技法,还十分注重食材本身的新鲜。
猪肉脯选料考究,只选取整猪活动频率最高的猪后腿肉制作而成。不过,仍有部分消费者质疑厂家选料不够新鲜,担心吃到“僵尸肉”。
挥发性盐基氮(TVB-N)是评价肉及肉制品新鲜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动物性食品由于酶或微生物的作用,在腐败过程中,使蛋白质分解而产生挥发性的氨、伯胺、仲胺及叔胺等。
如果猪肉脯越不新鲜,氨基酸被破坏越多,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就越高。
虽然,国标并无对猪肉脯的挥发性盐基氮作限量规定。但GB / T 9959.2-2008《分割鲜、冻猪瘦肉》中要求猪后腿肌肉的挥发性盐基氮≤15mg/100g。有研究表明,鲜猪肉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1.22~2.76mg/100g。
检测结果显示,澳氹、自鱿人较为“新鲜”,而双鱼则是全场中最不新鲜的一款,挥发性盐基氮数值是前两者的两倍多。
?
实际上,如果原料不够新鲜,或者是其带入辅料(如酱油、焦糖色等)的TVB-N值较高,以及肉脯在制作及保存之时受到了酶及微生物的“侵染”,都有可能使猪肉脯的挥发性盐基氮数值升高。
不过,猪肉脯富含蛋白质,是微生物生长的天然培养基,一旦裸露于空气中,则更容易腐败。所以,猪肉脯在保存时应置于阴凉干燥处,且一经开袋,切勿久放。
百草味检出微量铅
铅是猪肉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可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若原料肉铅超标、烘烤所用金属制品中的金属铅迁移等,都有可能造成猪肉脯铅污染。
铅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年龄越小对铅毒性的易感性越高,儿童的神经系统对铅毒性最为敏感。
GB 2726-2017《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规定,肉制品中铅≤0.5mg/kg。
测试结果显示,10款猪肉脯铅的检出值均在检出限量之下(<0.10mg/kg),仅百草味一款检出微量铅,但未超出国标限量值。
?
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法典委员会(JECFA)推荐的人体可耐受铅摄入量(PTWIs)为25μg/(kg·体重·周),我国成年人按60kg标准体重计算为214μg/(天·人)。
那么,铅含量为0.11mg/kg的猪肉脯,是否有潜在的健康风险?
一包百草味精制猪肉脯的重量是200g,其含铅量则为0.022mg。如果不考虑其他食物来源,一个60kg成年人一天须吃完1.95kg猪肉脯(约10包),才有可能“超标”。
有公开资料显示,儿童铅吸收率约为成年人的5倍,排铅能力只有成年人的30%。
所以,本刊仍须提醒,儿童应尽量少吃皮蛋、爆米花等铅含量较多的食品。另外,应适量摄取富含钙、铁、维生素C的食物,如牛肉、牛奶、西兰花、草莓等,可减少铅的吸收。
?
无一款含有丙烯酰胺
“慢火轻烘”“90秒高温熟化”,高温烘烤不仅逼出了猪肉脯浓烈的肉香,还为其色泽更添红润。然而,红肉在高温烹调下可能会生成致癌物,丙烯酰胺便是一例。
有研究表明,丙烯酰胺的产生与美拉德反应有关,它的主要反应底物是还原糖和天冬酰胺,产生温度须高于120℃。国际癌症机构(IARC)将丙烯酰胺列为2A类致癌物(很有可能对人类致癌),它是某些食物在高温、低水分加工条件下产生的,如油炸、焙烤和烧烤。
《同济大学学报》(2006年05期)的研究指出,不同来源的动物产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有差别,如烤牛肉 5.56~5.66μg/g,烧烤羊肉 4.86~5.10μg/g,煎猪肉产品6.78~8.44μg/g。
那本刊此次送检的猪肉脯,是否有生成“致癌物”?
检测结果显示,11款猪肉脯均未检出丙烯酰胺(<10μg/kg),说明猪肉脯在烘焙中温度把控较好,安全性较高。
不过,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丙烯酰胺却十分常见,例如炸薯条(油炸薯类)、油条(油炸面食)、咖啡(烘焙食品)。因此,日常烹饪或进食应以蒸、煮、炖为主,少吃煎、炸、烤的食品。